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8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見證

未來醫師護理師帶弱勢課輔、唱山歌愛鄉土 學醫前先學做人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李容珍 追蹤
馬偕醫學院每年有十場營會,其中「台美文化醫學文化交流研習營」全程用英文溝通分享,對學生有很大幫助。(圖/馬偕醫學院提供)
【記者李容珍新北三芝報導】現代「小馬偕人」是甚麼形象?他們從147年前來台的馬偕身上學到了什麼?

學務長與學生「麵」對面 助新生定位
為傳承馬偕「寧願燒盡,不願銹壞」的醫療傳道精神,培育新一代「小馬偕人」的搖籃─馬偕醫學院,十年來在教育和醫學上默默付出耕耘,倍受家長和社會的肯定。全人教育中心副教授兼學務長申永順教授感恩地說,學校除了關心學生課業,也很注重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包括「學務長與學生『麵』對面」,輪流與每戶住宿同學吃飯,了解他們生活與學習的困難和需要;也透過在國內外偏鄉服務,教導「服務利他」的價值觀,學習知道如何備課、與孩子互動;另也透過在地三芝好厝邊「活躍老化社區整合發展」,學習如何愛自己所在的這塊土地,他們會唱山歌,還會譜成曲,把傳統民謠留傳下來。

申老師表示,醫學院地處偏遠,不僅面對招生的挑戰,還要爭取馬偕紀念醫院的支持,所以學校非常珍惜所有資源。因緣際會,他十年前放下大葉大學環境工程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職務,來到馬偕醫學院服務。他說,早期馬偕醫學院和陽明大學簽下策略聯盟協定,當時有好幾位在陽明大學擔任過資深主管,也在學術界具有很高地位的老師們,不是借調就是卸任來到馬偕醫學院,為學院奠定行政、教學制度,以及課程規畫的基礎。由於主要主管都是基督徒,即使過程中遇到困難,透過禱告都一一度過。

對學生的影響和人格陶冶,他認為,主要從師生的互動開始。學校基督徒老師約佔兩成,非基督徒老師也尊重基督教信仰,參與教職員月會,整個校園信仰文化非常堅固。

申老師每個月要和各社團社長勉勵和打氣,結束後為他們禱告。他說,「與學務長麵對面」是前學務長張南驥老師留下來的傳統,所以他每週會邀一戶、八個大一新生吃飯,主要是關心他們在生活和學習適應的情形,最後為他們祝福禱告。所以全校學生都和他吃過飯。

在「與學務長麵對面」時間,他會問學生三個問題:「你為何來唸馬偕醫學院?」「你相不相信,你現在讀的醫學、護理或聽語系,將會是你的人生舞台?你要花熱情來預備自己。」「你要用所學來幫助別人,才算是成功。」」他解釋,因為有些學生可能對未來仍在猶豫,他想幫助他們定位自己。所以,他會鼓勵他們接受自己,給他們健康的成功觀念。

他也會問他們在醫學院最喜歡和不喜歡的三件事。通常學生最喜歡的是宿舍(如五星級飯店)、風景優美、師生關係融洽。最不喜歡的是:交通不便、冬天寒冷、生活機能沒有那麼方便。但是,他也會提醒學生,同樣一件事有一體兩面,若不是馬偕醫學院較遠,怎能看見優美風景?也不可能會蓋一座如同五星級的宿舍?我們必須用正面去看很多事,要有寧靜、勇敢的心,用智慧去判斷。

申永順學務長感恩馬偕十年(李容珍/攝影)

申永順學務長感恩馬偕十年(李容珍/攝影)



最夯營隊 吃不好睡不好還要繳錢
申永順也鼓勵學生參加營會活動。而且在校中有個營隊很夯,外界很多營隊都找不到人,這個營隊要自己花2000元,八天吃不好睡不好,是很多人搶著報名,還要由學長學姊面試才能錄取的,它就是台東卑南達魯瑪克營隊,申永順老師解釋,這是因為學生們看見前學務長張南驥老師愛原住民的榜樣,加上當地牧師分享每個弱勢孩子的情況,引起學生的關心。學生多年來也和部落累積了深厚的情感,因著營隊常常爆滿,後來還增加前後接力隊,參與的學生還會將學習心得放在網路上;學期中,每週或隔週週五晚上至週日,就有五名學生一組,搭普悠瑪到台東為當地孩子輔導功課。除此之外,太麻里隊、蘭嶼隊和烏來福山隊報名也很踴躍。目前全校每年有40%在校生都參加過寒暑假營隊。營隊所營造的「服務利他」的價值觀深入人心,這也與馬偕關懷弱勢的教育目標不謀而合,而且活動完全沒有強迫,學生自動自發在做,也在十週年校慶紀念特刊中寫下許多感人的故事。

至於國外醫療傳道,由馬偕紀念醫院組團,邀醫學院學生參加,此外也邀學生到嘉義阿里山鄒族和新竹尖石鄉泰雅爾族部落服事。

馬偕醫學院也透過馬偕共學園的制度把全校學生參與的大多數課外活動的資料紀錄起來,對於學生課外活動、團隊生活經歷一目了然,鼓勵同學們建立良好的服務態度及團隊精神。

愛土地不是空白話 訪察解決問題
馬偕醫學系學生還有譜曲、唱山歌的專長。學校向教育部申請USR大學社會責任─三芝好厝邊「活躍老化社區整合發展」四個計畫,引導學校師生組成執行團隊,主動發掘三芝在地社會、經濟、文化和產業需求和解決問題。他舉例說,在大一「公民素養與服務學習」的課程中,有的學生向當地耆老學山歌,挑幾首歌,寫下歌詞並譜成曲,以便可以傳唱,在成果發表會時,學生在台上唱山歌一邊表演,台下的阿嬤非常感動,甚至握著他的手問說,學生是否可以繼續做下去?擔心自己離開人世之後,文化失傳。學生們會一首首錄下來製成專輯,也希望邀請國小音樂老師或阿嬤來教小朋友,讓音樂傳承下來。

「他們必須愛自己所在的土地!」申永順表示,若我們說愛三芝,不是空口說白話,而是去關心當地人關心的事。學生也透過關心在地需要,學習未來從醫人到醫心,不論到哪個地方,就是認同、關心當地社會,而不是當醫師賺當地人的錢,這是一般學校不會教的功課,馬偕就是很好的典範。

申老師表示,他們學醫之前要學做人,本身要有健康的生命態度才能影響別人的生命。最近馬偕醫院院長接到病患家屬一封投書,讓學校感到欣慰。投書提到有一位馬偕醫學院學生在馬偕醫院實習時,看到家屬聽不懂主治醫師說的話,在主治醫師及其他醫師離開後,這位實習生自願留下來很耐心地再做詳細說明,讓家屬聽懂才離開。家屬問實習生:「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學生回答說:「抱歉,我還沒畢業,我還是醫學生!」最後問到學生是在唸馬偕醫學院,家屬感動寫一封謝函給馬偕醫院院長。他相信這學生應去過偏鄉服務,心思才會那麼細膩,關心人細微的需要。

另外,北美路加傳道會與學校合辦的「台美文化交流營」,從台灣移民到美國的四位醫師和教授帶領第二代信主的華人醫學系年輕人15-20位擔任助教,與馬偕醫學院60位同學交流。八天全程講英文,有晨更、禱告和詩歌見證,也分享台美醫學發展,每組學生也全程用英語分享,未來學生如果想出國,也可以和他們連結在一起。

學生關心原鄉孩子,組成達魯瑪克原鄉課輔接力隊。

學生關心原鄉孩子,組成達魯瑪克原鄉課輔接力隊。



馬偕「最後一哩路」培育人才很重要
申老師表示,馬偕醫學院是馬偕博士在建立教會、傳福音和醫療工作的「最後一哩路」。以前只有教會、基督教醫院,在高教體系的宗教大學中,屬於基督教的馬偕醫學院是最後才成立的。然而,從1995年到2009年,醫學院走過漫長而起伏的艱困籌備期間,成立後也面對少子化的衝擊。目前馬偕設有三個系三個所和一個博士班、共700多名學生,至今看見一切「從無到有」的神蹟,令人非常感恩,在醫療環境不若往年的時代,也繼續為他們培育人才禱告,求主興起更多醫療傳道人才,繼續影響台灣。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