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3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影想人生》培養愛的教養環境 思想電影:《巧克力冒險工廠》X《波特萊爾的冒險》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徐硯美 小時候,媽媽或幼兒園的老師會念一些童話故事,其中包括耳熟能詳的《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糖果屋》、《灰姑娘》、《睡美人》等等。這些故事在小孩的世界,往往想到的都是懲惡鋤奸,或是期待著...

◎徐硯美

小時候,媽媽或幼兒園的老師會念一些童話故事,其中包括耳熟能詳的《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糖果屋》、《灰姑娘》、《睡美人》等等。這些故事在小孩的世界,往往想到的都是懲惡鋤奸,或是期待著最後那句:「他們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快樂結局。

但是當你成為大人,再回過頭來看這些故事,它們的意義是否有所轉變呢?對我來說,童話的背後,藏著一個很大的寶藏,它的名字叫做「成人的後悔」。

我們想一下上述那些童話故事,裡面的主人翁,許多是青少年,甚至是幼童,而他們往往遭遇的都是家庭的變故,讓他們成為一種直接或者是間接的「孤兒」。

最近翻開社會新聞,看到很多不忍卒睹的虐童案件,很多時候我們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氣憤,或者是心痛,之後我們把問題歸結於施虐者與受虐者。這次,我想要在此透過兩部「成人童話」電影,來提出另一種反思的觀點。

物質化教養導致扭曲心理
《巧克力冒險工廠》於2005年上映,改編自1964年羅爾德‧達爾的同名小說。該部電影由提姆‧波頓導演,故事敘述一位天才巧克力製作者威利旺卡(強尼戴普飾)擁有一家傳奇的巧克力工廠。

有一次,威利旺卡的巧克力工廠推出了「金獎券」活動,在售出眾多的巧克力當中,只有五位幸運兒可以抽中,而獲獎者可以憑券參觀這間傳奇又神秘的巧克力工廠,不僅可以大啖各種神奇口味的巧克力,更可以一窺巧克力的製造過程。

住在巧克力工廠附近的查理巴格特生長在一個貧窮的家庭,一大家子人住在一間擁擠的破舊木屋中,全家僅靠他父親微薄的收入支撐。然而查理卻幸運地抽中了金獎券。原本他想要將獎券賣掉,可是在祖父的鼓勵下,他還是與另外四張金獎得主去參觀了巧克力工廠。

另外四位得主的家人都陪伴他們的孩子一同參觀工廠,在這裡,觀眾可以看見這幾個孩子的性格與舉止:有的暴飲暴食、有的嬌生慣養、有的愛嚼口香糖到病態的地步、有的整天盯著電視不放。

這部雖是距今十四年前的電影,卻很能夠反映現代物質化以及消費主義主導的社會,家庭教育異化所導致的種種兒童畸形心理。

過度控制孩子造成反效果
電影透過威利旺卡與查理的雙重視角,看著除了查理之外的四個孩子,在不同的巧克力糖果製作區中,因為貪婪等各種原因被捲入「工廠製程」之中。而這些將異化的家庭教育,無論是過度控制抑或是溺愛,孩子慾望的難以節制,以及生產線等元素串聯起來,讓這部電影處處充滿諷刺的比喻。

但是對我而言,諷刺不是電影的最終意涵。電影的後半段,開始溯及威利旺卡的身世,他為何成為了一個神秘的傳奇人物─一個巧克力工廠的負責人呢?原來是因為他的父親是一個牙醫,因此視所有的甜食為仇敵,他不僅禁止小威利旺卡吃糖,更把那些五顏六色的糖,當著兒子的面全丟進火爐燒掉,這些對孩子如美夢一般的味道與顏色,就這樣被毀了。威利旺卡最後因為受不了父親對他的管教,決定離家出走。

而之所以要發出金獎券,是因為威利旺卡發現自己長出了白頭髮,他覺得自己老了,未來將會漸漸無法掌握製作巧克力最關鍵的兩個元素─童心與創意,於是,他想要透過金獎券來找尋接班人,一個像他當初一樣,對一切充滿好奇並且滿腦子奇想的孩子。而查理最終成為了那個孩子。令人感動的是,查理竟反過來成為威利旺卡與父親之間和好的橋樑,同時也把自己的家人介紹給威利旺卡。

孤兒的冒險旅程
2004年另一部好萊塢黑色喜劇《波特萊爾的冒險》,由布拉德‧西爾伯林執導,金‧凱瑞等主演。電影的內容是根據雷蒙尼‧史尼奇的書《斯尼奇的不幸歷險》系列中的前三本小說《悲慘的開始》、《可怕的爬蟲屋》和《鬼魅的大窗子》改編。故事敘述三名兒童在富有的父母過世後,被送至遠親歐拉夫伯爵(金凱瑞飾)家中暫居。

這位歐拉夫伯爵不僅性格乖張,更是一個劇團演員。因此在外人面前,他懂得如何飾演一個善良的監護人,但是實際上卻苦待才剛剛失去父母的維奧萊特、克勞斯與小女嬰桑妮。他不僅是苦待他們,更重要的是他企圖要「除掉」他們,這樣他才能成為遺產的繼承人。

好在這三個孩子各有所長,次次逃離歐拉夫伯爵所設下的陷阱與「意外」,但是,無論他們逃到何處,擅長偽裝的歐拉夫伯爵都有辦法變成另一個樣子,取信答應照顧三個孩子的人,並且最終將其殺害,讓這三個孩子一次又一次經歷到失去親人與保護的滋味。

然而,後來三個孩子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他們在歐拉夫家中的塔樓上,發現了一個超大型的反光鏡裝置,而這個反光鏡足以將太陽集中折射,燒毀任何一個目標,而三個孩子的家之所以突遭大火,正是因為如此。

在電影的最後,三個孩子用這個裝置給了歐拉夫伯爵教訓,並且讓他被捕。但是,機靈的他卻逃跑了,三個孩子也隨著歐拉夫伯爵遭到逮捕,又再度踏上流浪的旅程。

愛是無條件 而非條件式
兩部以「成人童話」的方式拍攝的電影,重新讓我們思考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甚麼時候把無價的生命放在有價或者是有條件的愛的當中了呢?

身為基督徒,我們的教養環境,是像《巧克力冒險工廠》裡那些父母,擺盪在溺愛與控制的兩個極端?還是像威利旺卡的父親「好心卻傷人心」?或是像社會新聞中虐童的父母,把各種利益放在孩子以先?就像《波特萊爾的冒險》中的歐拉夫伯爵一樣。「成人童話」用風格化、詼諧的方式拍攝,但是,卻反映出了非常真實的社會面。

知名小兒感染科醫生,同時也是基督徒的黃瑽寧醫師曾在一篇名叫〈孩子不乖不影響我愛他〉的文章裡提到一件事,就是我們往往會用很多「條件性」的語句,去讓孩子感到他得要「達到」某種標準,或者是做到某種行為,才能得到父母親的愛。可是,我們卻忘了上帝的愛本身就是超越條件的愛,祂並不是因為我們「無罪」才愛我們,是先愛我們,才願意為我們赦罪。

上帝的愛沒有條件、沒有控制,但卻又不是溺愛,因為祂的無條件,不是為了討人的歡喜,而是為了給願意回轉的心一個永恆的家。

兩部電影的主人翁們,無論是威利旺卡,或是波特萊爾的三個兄弟姊妹,都在找一個無條件接納的家。而當我們看見現實生活中,這麼多令人痛心的新聞時,是否也能想到,整個社會其實是一個缺乏愛的教養環境,才會讓許多已經成為父母的人,沒感受到足夠的愛,以致無法給出愛呢?

編按:《巧克力冒險工廠》為普遍級《波特萊爾的冒險》為保護級。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03-29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奇怪的願望
2024-03-29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是誰蒙蔽他的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