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6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關係霸凌」是兒少不能承受的重 兒盟:家長切記同理孩子感受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面對校園霸凌時 家長與孩子的關係以及親師合作是關鍵[圖/兒盟提供]
【記者梁敬彥採訪報導】近日,發生某國中的學生,疑似因為不堪長期遭受同儕嘲笑其身材、外型以及性別氣質的「關係霸凌」而跳樓輕生,目前仍在醫院救治中。根據長期研究校園霸凌事件的兒童福利聯盟(兒盟)最新公佈的「台灣校園霸凌防制現況調查」以及「台灣校園霸凌經驗調查」顯示,18歲(含)以上的成人有75.3%在學期間曾接觸過校園霸凌事件,其中81%的霸凌型態就是「關係霸凌」。

近五成不告訴家長

11-14歲的國小高年級到國中階段的受訪者,66.4%同樣曾有接觸校園霸凌的經驗,17.1%自己就是「受害者」,但有49.8%的兒少受訪者表達「自己發生霸凌事件時選擇不告訴家長」,原因是「怕爸媽擔心」以及「爸媽介入後事情愈處理愈糟」,值得省思的是,當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遭霸凌時,應該怎麼孩子「對話」,並有智慧地跟學校的師長溝通來幫助孩子走出「憂」谷?

兒童福利聯盟資源發展處主任陳雅惠受訪時表示,從兒盟2004年投入校園霸凌關懷防制及關懷的實務經驗,在校園霸凌的類型中,關係霸凌不像肢體霸凌那麼「事證明確」,但對孩子身心造成的傷害卻是非常長遠的,因為遭到關係霸凌的對象,常處於「一對多」的孤立情境當中,也就是說,這個被孤立的對象,會刻意被同儕排擠於「群體」之外,所面臨的除了言語的霸凌之外,更伴隨強烈的人際疏離感,對於只是國中小階段的孩子來說,是「難以承受之重」,根據統計,曾在校園裏有遭受霸凌經驗的,75.3%的人「長大後還忘不了」。

兒盟統計,「人際困擾」一直是國小到國中學齡階段煩惱的第一名,像今年兒盟的「台灣兒少人際關係調查」就發現,有10.9%的兒少受訪者「常被同學取笑和欺負」,而男生在學校遇到被同儕欺負和排擠時,負面情緒影響身心的又比女生更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4.3%的兒少在遭遇一段時間的關係霸凌時,會跟老師報告,會跟爸媽講的就更少。

本身就是國小學童家長的陳雅惠表示,家長的教養態度,包括「傾聽、陪伴的特質和行動」及「讓孩子有是可分享私密心事的信任感」,其實是能夠幫助孩子減少在學校遭受「關係霸凌」的機率以及即使遭遇到被同儕排擠時,都能夠先調適心情,進而尋求解決之道的關鍵,而家長跟老師之間良性的「親師溝通」,也是很重要的。

多徵兆家長可介入

那麼當孩子在學校遇到霸凌時,應該怎麼辦?陳雅惠說,其實孩子在學校遭受到「關係霸凌」時,家長是很容易察覺的,像是孩子出現「恐懼上學」、「缺乏朋友」、「常常情緒化不快樂」以及「充滿焦慮和緊張感」,這時家長就要主動關心,鼓勵孩子把「真實面臨的情況說出來」,切記要「同理孩子的感受」,不要急著到學校去「討公道」,也不要先入為主去指責自己孩子的「不是」。

很關鍵的是,家長必須要先尊重孩子的自主意願,詢問孩子「你想要怎麼做」,而不是一開始就用「你給我照我的意思做」,因為若是關係霸凌造成人際孤立,原因是源自於孩子的個性及溝通與社交技巧的話,這是家長陪孩子走一里路的機會,若是源自於對外貌及性傾向的人身攻擊的話,則可以藉由「家庭聯絡簿」跟學校的老師反應,跟老師合作來幫助孩子解決困擾,這是她的建議。

台北市立金華國中輔導老師張鎮遠受訪時表示,站在同為家長的身份,他能夠充份同理及理解,當家長知道孩子在學校「受委屈」時那種急切的心情,甚至還有的家長會產生因為自己太忙而忽略孩子的自責感,事實上,以「關係霸凌」來說,都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有的孩子遭到關係霸凌,不見得是因為人格特質或是外型,甚至只是「成績太好」而遭到排擠,所以很重要的關鍵是,孩子願意詳實且主動跟老師及家長反映他在校所遭遇到困境和難處,讓親師有共同介入的機會。

師長和家長多溝通

張鎮遠老師說,國中階段的孩子都已經進入青春期,他們對於「人際關係經營」以及「看重同儕的友誼」都是非常看重的,因此若是在學校遭到排擠,那種被「孤立」的心情是很難熬的,他的建議是,家長要保留和孩子談心的時間,這樣的話能減少「孩子有話憋在心裏」的機會,而家長在知道孩子有被霸凌的情形時,建議先跟班級的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及學習的情形,也讓學校的老師有機會了解學生在放學回家後的情形,一同幫助孩子面對及解決問題,這是他的建議。

過去長期擔任青少年傳道及國、高中團契負責人的新竹勝利堂主任牧師李易松受訪表示,他過去處理過青少契的孩子在學校遭遇「人際關係困擾」時的輔導例子,站在傳道人的角度,他會很耐心地傾聽求助的孩子自述遭到「霸凌」的過程,然後會讓孩子的爸媽也知道這個情形,這是因為,在解決孩子面臨人際關係的困擾,甚至是遭到排擠時,孩子的爸媽是能夠幫助孩子面對、處理到走出來的「關鍵人物」。

本身也是學生家長的李牧師說,孩子的性格以及對人際關係處理模式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很多都是源自於原生家庭的影響,所以在孩子面臨霸凌的情形時,需要的是家長的陪伴,而不是帶領孩子去做決定,但陪伴的過程中,要先讓孩子感受到爸媽對他的接納和愛,然後一同在具有互信的基礎上,去跟學校溝通後續怎麼處理。

李牧師表示,每個人在成長求學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面臨人際上的困擾,甚至是被孤立及排擠,他建議家長,若是聽到孩子在學校遭遇霸凌的情形時,不要先有過多的情緒反應,建議先靜下心來聽孩子「怎麼說」,不單是跟孩子一同面對傷害,也是協助孩子在傷害中,學習溝通及成長的過程,在教會兒主及青少契長大的孩子,未必不會有人際困擾的問題,但教會的門隨時為有需要的孩子敞開,爸媽陪著孩子一起來,讓耶穌的愛來幫助走出「憂」谷。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