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5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青年學生看興起】中國青年很狼性?兩岸青年大不同應多對話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五月1日勞動節假期的下午,和目前在台求學的大陸籍青年Elaine(因保護當事人,不揭露本名)相約進行這次「華人青年興起」的訪談。談到對台灣稱中國青年具有「狼性」的說法,Elaine說,就她的觀點,與其說是「狼性」,比較貼切的是「主動出擊的進取心和行動」。

陸青在國內外都要有競爭力
Elaine說,大陸青年的「狼性」,除了源自於內地高度競爭性的自我提升及要求之外,更多是對於培養「未來競爭力」的深切自覺。Elaine直言,內地的新聞聯播「國際新聞」佔了很高的比例,他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很清楚,現今的國際社會已是「地球村」,大陸青年普遍很清楚不僅要在國內「出類拔萃」,更要能在國際「脫穎而出」,所以每個陸青會努力把握每個可以學習(包括學業及職場)的機會,並且拿出好表現。

「剛來到台灣求學時,早上8點的課,我早上7點就準時坐到教室的第一排。」Elaine笑說,當時的她有個蠻好笑的誤解,以為台灣跟大陸一樣,「7點不來,第一排的座位就會被搶光」。因為內地的大學甚至還有清晨5點半,就到教室門口排隊的。來到台灣的這些年,更多的學習「適度地放慢節奏,給自己留餘地」的重要,也跟台灣青年朋友有更多的「對話」與「交流」。

Elaine說,大陸青年在求學的階段普遍會把重心放在學業上,能夠通過高考進入大學,已經是「通過重重的『考』驗」。舉例來說,像北京大學及上海復旦大學等學校,其他省份考生的錄取名額是有限制的,所以考上的人非常珍惜,也可以說是「危機感」。

Elaine直言,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各方面的發展都欣欣向榮,其實讓她們這些陸青的危機感更強烈,也對於提升自己全方位競爭力的動機和欲望更強烈。因為一個國家愈是蓬勃發展,大家的壓力會愈大,因為國家在「騰飛」,這也代表優秀的人才愈來愈多,但一個國家的「人口基數」是固定的,當同儕愈來愈優秀的時候,原地踏步甚至是不進則退,就更容易被淘汰。中國大陸現在對下一代的教育是非常看重,除了國家的硬體建設外,軟實力(文化)也齊頭並進,這對於像她這樣的青年而言,是壓力更是「動」力。

成為人才需要更努力
「對於大陸的年輕人而言,我們很清楚,要成為人才,就必須更努力,讓自己更優秀」Elaine說,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家,整體國民的素質必然提升,以內地的高校及大學而言,下課後持續學習到半夜是普遍的事,而她在台灣接觸到的大學生「凌晨還在讀書的」,比例上相對是比較少的。

談到「五四運動」對當代大陸青年的意義,Elaine說,五四運動是一種「精神變革」的象徵,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現今都是「不變則變」的世代,對她而言最大的提醒就是「視野和格局一定要大」。例如說「大學調漲學費」這件事,思維就不能只「框」在荷包失血,而需要去思考,在台灣已經進入少子化的世代,不能只是想要學校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特別是私立大學,卻不去管學校聘請老師及擴充設備的「經費」哪裏來?這種深度思考及全方位的看見能力,就是格局和視野。

「一個人對於自己所生長土地的向心力及認同感,會決定他願意付出多少代價和行動,讓這塊土地更好!」Elaine說,她接觸過很多台灣人對於大陸百姓有「你們整天都關在籠子裏,一點自由都沒有」,甚至認為大陸人已經被政府「管傻了」,言論、宗教和思想都不自由的認知,例如說,台灣人覺得大陸人不能上facebook這件事「很不自由」,事實上,他們仍有微信和微博這些通訊軟體可用。

大陸父母願把孩子送出去
Elaine說,現在大陸的父母為了讓下一代更有國際觀視野及競爭力,只要能力許可「能把孩子送出去,就會送出去」,這包括送出所在的省市及國外,像她的爸媽就鼓勵她從大學畢業後,若能考上歐美國家的研究所「就算賣房子都要供我讀」。大陸的上一代父母,愈來愈意識到孩子「走出去」的重要性,內地的學生聊的也多半是跟國際情勢相關的話題,但她跟台灣的同學聊國際脈動的話題時,她們常呈現「不感興趣」或是「言不及義」的情形,這是她認為這是兩岸青年在國際視野上的差異,而她也從台灣的媒體上,看到普遍「不重視國際新聞」的趨勢。

「在台灣,現在沒有考不上大學的情形,但在內地,很努力學習,卻沒辦法上大學的情形卻所在多有。」Elaine直言,在大陸的年輕人面臨的競爭及生存壓力,是很多台灣同年齡的人沒辦法想像的,因為中國大陸的土地太大及人口太多,所以每個國民都會尋求「不公平裏的平衡」,因為他們看到的是「國家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有些人就勢必要做出犧牲,台灣青年的優勢就是「敢言、敢作」,也就是說能夠跳脫體制直接進行個人認同的價值及理念的訴求,而非「服從是一種習慣」。

因為參加學校社團的緣故,Elaine接觸到很多台灣的基督徒朋友以及師長,後來在社團老師的帶領下,進到教會接觸信仰,後來也受洗成為基督徒。Elaine說,她剛來台灣的時候,生活和生命都遇到了一些瓶頸,認識基督幫助她走出「憂」谷。

Elaine回想,當時那位社團老師邀請她參加Live House,她內心曾有一番掙扎,因為舉辦的地點在教會,她「不想去教會」,但去了之後,才發現老師邀的福音朋友中「只有我一個人去」,但教會弟兄姊妹熱情的招呼及接待,讓她找到「家」的感覺,這也讓她放下對宗教的抗拒,在經過快三年的尋求下,去年受洗歸入主的名下。

信仰激勵做對話橋梁
談到信仰對自己的激勵,Elaine說,過去她的思維是「成為那個領域的頂尖人才,將來為國家社會的發展可以添磚加瓦」;現在她會相信,並不一定要達到某種程度,才能做一些事情,Elaine現在就規畫,若明年她還留在台灣的話,她會邀請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一起拍一部關於台灣的紀錄片,團隊裏就會有台籍、大陸籍及其他國籍,透過鏡頭記錄台灣,讓台灣及大陸的青年可以「對話」,因為她發現兩岸的青年對於彼此在想些什麼,並不是那麼了解,而她願意扮演那「橋梁」的角色,她也把此事放在禱告裏求主紀念。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