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2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北中「惜老志工」關懷都市獨居者 老人靈性需求從「心」做起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蔡明憲 追蹤
台北中會關懷獨居長者訓練,全場「惜老志工」一起禱告。(蔡明憲/攝影)
【記者蔡明憲台北報導】獨居老人不一定「一個人住」,而且就住在繁華「都市」裡。長老教會台北中會教社部於三月20日在建成教會舉行「獨居老人、兩老獨居」關懷志工訓練,吸引20多間位於台北及新北兩直轄市的教會弟兄姊妹參加培訓,學習成為「惜老志工」投入長者服事。

服事長者

服事長者



當你不學習時,才是老!
參加者大部分為50歲以上的中壯年,聽到講員鍾宇音老師提問「什麼叫做老人?」、「幾歲叫做老人?」、「老人可以做什麼?」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回應非常熱絡。透過影片看到7、80歲長者在教導年輕人,發現老年生活其實有許多可能性,原來「當你不學習時,才是老!」

鍾宇音老師提到,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例於今年(2019)達到15%(14%即進入高齡社會),預計2025年達到20%(超高齡社會)。目前內政部對獨居老人的定義如下:
1.年滿65歲以上之單身獨居老人,以目前居住之事實為依據。
2.一戶兩位以上老人,係指其中一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3.與子女同戶籍,但子女未經常性同住(老人有連續3天以上獨居事實者)。
4.與子女同住,但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全台6個直轄市的老年人口比例,以台北16.58%最高,其中列冊的獨居老人約5300位,但因高齡化、少子化加上家庭結構轉變,實際獨居長者的人數會更多。

「長者關懷,『心理問題』是核心。」鍾宇音從生命8個發展階段談到,老年期發展順利者的心理特徵為「隨心所欲、安享餘年」,發展障礙者的心理特徵則為「惱恨舊事、遺憾而活」。老人家心裡常憂慮許多事,我們可以幫助長輩們知道,主耶穌教導我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六章34節)

鍾宇音老師分享

鍾宇音老師分享



長者四個共融關係 分享生命故事
鍾宇音曾帶領一個14人的老人團體,平均90歲,最高年紀101歲。她請長者們分享「對未來有什麼夢想?」有人想學腳踏車、有人想學二胡、探戈等,另有一位90歲長輩的夢想是「活到100歲」!這些都給長者們動力。特別的是,曾有位4、50歲的人覺得對未來沒什麼期待,這位101歲的長者就說:「珍惜生命,你還有50年可以好好享受!」

鍾宇音指出,長者的心靈要得到安適,有四個共融關係(與神、與自己、與人、與自然)要做好,包括:
與至高者融合:信任、饒恕、感恩
與自我融合:面對苦難、內心平安
與他人融合:愛、寬恕
與自然融合: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

這也與「老人靈性需求」(尋找超自然的存在、意義和他人的關聯感)相關,是基督徒關懷長者的契機。她鼓勵志工探訪時,可以專心聆聽「老人的生命故事」,也包括長者靈性深沉未解決的衝突,例如會問「為什麼是我?是上帝在懲罰我嗎?」

鍾宇音分享一位阿嬤的例子,過去長年擔任家庭主婦,為家人付出,到老時突然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但經過關心陪伴「轉念」,看到過去所做的成為家人朋友的祝福,就覺得自己的一生充滿祝福。她鼓勵每位長者,一個人的老後,可以是「隨心所欲享受單身熟齡生活」。

「老人靈性需求」是基督徒關懷長者的契機

「老人靈性需求」是基督徒關懷長者的契機



5.21長者照顧體驗
老年人可分成初老期的老人(young-old)為65-74歲,中老期的老人(middle-old)為75-84歲,老老期的老人(oldest-old)為85歲以上。台北中會教社部長、明德教會張碩恩牧師表示,中會希望鼓勵更多55-64歲及初老的弟兄姊妹成為「惜老志工」,接受培訓去服事長者。台北中會訂於五月21日舉行「長者照顧體驗活動」,也歡迎弟兄姊妹參加。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