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5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從奧斯卡最佳動畫包子(Bao)看華人親子關係:包子寓意母親育兒不易 親子互動愛與溝通並重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母子在衝突後,在愛中藉由溝通修復關係彼此和解。(圖片來源/截圖自Youtube包子(Bao)動畫影片)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今天(二月25日)舉行,其中由加拿大籍華裔女導演石之予(Domee Shi)執導,劇情描寫華裔移民親子關係的「包子(Bao)」,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台灣基督徒影像工作者及親職教養專家受訪表示,華人的「家庭文化」其實就是「飲食文化」,這位女導演很巧妙地用具有東方文化象徵的「包子」,來詮釋母親與孩子之間那種血濃於水的親密互動,以及在面臨關係衝突時,兩代之間良性溝通以及愛的行動需要併行的重要性。雖然片長僅7分多鐘,卻完整敘述了一個「愛」與「和解」的故事。

https://youtu.be/ilEygwbtMOw

「包子(Bao)」的劇情大綱為:爸爸和媽媽在餐桌上享用媽媽精心製作的包子,爸爸出門上班後,媽媽要吃下最後一個包子時,突然包子成為一個有生命的「包子娃」。這位媽媽也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給包子娃無微不至的照顧,但隨著孩子年齡漸長,有自己的交友圈和自主意識,開始跟媽媽產生衝突。有一次包子娃要和女友出走,媽媽不願孩子離開她,於是就把包子「吞了」。

該片透過「包子擬人化」的過程描述夢境,故事結尾爸爸找回了在現實生活中離家的兒子,母子在床邊吃著兒子買的食物。最後一幕是爸媽、兒子及外籍女友一同在餐桌上一起包「包子」,上演和樂融融的大和解。

愛與和解 表達愛親子需溝通
曾受邀擔任全球華人福音微電影金鷹獎「如何拍攝一部影片」課程講師的洪成昌導演受訪表示,在華人的飲食文化中,包子是個看似「易作」,但卻蘊含「功夫」的食物。

在「包子(Bao)」這部短片中,導演在劇情開始,就舖陳媽媽從「揉麵」、「擀皮」、「包餡捏摺」以及「放入蒸籠」的製作包子步驟。就影像處理的技巧來看,是藉由「作包子」,來表達媽媽對孩子的關懷及照顧,每個細節上都是那麼「無微不至」,即使是已經放入蒸籠裏了,還是會掛心。而這也是華人文化中,很珍貴的「兒女無論長多大,仍然是父母的心頭肉」的優良傳統。

洪成昌指出,這部短片用包子這個中華美食的元素,點出了在華人的家庭「樂於表達愛,卻存在溝通障礙」的相處關係。舉例來說,影片中的包子娃長大後去跟同儕踢足球,球砸到包子娃的頭上,媽媽就出面「相救」,讓孩子覺得很沒面子,就跟媽媽生悶氣,也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並在門口掛標語「請媽媽別進來」。媽媽想要跟孩子「示好」的方式就是煮一桌豐盛的菜餚「道歉」,但孩子並不領情,轉身就和朋友出門。後來,包子娃帶女朋友回家,女朋友show出手上的大鑽戒,包子娃收拾行李,抱了媽媽的腳之後,就要跟女朋友「遠走高飛」,媽媽流淚勸阻無效,就把包子娃「一口吞下」。

洪成昌說,導演在短短幾分鐘的時間裏,融入了「親子傳愛要有效溝通」的關鍵元素。以孩子踢足球,媽媽看到孩子遭遇危險出面「相救」為例,站在孩子的主觀角度,會認為「我長大了,有自己的交友圈,媽媽這樣做,會讓我被笑『媽寶』」,但站在媽媽的立場,她會用自己的經驗去判斷「孩子這麼做,是會身陷險境的」,基於保護孩子的母愛天性使然,她不可能「見死不救」,但母子之間的盲點就是「都認為自己是對的」。

媽媽覺得自己「煮好料」的給兒子吃就是放軟身段「示好」,但卻忽略了「那並不是兒子所需要的」,而這種「我都是為你好」的親子互動方式,在東、西方社會,其實都是親子衝突的引爆點。

洪成昌並指出,動畫中的包子娃要和女友離家前,跑到媽媽面前「抱了她的腳一下」,從劇情的舖陳上,他認為這是「孩子對於要離開媽媽表示心中的歉疚」,但媽媽「不領情」的關鍵,就是在長輩的認知裏,是看重「面對面」溝通的,抱腳這個動作,並不是「有效溝通」,所以媽媽憤而吞下包子娃。

但洪成昌提醒,以他的觀點,這部短片要帶出的並不是「華人教養親子之間的衝突」,而是「溝通及愛與和解的重要性」,所以導演在最後一幕,藉由「枕邊人」爸爸看出媽媽「思念離家兒子」的心思,精心安排兒子帶食物回家和媽媽共享。這部短片從餐桌飲食開始,也以餐桌飲食結尾,就是「華人家庭文化就是餐桌(飲食)文化」的具體呈現。

包子(圖片來源/截圖自Youtube包子(Bao)動畫影片)

包子(圖片來源/截圖自Youtube包子(Bao)動畫影片)



看到母親捨己的愛 從孩子出生到嫁娶都是學習歷程
春雨映像媒體工作室負責人丁正璽則表示,現在的微電影要達到吸「睛」的效果,導演必須具備在十分鐘內(片長)說一個完整故事的「敘事」能力,「包子(Bao)」這部動畫短片,完整版只有7分41秒,卻能夠藉由西方社會對華人飲食較為熟悉的「包子」,來說一個親子相處「從認知差異衝突到在愛中和解」的故事,他認為就跟1994年華人導演李安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喜宴》,有異曲同工之妙。

丁正璽建議大家在看「包子(Bao)」這部短片時,可以從「母親對孩子無微不至,願意捨己的愛」的角度出發,而不要從「母親意圖操控孩子」的觀點去看。

這部動畫片的導演,很用心地用「看似容易製作的包子,其實卻蘊含無限的愛與功夫」的影像,希望提醒為人子女者,母親要拉拔一個孩子長大,就像是製作包子一樣「有一個環節出錯,就會前功盡棄」。就算是捏成型放進了蒸籠,依然需要留心「火候」,這其實是對每個為人子女「養兒方知父母恩」的提醒,若是親子之間有什麼因為溝通不良或是認知不同造成的衝突和誤解時,記得「家中的門,父母隨時為兒女而開」,親子之間沒有「解不開的仇怨」。

在多所大學及關輔機構擔任輔導員的丁介陶老師則表示,就像「包子(Bao)」的劇情所描寫的,媽媽對孩子的愛,就像製作包子那樣無微不至的用心,但孩子成長到一定的年紀之後,會擁有自己的交友圈及保有私密的空間,也是很自然的情況。因此,怎樣在「親情關顧」和「放手讓孩子去闖」之間取得平衡點,就是一門學問。

丁介陶老師引用創世記二章24節「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表示,在普遍的情況下,父母要接受「兒女遲早有一天要各自婚娶成立新家庭」這個現實,也就是說,在親子的教養上是有「賞味期」的,從孩子出生到嫁娶離家,都是不斷學習及溝通的歷程,這個愛與溝通「要是雙向的」。

他建議「親子之間有話就要直接、但不帶血氣」來溝通、表達,父母及孩子都要學習「用對方能夠接受及承受的方式去愛對方」。在孩子稚齡時,父母要幫助孩子「培養生活能力」;當孩子在青春期時,要在尊重他們「自主權」的前提下,扮演他們的「教練」;當孩子成年及步入婚姻後,要和他們「做朋友」。而這些的前提,都是「愛、尊重及溝通」。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