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2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給華人親子的一份禮物】家庭親職性教育課程 父母跟孩子「談性說愛」建立穩定情感能力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台灣家庭第一協會及杏陵醫學基金會聯合推出「家庭親職性教育成長課程」。圖右至左分別為台灣家庭第一協會沈美珍師母、杏陵基金會執行長晏涵文老師、家庭第一協會理事長李誠志及執行長戴雨金。(圖/梁敬彥攝影)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對於多數的華人父母而言,跟孩子談「性」說「愛」是難以啟齒的話題。台灣家庭第一協會及杏陵醫學基金會於四月12日推出「家庭親職性教育成長課程」,希望幫助「吾家有兒女初長成」(國小高年級至高中階段)的家長,可以在孩子性生理與心理以及親密關係的發展中,成為「可談(心事)」、「會引導」及「能陪伴」的有效能父母。

子女性與愛價值觀源自父母
「家庭親職性教育成長課程」教材總編輯、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名譽教授晏涵文老師表示,家庭生活教育不能不談「性」,而負責任的性教育必須和「婚姻」相連結,不應該離開家庭生活單獨來談。家庭生活與性教育的結合,是孩子從小就必須學習的功課,也由於子女對於性、愛以及婚姻的價值觀主要來自於父母,而非學校教育,因此更顯「家庭親職性教育」的重要。

晏老師指出,家庭親職性教育是「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對於處理親密關係時,可以從小養成妥適表達彼此的愛、關懷及善意,建立長期而穩定的關係的能力,才能在長大後戀愛交友及步入婚姻家庭,負起生育、養育及教育下一代的責任」。

「『性』扮演影響健康人生的關鍵角色,家庭生活教育不能不談性!」晏老師強調,負責任的性必與婚姻相關聯,但當前台灣社會受到「性別主流化」以及「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社會上的性/性別價值觀是混亂的,家長不能把跟孩子談「性」說「愛」的責任推給學校去承擔。家長和子女的關係是一輩子,子女要先從父母身上感受到愛,才能學會愛自己,並發展到愛他人。一男一女的婚姻結合、生育子女,那是「生理」層面的能力,但「家庭親職性教育」的能力是需要花上時間和心力的代價,刻意去學習,看重家庭親職性教育的父母,有助於幫助孩子建立正確性價值觀,以及與家人和他人建立正向人際溝通的能力,是必要的投資。

晏涵文老師提醒家長,性教育要從家庭開始教起,父母是孩子學習性、愛以及婚姻的價值觀的主要對象

晏涵文老師提醒家長,性教育要從家庭開始教起,父母是孩子學習性、愛以及婚姻的價值觀的主要對象



不僅知識 更在家庭生活中實踐
台灣家庭第一協會研發顧問暨家庭親職性教育成長課程教材共同主編沈美珍師母表示,這套教材的學習規劃分為「五主軸十單元」,分別為:

一、「愛、性、婚姻」(談愛說性——全人性教育、愛始於親——婚姻、家庭價值與責任);
二、「親密溝通」(愛的零距離——家庭親密關係、愛的相對論——社會性議題的探討);
三、「青春成長」(青春成長愛相隨——增進孩子自我價值、愛的健康學園——教導孩子性健康促進與保健);
四、「交友安全」(愛的守護者——保護孩子的人身安全、愛的進行曲———引導孩子兩性健康交往);
五、「健康親密」(在愛中成長——協助孩子因應感情的難題、負責的愛安全的性——促進孩子健康的親密關係)。

沈美珍說,家庭親職性教育成長課程包括情境劇及情境題設計、桌遊及拍賣遊戲等活潑的學習活動,幫助父母建立基本的談性說愛知識,且能有效地在家庭生活中實踐出來。此外,這套教材希望:

1.幫助父母成為「可談的爸媽」(爸媽願意):在孩子面臨性與愛的疑難及問題時,有能力可以跟孩子用正向、健康及尊重的態度去談性與愛。
2.幫助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自然輕鬆實踐(爸媽不怕):當孩子有問題時,有能力陪伴他們度過困境。
3.幫助父母從認知、態度及行為三方面建立孩子健康親密關係(爸媽引導):當孩子生命成長時,有能力引導孩子健全發展、統整合一。

沈美珍強調,這套教材是「以父母為對象」、「以專業為基礎」及「以實踐為目的」。她舉例,像教材中的單元八:「愛的進行曲———引導孩子兩性健康交往」就有「孩子打電話告訴你,和同學到圖書館看書,事實上卻是偷偷單獨與男生/女生看電影」時該如何應對?她說,若這時父母用「說教碎碎念」甚至是「替子女做決定」(以後假日不准出門)的負面溝通模式時,「將會讓孩子更遠離我們(指父母)」,所以父母談性說愛的能力不是自然天成,而是需要學習的。

台灣家庭第一協會從五月20日起開辦「家庭親職性教育」家長成長團體,詳細資訊可洽該協會。

沈美珍師母進行情境題分享



與會家長互動

與會家長互動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