【本報編輯室整理報導】2017年即將進入尾聲,回顧今年普世教會有不同的關注議題,包括世界各地的宗教迫害,還有中東與東亞區域衝突引發國際社會不安;槍枝屠殺暴力竟發生在賭城與德州小鎮教會,震驚了美國社會。
極端氣候帶來的天災鉅變,讓教會發出關愛受造界的強烈呼聲。右翼政黨在大選崛起則是歐洲教會界的憂心。同婚與性別議題仍考驗著全球教會與社會的關係。科技持續發展,社群網路成了教會宣教利器,卻也有對搜尋引擎是否箝制信仰言論的質疑;人工智慧發展也讓學者呼籲,教會應儘快提出倫理與神學省思。而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紀念與各地慶祝活動,則讓教會界重新思考改革的神學核心、與今日的信仰實踐。
以下是編輯室精選的2017年普世教會十大新聞:
一、全球基督徒受迫趨勢連四年攀升
敞開大門國際組織在今年一月發布「世界觀察名單」指出「全球基督徒受迫趨勢連四年攀升,亞洲迫害加劇」。全球數百萬名基督徒生活得躲躲藏藏,受盡各種歧視、暴力甚至遭拘禁。北韓仍蟬聯迫害基督徒國家第一名。伊斯蘭激進組織持續迫害基督徒,今年六月已有超過半數基督徒離開敘利亞和伊拉克。東南亞包括印度與巴基斯坦對教會的頻繁攻擊亦引發關注。
其他受矚新聞包括:三月「震驚馬來西亞!牧師遭綁下落不明」;五月份雅加達前省長「鍾萬學被控褻瀆可蘭經罪名成立」,鍾萬學以國家團結為由,放棄上訴入監服刑。
而今年中國修訂新版《宗教事務條例》,規範宗教團體成立需按照國家社會團體管理的相關規定辦理登記,宗教進行活動的場所也需事先提出申請,而宗教教職人員也需報縣級以上的人民宗教事務部門備案後,方得從事宗教相關活動,這些升高的宗教限制,同時也引發福音工作者的關注。

第一浸信會會堂已全部淨空並漆成白色,現場擺放了26張白椅子。椅背上用金漆寫下受害者的名字,放上一朵紅玫瑰代表罹難者。(圖/路透社)
二、美國槍枝暴力延燒 德州教會遭屠殺震驚全球
美國德州僅600人口的小鎮—薩瑟蘭泉第一浸信會,十一月05日主日聚會時遭歹徒以半自動步槍掃射,當場造成26人死亡,超過20人輕重傷,包括副牧師一家9人喪生的慘劇。
26歲的兇手凱利,因數度攻擊前妻與繼子於2014年遭空軍除役。凱利在行兇前數度傳威脅簡訊給岳母,被認為是家庭暴力犯案;他的岳母也是第一浸信會的信徒。凱利犯案後逃逸遭擊斃身亡。
案發後第一個主日湧來許多關心與追悼者,失去14歲女兒的主任牧師波莫洛伊強忍悲痛表達「不管生命帶來什麼,都要倚靠上主」「槍手選擇黑暗 我們選擇盼望」,令人動容。
然而十月初,拉斯維加斯槍擊案造成百人死傷,一個月內再度發生嚴重槍擊案件,槍枝管制議題再度成為全美焦點;美國教會界也舉辦多次研討「如何保護教會免於暴力?」

川普宣布退出巴黎協議。(圖片來源:Donald J.Trump臉書)
三、川普退出巴黎協議 各界為氣候變遷挺身而出
《巴黎協議》是2015年於聯合國氣候高峰會由195個成員國研議通過,旨在遏阻全球暖化趨勢,將全球均溫升幅控制在2°C以內,並提供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影響的資金。不過今年六月2日美國川普總統卻正式宣布退出,欲重新協商再加入巴黎協議的條件,以取得對美國及其商業更有利的協議。此舉引發慈善機構、企業界和政治界一片譁然。
今年極端氣候也在各地造成嚴重災情。美國德州八月25日遭遇半世紀以來最強颶風哈維侵襲,超過3萬人無家可歸。颶風艾瑪也從九月6日橫掃加勒比海島國並奪走43條人命,接著在美造成36人喪命。南亞的大洪水亦造成嚴重災情,孟加拉、印度與尼泊爾的災民高達數千萬人,死亡人數已超過1200人。但科學家認為,若無法解決氣候變遷問題,未來發生的天災規模只會加劇。

今年一月,歐洲多國極右翼政黨聚集,宣稱歐洲也將迎來「愛國之春」。前排左二為法國民族陣線的瑪琳·勒朋,右三為荷蘭的基爾特.懷爾德斯。(照片來源:Geert Wilders臉書)
四、全球福音派信仰群體警告:世界各地出現新型態的危險政治領袖
2017年歐洲各國無論法國、德國、荷蘭、奧地利都舉辦大選,在三月下旬,全球福音派信仰群體聯合發聲警告,世界各地出現新型態的危險政治領袖,擔憂新法西斯主義崛起—由基要主義、激進主義、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等融合而成的意識形態,威脅所謂的「非我族類」。
聯名簽署的領袖呼籲教會忠於聖經:
1.以憐憫和公義來對待移民、難民、寄居者、種族與宗教弱勢。
2.拒絕物化女性及任何性交易。
3.善盡責任照顧上帝創造物,包含重視氣候變遷的實情與危險。
4.即使面對軍事工業、軍事行動,仍要致力於世界和平。
5.勇敢犧牲自己幫助窮人、社會邊緣人、殘障人士及其他弱勢團體,包含兒童與青年,為他們謀福利。
他們呼籲信徒當側耳聽「積極忠於聖經」的福音呼召、更新自己,對此呼召委身,活出在基督耶穌裡神國度的和平、公義和盼望。

照片來源:Australian Marriage Equality FB
五、澳洲郵寄公投六成支持同婚 聖公會雪梨大主教這樣說
同性婚姻與性別議題,今年仍持續考驗全球教會如何對社會表達信仰與關懷的作為。最受矚目的是澳洲於今年九到十一月舉辦全國同性婚姻郵寄調查,於11月15日公布參與的澳洲公民61.6%支持同性婚姻,澳洲參眾議院隨即通過同性婚姻法。
聖公會雪梨大主教戴維斯(Glenn Davies)表示接受公投結果,但也提醒政府,必須保障基督徒及反對人民的言論自由、信念和信仰。「但這不表示我會改變觀點,我仍會繼續教導:在上帝的計畫中,婚姻由一男一女構成…」
澳洲福音聯盟撰文提供基督徒因應之道。基督徒當信主耶穌仍然掌權。基督徒仍受呼召活出愛的生命,關心眾人福祉,不僅只是關心主內肢體。基督徒若想推廣符合真理的婚姻,需要活出忠心、智慧和令人稱羨的婚姻生活,要讓眾人看見好的榜樣與見證,發現其中的力與美。教會仍要視每個單身男女為上帝珍視的生命。
六、宣稱臉書將取代教會?祖克柏:盼力促社群也能改變世界
全球最大線上社群網絡「臉書」(Facebook)今年六月慶祝全球用戶突破廿億。臉書執行長祖克柏同時表達,希望透過演算法,協助臉書用戶組成各種社群,在社群中人們可以一起完成大事,在社群中會有能影響群眾的領袖產生,進而影響不同的文化和社會。
祖克柏以教會為例,希望臉書揪團的力量能像教會:「比起一般人,上教會的人更有可能從事各種志工和公益服務,這不只因為宗教的緣故,也因為他們是社群的一份子。…這種由領袖建立起社群文化的模式啟發了我們,它會給人們一張安全網,照料人們。」
臉書等社群媒體,對今日國內外信仰群體已是重要福音工具,例如今年三月,美國教會透過社群媒體,推動線上大齋節計畫;美國基督徒女性線上社群更如雨後春筍不斷成立。然基督教與保守觀點言論遭網路審查案例陸續傳出,全美宗教廣播媒體協會十二月也提案,針對谷歌、臉書、蘋果、推特及其他科技巨擘,對網路言論的箝制提出抗議。

吉姆卡維佐(中)在電影《使徒保羅》將飾演路加。(劇照來源:Affirm Films)
七、奧斯卡落幕 2017基督信仰電影熱潮更勝以往
基督教主題影片熱潮並非空穴來風,2017年有更多影片陸續上映:
一、《沈默》(Silence):本片描述葡萄牙耶穌會傳教士在17世紀到日本傳教遇到的考驗。相關新聞請見「《沈默》並非上帝不說話 而是神在沈默中依然說話」。
二、《心靈小屋》(The Shack):本片改編自暢銷小說,描述一名失去小孩的傷心父親,收到了一封神秘的邀請函,邀請他親自到小屋裡和神見面。
三、《重審耶穌》(The Case for Christ):改編自芝加哥論壇報記者李史特博(Lee Strobel)的書,他原是無神論者,最初以記者追根究底的精神想要證明耶穌不存在,沒想到研究之後完全改變看法,進而成為基督的追隨者。
四、接下來延續熱潮的信仰影片是《使徒保羅傳》(Paul, Apostle of Christ),介紹這位使基督信仰廣傳的關鍵人物,故事將側重保羅生前最後幾個月生活,也是羅馬暴君尼祿迫害基督徒正盛的時代。本片預定明年三月在美上映。
八、倫敦低端人口問題惡化 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貧富差距的問題在世界許多地方愈發嚴重。英國「社會流動調查委員會」主席艾倫.米爾本十二月發表最新報告指:倫敦與其周邊地區的發展,和英國其餘地區相比,越來越像另外一個國家。經濟不佳的地區給予弱勢族群的教育和師資、就業、居住的品質和相關機會,以及平均薪資,都遠遠落後於倫敦,正在被持續掏空。
英國教會界也持續發出警告,看到社會貧富差距、教會階級化嚴重,呼籲教會應走出中產階級舒適圈,前往資源較缺乏的地方服事;協助改善當地的生活品質,投入教育事工,幫助當地貧窮的孩子受教育,默默地滋養他們的生命。
九、為耶路撒冷平安迫切禱告 川普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引爆各國爭議
美國總統川普十二月6日宣布,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指示國務院開始準備把美國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到耶路撒冷。美國成為以色列1948年建國以來,第一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的國家。
猶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都視耶路撒冷為宗教聖地,以色列雖宣稱擁有耶路撒冷主權,但國際社會普遍不承認,川普此舉打破了過去幾十年來美國和國際社會對耶路撒冷的政策,不僅耶路撒冷陷入緊張情勢,也引來伊斯蘭國家的抗議潮。憤怒的巴勒斯坦民眾不斷與以色列軍隊發生衝突,聖誕節前已導致8人喪命、數十人受傷。
十、宗教改革500週年 新教與天主教會尋求相互理解
今年全世界都在紀念宗教改革五百週年,英國福音聯盟(EAUK)於二月6日發佈一項聲明,陳述他們對於基督新教和羅馬天主教之間關係的看法。
聲明中指出,宗教改革欲恢復耶穌基督和祂的門徒宣稱的「福音」和「好消息」的救贖信息,宗教改革人士尋求恢復聖經的權威,使其獨立於教會傳統之上。天主教教導,透過善行、儀式的懺悔和奉獻,信徒的「義」可以累積;但是基督新教強調「因信稱義」,救贖來自上帝白白的恩典。雙方其他的分歧點還包括:教會的本質和權威、教宗無誤論、聖事聖禮、聖母論。
然而聲明也指出,過去四十年來基督新教和羅馬天主教的互動,尋求把彼此共有的信念和關切帶上檯面。雙方的共同點包括:
一、共同的教義,如上帝是創造主、三位一體、基督道成肉身、從童女馬利亞所生、死而復活、升天後將再臨、新天新地等。
二、傳福音和更新:自1960年代以來,不少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交流達到了新的深度,一起探索有關恩賜、聖靈的工作和生活等。
三、社會和醫療倫理:針對生命的開始和結束,以及婚姻、家庭的相關道德議題,在1990年代,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基於人類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所造、上帝掌管人的生死、家庭和關係等共同信念,雙方採取了不少共同行動。
請尊重版權:本文版權歸基督教論壇報所有。未經基督教論壇報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報刊、網站及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或大篇幅引用本報圖文。歡迎臉書、微博、line等各社群分享,請附上連結及註明出處,各網站及書籍報刊如需轉載引用,請來信申請版權或洽商正式新聞合作。
請尊重版權:本文版權歸基督教論壇報所有。未經基督教論壇報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報刊、網站及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或大篇幅引用本報圖文。歡迎臉書、微博、line等各社群分享,請附上連結及註明出處,各網站及書籍報刊如需轉載引用,請來信申請版權或洽商正式新聞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