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9 基督教論壇報 / 藝文影視

《影想人生》善待寄居的彼此 思想電影:《美味情書》X《中央車站》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徐硯美 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可以思考:上帝讓我們遇見甚麼樣的人?我們應該主動成為那個「以仁慈待人」的鄰舍。彼此善待吧,在生命交錯之處,成為他人的祝福!
◎徐硯美

保羅在《聖經》很喜歡用一個稱呼泛稱他寫信的對象──寄居的。這三個字,在聖經裡面出現,有兩種意義,一個是實質上的,也就是「非本地人」,是移民。無論是因為逃災,抑或者是因為各種因由而離開本族本家的人。

另一個就是保羅所提到的,泛指人活在世界上的一種狀態,就像是詩篇九十篇10節所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這種被放在「永恆」生命底下比較的人生,我們對世界來說,就是「寄居的」。

對我而言,這三個字,是有很大的力量,因為它消弭了所有階級、貧富,不管我們的身分是甚麼,都不能改變這樣的狀態,一切都會「如飛而去」。倘若我們真能明白每一個人都是在這個狀態之下,我們將少掉很多比較,也少很多計較。重點是我們能否在這個「寄居」的過程中,善待每一個與我們相遇的人,因為明白彼此都是人生的客旅。

《美味情書》──錯得多美麗
「有時上錯火車,卻去到對的車站。」這句出自2013年印度電影《美味情書》的對白,讓許多人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咀嚼再三。這部是由賴舒‧彼查執導,並由演出《少年Pi的奇幻漂流》而廣為人知的印度男演員伊凡‧卡漢出演男主角費爾南德。

《美味情書》的故事背景,是建立在一個存於印度數百年的「人力送便當」機制之下。在現代一切都數據化的情況之下,印度有一個沿襲了數百年之久的職業,稱為「達巴瓦拉」(dabbawala)。

因為城鄉與貧富差距大,所以許多人每天花長時間的交通行程到大城市上班,可是氣候炎熱的印度讓便當難以保鮮半日之久,都需要在上午十點左右現做,幾小時內就要送達。於是「達巴瓦拉」這個職業就因應而生。

達巴瓦拉最厲害的地方是:即使全靠人力(包括接單、運送、交付),在每日數萬份便當供給好幾個不同商業中心的情況下,都鮮少出現送錯便當的情形。然而這個故事,就是在難得的「送錯便當」下展開的。

少婦依萊(妮姆拉‧卡爾飾)在產下女兒之後,丈夫漸漸地疏遠她,她為了改善婚姻,與住在樓上的阿姨討論食譜,為先生精心準備好吃的便當。

不料這份便當沒有送達先生手中,而是送到在保險公司理賠部上班、即將退休的鰥夫費爾南德手中。費爾南德做事認真、仔細,在工作上深受主管信任,可是他為人寡言,待人冷漠,在妻子過世之後他更封閉自己,鮮少與人來往。

打開封閉的心 更體貼他人
這份送錯的便當,不僅打開他封閉的味蕾(長期他都跟一家普通餐廳訂相同的便當),更一天一天的打開他封閉的心。他與依萊在每日的便當中放入紙條,素未謀面的兩人,竟成為了傾訴心聲的對象。

依萊告訴費爾南德,她發現自己的丈夫外遇,也告訴他自己對於父親及樓上阿姨的丈夫皆是臥病在床的種種想法。不禁讓人去思考婚姻的責任不對等,女性肩負著家中所有「照顧」的工作等等。

費爾南德也在這些分享當中,回想起妻子生前與他的關係。有一段很觸動人心的字條內容,是當費爾南德想起妻子每個週末都會在客廳看肥皂劇,然而他只會在陽台抽菸或假裝維修腳踏車,但當他回想起這段過往時,他說:「即便她每次看同樣的笑話,都像是第一次看到那樣傻笑,但我真希望,當時我能夠從窗外回頭多看她幾眼。」

依萊與費爾南德確實在通信的過程中有了情愫,但是卻僅止於此,這段因錯誤而開展的關係的結果,不是錯誤,而是美麗地打開了費爾南德封閉的心,包括他對新進同事謝克的態度,從冰冷,到最後他甚至成為謝克婚禮上,唯一代表謝克「家人」的人。

《中央車站》──陌生的知己
1998年,巴西電影《中央車站》是敘述一個在巴西中央車站為他人代筆寫信的中年女人朵拉(費爾南德‧蒙特納哥飾),無意間遇上一位小男孩約書亞(文尼休斯‧迪歐利斐拉),並且帶著他千里迢迢去尋找男孩的父親「耶穌」(巴西人名,非聖經中的耶穌)。

朵拉的性格在很大的程度上,與《美味情書》的費爾南德很像,都是一個冷漠的人,不同的是,她並不「盡忠職守」,她不喜歡每一個找她寫信的客戶,甚至她常常把那些信放在家中抽屜,或者是撕掉不寄出。

可是約書亞的母親透過朵拉寄一封信給約書亞素未謀面的父親耶穌,希望耶穌能夠前來與其見面。沒想到母親寄完信後遭車禍喪生,約書亞就成為了孤兒。朵拉在友人愛琳的勸說之下,不情願地帶著約書亞上路前去找他的父親。她本來打算送約書亞上路,給他一筆錢就離開,可是卻因為各種因素,她開始跟約書亞有著無法分離的羈絆,二人的命運有了交錯。

最後他們找著了約書亞的兩個哥哥,才知道父親耶穌已經失蹤多時。朵拉在知道自己的「任務」結束,約書亞有人照顧之後,一大早趁著約書亞還在睡覺時起身離開,踏上回到巴西的旅程。

莫忘好心撒瑪利亞人的故事
聖經路加福音十章27-37節記載,有一位來試探耶穌的律法師詢問要如何得著永生,耶穌便回答了基督徒的「大誡命」──「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律法師接著問「誰是我的鄰舍?」而耶穌便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來回應律法師。最後,律法師回應耶穌「是憐憫人的那個」,另一個版本的翻譯是「以仁慈待他的那個人」即是「鄰舍」。

從上述兩部電影,到路加福音第十章的記載,一直到我最早引述保羅所提出的「寄居的」三個字,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可以思考:每一天,上帝讓我們遇見甚麼樣的人?或許不是誰要成為那個幫助我們的鄰舍,而是我們應該主動成為那個「以仁慈待人」的鄰舍。

在我們覺得自己是「蒙恩的」以及分別他人是「外邦人」以前,我們可以深刻地思考,我們其實都是「寄居的」,彼此善待,在生命交錯之處,成為他人的祝福吧!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