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8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滑世代如何上網不上癮?】從尋找神奇寶貝到尋找神隊友 羅丰苓提出預防網路成癮七招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何毓芬 追蹤
羅丰苓博士主講上網不上癮下一代講座(圖/何毓芬攝影)
【記者何毓芬台中報導】現今世代網路3C產品無所不在,如何幫助滑世代的孩子及家長「上網不上癮」?台灣幸福生命教育發展協會與中華民國全國家長協會於三月31日假台中旌旗教會舉辦「下一代教育講座」,邀請曾在多所學校擔任網路成癮預防輔導講員羅丰苓博士分享網路成癮預防及在家可行的具體策略。

羅丰苓首先提到,我們必須承認手機網路是活的,會引誘人,也會幫助人,沒必要把手機網路當作敵人,以為拿走手機就等於驅走敵人;也不要單單指責孩子或伴侶沈迷於手機網路。「上網不上癮真正的關鍵,在於是否正確善用手機網路!」

在電玩世界裡,你是獵人或是獵物?羅丰苓表示,現今有許多免費下載即可玩的網路遊戲,開啟賺取玩家金錢、時間與心力的機會。當玩家通過門檻之後,為了贏得遊戲,吸引玩家一直花錢買寶物,而失去原本忙裡偷閒娛樂的本質,最後贏家則是那些網路遊戲業者。

另一方面,從科技網路看親子教育。羅丰苓說,有些家長一看見孩子哭鬧,就馬上拿出手機或平板,讓孩子轉移注意力,認為這些多媒體教材可以增進孩子的學習。多媒體是外在設定好的眾多刺激,當孩子太早接觸時,容易影響孩子的學習力和創意力。建議父母盡量不要讓三歲前的孩子太早使用手機網路或多媒體,增進親子間真實的互動,讓孩子保有更多發揮創意思考和主動學習的空間。

下一代講座吸引許多親子及年輕人參加

下一代講座吸引許多親子及年輕人參加



網上瀏覽與實體閱讀兩者大不同
羅丰苓提到,很多人會覺得上網瀏覽各種資訊可以增進知識,讓自己不與社會脫節。但其實「瀏覽」和「閱讀」兩者之間完全不同。網路資料永遠瀏覽不完,一不小心就看太多,而且看到的可能都是錯誤的資訊。現今網路上大多數資料以行銷為目的,不是為了幫助人學習,並且容易讓人專注閱讀或有目的的閱讀。每過幾秒就會出現新推文,新連結堆積如山,來自世界各地的有趣推文持續出現,一直推著我們點進一篇又一篇的貼文,如同被催眠一樣。

她進一步說,許多人在資訊超載時代,罹患過量攝取症:「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讀了什麼?」每個人在一天中的注意力與專注力其實很有限,花過多時間瀏覽網路資料,容易虛耗心力,應該適時選擇什麼是自己需要看得以及必要看的。「有電子木偶父母就會養出電子木偶子女!」羅丰苓指出,孩子不是聽父母說什麼長大的,而是看到父母的行為舉止;有思辨力的父母,才會教養出有思辨力的孩子。

羅丰苓表示,現今網路社群不外乎「分享」與「交友」兩種行為。在手機網路世界中,「分享」成為人們相當習以為常的事。根據統計,臉書社群每秒至少有41000則貼文,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認為PO文等於分享。分享原本動機是好的,但過度分享容易使我們的私生活暴露愈來愈多,「另一個我」佔據愈來愈大,甚至停不下來。因此,我們必須思考發文是否真正有「利他」的動機?對別人有什麼益處?還是只是為了「討讚」、「討拍」及「炫耀」?此外,她觀察,在網路社群連結的朋友,大概只有十分之一是擁有真實生活互動的朋友。有些人只看別人PO文,卻沒有任何實際的人際互動,有些人則是過度頻繁PO文,易產生焦慮心理。

羅丰苓老師

羅丰苓老師



網路社群分享持守利他原則
羅丰苓表示,現今科技網路的快速發展,容易產生「資訊肥胖症」,超載的資訊吞噬人們有限的注意力及專注力,降低生產力與記憶力,更會引發各種與壓力相關的疾病,例如:睡眠障礙或飲食失調等。人類的基因演化無法跟上人為科技或是自然氣候的變化,包括過度使用手機網路,容易造成眼睛的傷害,在移動的車上滑手機,容易導致「固視失靈」與黃斑部病變,使人閱讀時漏看文字。此外,因長時間低頭或姿勢不良,容易造成手部、肩頸及脊椎關節耗損受傷。

「與手機分手,才能與自己握手,與別人牽手!」羅丰苓說,誰都無法同時拿著手機,又同時牽著重要他人的手;若想要擁有怦然心動的真實人生,就要先離開只是怦然心動的螢幕。即使只是在餐桌上收起手機十分鐘,這樣的微行動,將帶來極大的改變。

羅丰苓提出七項預防網路成癮可行的具體策略:

一、檢視自己與網路科技的相處時光,一天究竟花了多時間在滑手機。
二、評估使用網路社群的獲利與失利。
三、讓電玩回到休閒娛樂的位置:從隨時隨地玩改成只在特定時間地點才玩,設立界線停止花錢買寶物。
四、社群轉捨離:將一些社群軟體轉移到桌機使用,斷除吸引力強、花費過多心力或財力的社群,捨棄分身與假我。
五、留下對的人:刪除陌生或無益的帳號。
六、手機要用對時間,調整自己一天之中滑手機的時間。
七、從尋找神奇寶貝到尋找神隊友:邀請身邊配偶家人一起脫離網路成癮,成為下一代的榜樣。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