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7 基督教論壇報 / 華人教會

【華神講座】讀聖經不單看過去的事 乃在迎接未來彌賽亞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李容珍 追蹤
潘石夫博士在華神分享(圖/李容珍攝影)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中華福音神學院於五月6-8日舉辦「洞察這世代——從摩西的妥拉看耶穌與宣教」講座,講員之一的以色列聖經學院(ICB, Israel College of the Bible)教務長...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中華福音神學院於五月6-8日舉辦「洞察這世代——從摩西的妥拉看耶穌與宣教」講座,講員之一的以色列聖經學院(ICB, Israel College of the Bible)教務長潘石夫博士(Dr. Seth Postell)於6日上午主講「如亞當的以色列:創1-11章對聖經神學的重要性」時,談到創世記一至十一章特別是關乎亞當夏娃的故事,不單是告訴我們不要學亞當夏娃,其實也是預言以色列將來發生的事情。如果用先知預言角度看這十一章經文,也是妥拉「前言」,就已預告以色列人註定失敗,但未來仍有盼望——在於「女人的後裔」耶穌基督。

舊約故事有平行之處和文學類比
潘石夫說,從舊約創世記會看到很多前後兩個似曾相識的故事重複出現——先祖發生的事情是後代的預兆。從文學分析上,可以從前後兩個故事是否出現重複的字彙或是共通的片語,而這些字彙在兩個故事中都扮演獨特的角色。換句話說,摩西在寫第二個故事時,其實已有第一個故事在腦海中,因此摩西故意用特殊的字彙,讓我們看見前後的關連。其次,兩個故事有無平行發展?如果兩個故事用的字彙重複性高,劇情又非常相似,這就是聖經作者故意放進去的。所以在讀舊約時,要留意這些故事如何串連在一起。

例如創世記記載挪亞是因為「方舟」救了他們全家;在出埃及記一章22節提到,摩西剛出生時,他的母親做一個「蒲草箱」,把摩西放在裡頭,因此救了摩西。兩個故事有很多「平行之處」,譬如挪亞知道如何建方舟,是上帝把方舟藍圖告訴挪亞;摩西知道如何建造會幕,也是上帝啟示。挪亞是「盟約的中間人」,摩西也是神與人之間「盟約的中間人」。

這些平行之處,讓我們把前後兩個故事串在一起,這種情況在舊約頻繁出現,稱為「敘事的預表」,意指讀聖經前面的故事,預備我們的心來理解後發生的事,後面發生的事提醒讀者前面的敘事,這種手法主要傳遞一些重要的主題,透過不斷重複來吸引讀者的注意。

他也談到「文學類比」,意指一個故事刻意暗指另一個故事,作者用此手法主要為吸引讀者透過前後比較、互相對比。如同神在亞伯蘭身上的作為,預表神後來在以色列身上做的事;在挪亞身上發生的事,也預表摩西身上發生的事。

滿場會眾參與

滿場會眾參與



上帝賜福不單以色列 是全人類
潘石夫引用創世記一章28節說,這段經文在妥拉故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開啟接下來上帝揀選亞伯拉罕,賜福其後裔、賜予土地。如果把28節經文抽掉,整個故事就不知道在說甚麼,因為28節經文不但是預告亞伯蘭的故事,更是預告神的旨意,為要賜福以色列,讓以色列人生養眾多、遍滿地面,「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創世記廿二章18節)上帝對全人類的心意是要賜福全人類。

接著,創世記第二章提到伊甸園,他認為,「應許之地」其實和伊甸園有直接關連,把亞當放在伊甸園也就是把亞當放在應許之地。按照一章28節是要亞當「治理這塊土地」,上帝給亞當一條誡命,如果亞當能夠遵守就可以住在應許之地;神也同樣給色列人律法,若以色列人遵守就能進到應許之地。

創世記第三章提到蛇對亞當夏娃的試探誘惑,要他們背叛神的誡命。對照約書亞帶領百姓征服迦南地,遺憾的是因沒有趕出那地的居民迦南人,之後成為以色列人的網羅,讓以色列人走上歪路。須注意的是,在整個受試探、墮落的過程中,上帝仍帶出盼望。

創1-11章也是先知性預言
潘石夫指出,創世記一到十一章不僅是敘事,也是先知性的預言。對照申命記卅一章,耶和華透過摩西告訴以色列百姓,他們會隨從外邦假神,因他們偏向別神所行的一切惡,耶和華必定掩面不顧他們,他們必有禍患臨到。神要摩西將這一篇寫成歌來教導以色列,讓他們記起來。申命記卅二章摩西之歌,完全寫下以色列人的歷史故事,上帝帶領他們進入應許之地,以色列如何背逆、失敗?神如何審判他們?最後拯救他們。

摩西預言以色列人未來的命運,所以創世記一到十一章充滿「先知性的預言」。潘石夫說,很多人把摩西五經當成是律法書,但整個妥拉的主軸不在「西乃之約」,乃是「新的盟約」。如創世記第六、八章,講明每個人生下來就充滿罪性;但在申命記卅章6節:「耶和華你神必將你心裏和你後裔心裏的污穢除掉,好叫你盡心盡性愛耶和華你的神,使你可以存活。」這邊「心裏的污穢除掉」的神學,與耶利米書、以西結書中提到「新的盟約」完全相同。妥拉的信息指向「女人的後裔」,乃是把「心裏的污穢除掉」。

潘石夫博士與另一位講員卓香柏博士(左)問題解答

潘石夫博士與另一位講員卓香柏博士(左)問題解答



不只理解過去 也預備迎接未來
潘石夫提到,耶和華拯救以色列,把紅海分成兩半;在撒迦利亞書十四章提到當耶和華神為以色列百姓爭戰,祂站在橄欖山上,這山必從中間分裂,讓以色列人可以逃跑。這些正好影射以色列人出埃及。

連撒迦利亞先知讀妥拉,不只理解過去發生的事,也預備未來發生的事。尤其我們在讀馬太福音時,耶穌從「埃及」被帶出來,當然不是巧合。不論是以色列、摩西的故事,我們都不能當成過去的事,而是為預備迎接未來的彌賽亞。

本身是摩西五經學者的潘石夫博士,於五月6-8日上午,按著聖經神學並新舊約的文本互涉,探討原罪、亞伯拉罕之約、彌賽亞預言、救恩論等重要議題在聖經中的發展(包括巴蘭之歌),好讓認識耶穌的新約百姓,可以回溯到新約源頭的五經。

潘石夫博士出生於美國,回歸以色列二十多年,太太則是香港華人。他的神學博士論文就是處理五經中的彌賽亞,和華神前院長賴建國是同門師兄弟,現在也負責帶領一間位於 Petah Tikva 城市(鄰近特拉維夫市)的教會,信徒涵蓋多種族裔。
擷取自華神官網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