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5 基督教論壇報 / 藝文影視

《影想人生》親愛的家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徐硯美 無論是我們的原生家庭或是教會,神的家,親與愛的建立都不是先去思考「應該」怎麼做,而是因著上帝的愛,讓人在祂的同在之中,獲得改變的力量。
◎徐硯美

《說文解字》中,對於「親」這個字的解釋,除了「辛」是有關它發音的聲符之外,是用「至」這個字來作為它的解釋,也就是「情意懇到」之意。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到達一個最懇切的關係時,就叫做「親」。

但隨著時代變遷,現代人對「親」的定義逐漸淡化、異化,父母、兄弟姊妹的關係,不再像既往連結一個人生命經歷的「必要」,反而,被現代人認為是一種「負擔」。這讓我們跟沒有血緣關係的朋友,例如教會的弟兄姊妹相處起來感覺更加地輕省,更加地讓我們「感覺良好」。可是,這樣真的是「好」的嗎?到底我們經歷了甚麼樣的過程,讓我們有這樣的轉變?

《小偷家族》無血緣的深層羈絆
2018年被譽為最會說「家庭故事」的導演是枝裕和,執導了一部名為《小偷家族》的作品。

故事背景敘述一個屋簷下,沒有血緣卻相互依偎的一家人,其組成是打工地零工的父親柴田治(中川雅也飾),而母親信代(安藤櫻飾)是工廠的女工,家裡的「奶奶」初枝(是母親信代同父異母的姊姊(已逝演員樹木希林飾),甚至她所領的老人年金也成為家中經濟的支柱之一,還有靠著特種行業賺取生活費的姊姊亞紀(有錢人家的翹家少女,松崗茉優飾),以及被父親自小教導偷竊的小男孩祥太(治所收養的孤兒,城檜吏飾)。

電影一開始就拍攝一段治與祥太在超市偷竊的情節,他們技巧純熟,在店員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輕鬆得手。回到家的路上,他們心滿意足地吃著熱騰騰的可樂餅,看到一間公寓的欄杆處,有一個瘦小的小女孩,望著街上。從對白中,觀眾可以發現,小女孩已經不只一次這樣,而是長時間無人照管。治便心生惻隱將小女孩百合(佐佐木光結飾)帶回家。後來發現,她瘦弱且身上傷痕累累,明顯有受虐的情況,「家人們」集體開會討論決定要收養她,他們為她剪髮,並且給了她新的名字「凜」。

這個「非典型」的家庭,有著各種「非典型」的價值觀,特別是「金錢觀」。但是,我們卻感受到導演是枝裕和不帶任何「道德批判」的敘事,中性陳述在社會底層一種「教育失能」下的家庭樣態。而正因這種「中性」,反而讓我們在觀看時產生極大的傷感與無奈,包括看到信代在回家的路上,對於小孩是否要叫她一聲「媽媽」而被觸動,一抹複雜的神色掛上臉後又隨即掩蓋。這在倫理上毫無「親」可言的家庭,在一家人前往海邊郊遊時,是那樣的彼此相愛相依,卻又在「奶奶」初枝過世時,為了生存,冷淡地將她銀行裡的錢全部領取。

在整部電影中看見一個宛若《聖經》中「行淫中被抓住要拿石頭打死的婦人」,許多情節都不容於我們心中道德的量尺,可是卻在導演的處理之下被反詰:「我們是否也會有這樣的時刻?」甚至,到最後這家人還是因為各種「東窗事發」而被拆散,當信代入獄,孩子們各自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我們看見的,是孩子對於這個「非典型」家庭的依戀與羈絆是那樣真實的,我們不禁會想,究竟甚麼是「親」?甚麼是「愛」呢?

4096_親愛的家_2

《相愛相親》無相處的摯愛關係
2017年年底,由張艾嘉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相愛相親》故事也是同樣觸及這個議題──甚麼是「親」?甚麼是「愛」?

故事敘述一位職業教師岳慧英(張艾嘉飾)因母親過世,便希望將父親的墓遷至與母親合葬,卻卡在父親早年在鄉下有一位妻子,而慧英的母親是其父親離家至城市裡工作後再娶的,這一份矛盾,讓下一代做女兒的「心願」觸礁。在鄉下長久等待始終沒有放棄的「婆婆」(吳彥姝飾),並不同意慧英想要遷墳的舉動,兩人甚至各自要向政府提出申訴,也各自要證明自己與親人之間的關係。

兩代的矛盾,同時也在故事提到慧英的女兒薇薇(郎月婷飾)時,延續到了第三代。在電視台當製作助理的薇薇與母親慧英在生活上有諸多齟齬,慧英不認同薇薇年輕一輩的許多價值觀,同時,薇薇愛上了一個在酒吧駐唱的歌手阿達(宋寧峰飾),阿達背著吉他四海為家、交友廣闊的性格,一方面讓薇薇感到可以暫離家中嚴格的管控,但也與她自小在家中培養的價值觀有所衝突,令她自己陷入兩難。而她也因為工作緣故,要將母親與「婆婆」之間的故事變成節目的內容,這個舉措引起了母親慧英大為光火。

可是紀錄婆婆的過程中,薇薇漸漸地明白到他們這一輩年輕人難以理解的情感關係,就是婚姻的「承諾」所帶來的情感力量,遠遠超過現代人所說的「只是一張紙」的關係。婆婆收藏著每一封薇薇外公寄回鄉下的信件,其中沒有談及任何一個「愛」字,全部都是各個節日寄回的錢,可是,在婆婆的眼中,卻是最真摯的「愛」,即使,薇薇的外公再也沒有回到鄉下。

三代的矛盾,都建立在辯證到底是要「親」才有「愛」,還是「愛」才稱作「親」的議題上。而我認為電影並沒有一定要給予我們一個答案,導演張艾嘉是透過這個辯證的過程,讓我們看到兩個對照組,一個是日夜思念,一個是朝夕相處;一個是在一起,一個是不在一起的在一起。親與愛的樣態,在被真實的呈現後,我們得以發現它絕對不只一種。

愛與認同感的永恆追尋
我認為,兩部電影都值得我們去思想的是,「家庭」作為生而為人一生的「功課」的原因在於,我們始終無法去選擇我們要出生於甚麼樣的家庭,擁有甚麼樣的家庭成員,因此,相處本身就是一件「難事」。同時,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本身不會對「智慧」與「道德」產生必要感,可是,卻對於「愛」與「認同」產生需求。這就是《小偷家族》中讓我們看到最真實的矛盾,一個具有愛與認同的環境是會讓人依戀與產生羈絆的,甚至超越了物質的給予,也超越了血緣的關係。

《聖經》詩篇八十四篇整篇都在敘述詩人渴望住在神的同在當中,第3節提到:「在你祭壇那裡,麻雀為自己找著房屋,燕子為自己找著菢雛之窩。」我想,一個既親且愛的家有一個最大的重點,就是這句經文中的「為自己找著」,也就是說,它是會讓人「主動」想要留在那裡,且同時家裡又「主動」張開雙臂迎接每一個人的居所在。

透過這兩部電影,我們得以重新去思考,無論是我們的原生家庭或是教會,神的家,親與愛的建立都不是先去思考規則、教條「應該」怎麼做,而是因著上帝的愛,讓人在祂的同在之中,獲得改變的力量,讓「親」的非必要成為「想要」,讓「愛」的需求也得到滿足。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