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9 基督教論壇報 / 藝文影視

《我們與惡的距離》話題發酵-善惡有標準答案嗎? 我們沒有論斷的權利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圖片來源/CATHCPLAY)
近期,由公共電視、CATHCPLAY與HBO Asia共同推出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得到無數迴響,每集新播出收視率都再創新高,該劇將於21日播出完結篇,劇中帶出了許多真實社會一直存在且不敢碰觸的敏感議題,如死刑存廢、社會對善與惡的標準等等,讓網友紛紛留言「沈重又真實」,帶給社會大眾極大的反思空間!
【記者韓蕓婧台北報導】近期,由公共電視、CATHCPLAY與HBO Asia共同推出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得到無數迴響,每集新播出收視率都再創新高,該劇將於21日播出完結篇,劇中帶出了許多真實社會一直存在且不敢碰觸的敏感議題,如死刑存廢、社會對善與惡的標準等等,讓網友紛紛留言「沈重又真實」,帶給社會大眾極大的反思空間!

一場無差別殺人案
《我們與惡的距離》編劇呂蒔媛在接受「藍色電影夢」電影網站的訪問時也表示,「劇本一開始就設定了兩個概念方向。事件發生後,加害者跟被害者兩組家屬怎麼走過這個傷痛?其次,我們的社會有沒有辦法承受一位罹患思覺失調症的人?」電視劇由賈靜雯(受害者家屬暨新聞台副總監)、溫昇豪(受害者家屬暨網路報創辦人)、吳慷仁(法扶律師)、陳妤(加害人妹妹)、林哲熹(思覺失調症病患者)、曾沛慈(思覺失調症家屬)等人共同演出。

這部社會寫實劇講述著,一場「無差別殺人」案件所涉及的人事物的視角,在糾纏交織中以不同角度與立場中,陷入這場風暴的人物還有沒有談希望及夢想的資格?此外,劇情另一面的線索故事,也從社會大眾對罹患思覺失調症的患者(精神分裂症)的關懷與接受度導入,在社會的刻板印象下,他們該如何融入呢?

劇中除了破碎家庭中的人物關係,也環繞了社會輿論,律師、醫生、媒體人的難題與困境,看見被環繞在案件中的人物,背後不曾被理解與關心的面貌。當在媒體的片面報導下,大眾的激烈討論,最終為社會框架了一套斷定好人壞人的「善惡」標準,真的是在幫助這群正在困苦中的人,找尋真相的出口嗎?

(圖片來源/CATHCPLAY)

(圖片來源/CATHCPLAY)



思考判斷的智慧
對於《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有何看法?電視電影編導岳清清在受訪時回應,這部劇不是一單一面呈現社會的樣貌,而是從加害者與受害者兩方家屬極端陷入的處境與立場為主軸,同時在後續發展所涉及的醫生、法官、媒體、旁觀者等不同角度,對事情的解剖面向,來觀察社會議題的動向,劇中也點出許多細節讓觀眾探討。

以創作角度來看,《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用媒體輿論與社群網路導入劇本,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以媒體社群輿論來判定事情是對或錯?這些答案是否能夠找尋真正的真相?」她說,劇中的法扶律師王赦(吳慷仁飾演)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從他的對白與思緒中,有如帶領我們去找尋事情真相的影子。

她也說,王赦角色的塑造給了社會很大的提醒,王赦知道就算把加害人處死刑,事情一樣沒有被解決,社會仍然存留著「為什麼」的疑惑,加害人殺人的背後動機到底是什麼?留下的永遠是未解開的真相,也讓社會無法預防下一個加害者及悲劇的發生。

岳清清提醒大眾,「其實我們都應該要有像王赦一樣的思考智慧,在碰觸到任何訊息時,都應該安靜思考訊息的真確度,在事情還未有結果時,也絕對不能以表象斷定他人是否對或錯。」

《我們與惡的距離》除了呈現加害者與被害者家屬的糾纏交織,這部劇也以客觀的角度,表現出真實媒體工作的生活形式。在收視率競爭的環境下,媒體人的使命先是「快狠準」,之後才是對事情真相的澄清。這樣的緊張與壓力氛圍,媒體領域也在惡性循環中,逐漸塑造了整個媒體產業的病態。

(圖片來源/CATHCPLAY)

(圖片來源/CATHCPLAY)



受苦的心如何得到救贖
此外,在社會輿論所施加的壓力下,加害者家屬只能以「逃避」作為求生的唯一選擇,但他們並非不想逃避面對而是無能為力面對。其實,加害者家屬即便躲到何處,心卻永遠躲不了負著加害人殺人動機的疑問,也一輩子活在身為加害人家屬的後悔檢視及自責控訴中。岳清清導演說:「當我們將劇情對照現實社會時,是否也應該不再二度霸凌,而是給加害者家屬多一點的同情心與憐憫心?」

《我們與惡的距離》編劇呂蒔媛也曾在受訪中提到,她相信唯有大家願意面對,受苦的心才可能得到救贖,社會上或政府對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屬的理解與關懷都很少,更不要說加害人了,有些傷痛真的是需要協助,才能得到舒緩繼續往下走。

(圖片來源/CATHCPLAY)

(圖片來源/CATHCPLAY)



其實我們都是罪人
岳清清也舉聖經約翰福音八章「行淫的女人」的例子表示,當時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對照王赦在劇中的對白「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我們可以說,在不知道價值與真理時,我們會以好人與壞人來分辨善惡,但在基督信仰裡我們知道自己都是罪人,所以我們也沒有論斷他人的權利。

「善與惡都是世界給我們衡量別人的一把尺。」她說,在雜亂的世界裡,善與惡都是存在的,但人卻沒有辦法對善惡有完全正確的答案。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更應該提醒自己,不要在未經判斷的狀態下作出議論,而是思考「為什麼」、「我應該做什麼」?不僅把事情帶到上帝面前禱告,也從主動關心及陪伴受傷的靈魂,才是活出基督的樣式!

她也建議,教會可以用《我們與惡的距離》作為教育青少年的教材與範本,以不同人物的角色進行討論,甚至角色扮演探討自己會怎麼辦?從不同的角度換位思考,幫助年輕人對社會有更真實性的認識,從故事情境中找到如何關懷社會上,與自己不同處境的人。

相關文章:
呂蒔媛信仰視角看人生出境 及時道謝與行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