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1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鄉土味傳講來信耶穌真正好 「呷七碗」董事長李東原自創台語福音順口溜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李東原(左ㄧ)和他的「呷七碗」員工合影。(圖/受訪者提供)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每日常常來祈禱,無憂無愁無煩惱;認識耶穌是至寶,平安喜樂樣樣好……」這是「呷七碗」董事長暨台灣全福會總會副會長李東原自創台語(傳)福音順口溜。總是笑口常開,言談幽默風趣,給人「好逗陣」印象的李東原,卅多年前在台北市西區的西藏路擺攤,販售故鄉嘉義在地的美食米糕時,就很接地氣觀察到當地民眾的人口結構(勞工及弱勢家庭比例高)以及飲食習慣(吃飽重於吃巧),於是就以「吃七碗免錢」作為行銷策略,果然一舉打響名號。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每日常常來祈禱,無憂無愁無煩惱;認識耶穌是至寶,平安喜樂樣樣好……」這是「呷七碗」董事長暨台灣全福會總會副會長李東原自創台語(傳)福音順口溜。總是笑口常開,言談幽默風趣,給人「好逗陣」印象的李東原,卅多年前在台北市西區的西藏路擺攤,販售故鄉嘉義在地的美食米糕時,就很接地氣觀察到當地民眾的人口結構(勞工及弱勢家庭比例高)以及飲食習慣(吃飽重於吃巧),於是就以「吃七碗免錢」作為行銷策略,果然一舉打響名號。

耶穌用飲食接地氣傳福音
李東原受訪時說,華人文化就是「飲食(餐桌)文化」,而聖經「迦拿的婚筵」、「五餅二魚」以及「與稅吏撒該一起吃飯」等故事,就是耶穌按著所接觸的對象「接地氣」傳福音,2000年前雖然還沒有接地氣這個名詞,但耶穌已經用行動給屬祂的百姓,做了最好的榜樣和示範。

近來很夯的「接地氣」這個名詞,指的是「進到人群當中,廣泛接觸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以他們可以理解的語言與其對話,反應他們的心聲及解決他們的實際需求。」

對於「接地氣」,李東原從聖經領受是:跟神藉著哥林多前書九章22節「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的教導相符,因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

李東原感謝主,因為參與全福會的服事,他可以在(福音)餐會中,接觸到商業領域的未信者,跟他們分享福音,神也祝福「呷七碗」有給出去的能力,在過去的年日,呷七碗藉由「端午送肉棕祝福弱勢」及與創世基金會合作「寒士、街友、獨居老人及弱勢家庭吃飽尾牙」,李東原說,從馬太福音廿五章35節「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而在約翰福音第六章的「耶穌行五餅二魚的神蹟,讓五千人吃飽」的聖經故事中,也都提醒我們「當看到飢餓的人的需要時,就要很接地氣地體會他們的難處,當他們的肚腹先得飽足時,就有機會在他們的心中撒下福音的種子。」

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給人接地氣親切感的李東原董事長。(圖/梁敬彥攝影)

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給人接地氣親切感的李東原董事長。(圖/梁敬彥攝影)



善用自身文化本色特質
「要跟台灣超過90%的未信者傳福音,不僅要接地氣進入他們的文化及生活當中,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對『人』感興趣,並要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來跟他們溝通!」在信主之前,李東原是會拿香拜拜的,加上家鄉嘉義的厝邊頭尾多半都是傳統信仰的背景,即便是因為和信耶穌的太太結婚,但李東原仍有長達12年的時間,是因為「愛太太」的緣故,才跟著去「坐」禮拜的,後來聖靈光照李東原,他發現自己出身基層、來自鄉下、講話有local鄉土味的腔調,以及喜歡跟人「交陪」的個性,正好是神量給他接觸那些所謂「福音硬土」百姓,把福音傳給他們的特質,這也讓他對教會產生歸屬感及跟人傳「信耶穌真正好」的動力,他的經驗是「讓人產生感動的見證,通常都是讓聽到的人產生『這跟我有關係』的共鳴!」

李東原說,他的學歷不高,初中畢業就出社會工作,他其實就是接地氣講的那種普通老百姓,而這也養成他做任何決定時,都會從「基層普羅大眾」的需要出發,無論是起初在西藏路擺攤時「吃七碗免錢」,還是現在「呷七碗」在淡水老街、頂溪捷運站、永康街商圈及南港的展店,在菜單設計及店面的裝潢和佈置上,也都從必須「接地氣」貼近在地需求的角度出發,也就是「以對方(消費者)的立場及需求去考慮」。

像同樣是觀光區的呷七碗淡水店,考量人來人往的「流動(翻桌)率」就只賣「肉粽」、「米粉」、「油飯」、「爆漿魚丸湯」及「四神湯」,像永康店,就有銷售較高檔的「鰻魚米糕」,店內空間也較寬敞,方便國內外觀光客嘗鮮。今年六月份呷七碗桃園機場店開幕後,則會銷售台灣味的「虱目魚粥」,這都是依照各地點的需求考量後接地氣的決定。

李東原秉持的原則是,無論是跟高官、企業界CEO還是販夫走卒來往,都堅持「以誠相待」,即便是已經離職的員工,他還是會跟對方保持聯繫。而耶穌就是他學習的榜樣,因為耶穌就是看重來到他面前的每個「人」,無論他是富人、窮人、罪人還是病人,耶穌都「一視同仁」。

談到給教會及基督徒怎樣更「接地氣」傳福音的建議?李東原說:福音是傳給未信者的,要講「他們(聽得懂)」的語言,李東原舉例說,對傳統信仰背景的,他不會直接跟他們講「耶穌」及「耶和華」,而會用台語講「伊是天公ㄟ囝」,讓他們對於這位他們不熟悉的耶穌可以「理解」(祂的身份),進而產生興趣。

說故事勝於講道理更能打動人
而對於怎麼「接地氣」傳福音,李東原也用一個「孔子逸馬」的小故事來說明「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去溝通及對話」的重要性。

李東原說,這個故事的大意是,孔子帶著眾弟子出外講學,一不留神讓他的座騎(馬匹)跑到農人的田中吃了麥苗,農夫很生氣,扣了馬匹就擋住了他們的去路,要孔子還他一個「公道」。孔子的門生子貢去跟農夫引經據典講了一番「大道理」,農夫根本聽不進去。

另一個弟子則去跟農夫講了一個「你並不是東海種田,我們也不是西海耕地,我們彼此都是鄰居,我的馬怎麼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說不定哪天你的牛也會吃掉我的庄稼呢,我們應該彼此諒解才是」的故事,這就是農夫聽得懂、且聽得進去的比喻,於是就還馬讓路讓孔子一行人離開了。而在聖經中,耶穌對於群眾講話時,也是用他們聽得懂的故事,幫助他們能夠理解祂所要傳的「道」,像他跟以「台語」為母語的人聊天時,對方就很有親切感,彼此的關係拉近後,互動就更熱絡,這時談福音的切入點就會出現,這就是「接地氣」。當教會真正融入所在的社區,很接地氣去了解百姓的需要,去設計外展事工「歡迎他們走進來,傳道人也走進他們當中」。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