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9 基督教論壇報 / 華人教會

【神學人看美】不斷追求美的世代 如何感受眼不能見的上帝之美?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韓 蕓婧 追蹤
左起林鴻信、曾劭愷、彭盛有、陳寬義、賴弘專(圖/韓蕓婧攝影)
【記者韓蕓婧台北報導】在一個不停追求美的世代裡,我們是否已經失去了追求「美」原有本質?如今,我們對於「美」的眼光逐漸走向世俗化,美所體現的藝術成分也已漸漸消失,剩下的僅是對「美」的世界標準衡量法。 ...
【記者韓蕓婧台北報導】在一個不停追求美的世代裡,我們是否已經失去了追求「美」原有本質?如今,我們對於「美」的眼光逐漸走向世俗化,美所體現的藝術成分也已漸漸消失,剩下的僅是對「美」的世界標準衡量法。

基督教研究智庫於25日下午舉行了第二場的「神學人圓桌論壇」,主題為「眼光與品味──神學人看美」特別邀請了四位神學教授到場分享,包括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教授彭盛有、台灣神學研究神學院教授賴弘專、浙江大學教授曾劭愷、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陳寬義,以不同的藝術家對信仰的態度及藝術談美學,幫助教會從「美」中再次感受那看不見的「上帝之美」。

神學人看美講座

神學人看美講座



「真善美」化分的世代
基督教研究智庫理事長暨圓桌論壇主持人林鴻信說,眼光代表著鑑賞能力,品味則代表著格調;而基督信仰除了帶來生命的改變,也提升基督徒靈性對「美」的眼光與品味,使得「美」能豐富教會與基督徒的生命視野。當我們更深認識基督信仰之美,才能將信仰的福音撼動人心。

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教授彭盛有以曾是歐洲最博學的瑞士神學家巴爾塔薩(Hans Urs von Balthasar,1905)在《主的榮耀:神學美學》導論中所說,「美,是我們要探討的第一詞彙」為主題,談美的眼光與品味。他說,當現代過於高舉人的主體性與理性時,美、真、善在現代知識學的本體論分化下,演變為「真善美」無法合而為一,而如今「美」陷入失去本質危機是因人對上帝的遺忘和缺席所致。

彭盛有表示,巴爾塔薩的神學美學是圍繞著「耶穌基督」為中心而撰寫,其中也提及「美,是愛的言語」。當我們相信神是愛時,也隨之能感受「美」也是上帝發出的言語。但對現代人而言,事物的「美」是判斷於實用過於本質,然而耶穌基督是真善美的客觀主體,祂將這種「美」承載為生命轉化的行動。當我們認知上帝所賜給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工作責任、福音使命是為了彰顯基督形象的美時,就能讓我們重新反思該如何在面對現今失去生命激情的世代中,讓人看見教會和基督徒的「美」。

台灣神學研究神學院教授賴弘專分享了一位十七世紀的英國詩人米爾頓(John Milton,1608)所撰寫一萬一千行的《失樂園》史詩,其中描述了人類起初的樂園生活(伊甸園),但因犯罪被上帝逐出,直到耶穌基督的順服成為眾人的救恩。雖然當時作者已失明,但他卻用心靈與洞察完成了《失樂園》史詩巨作,詩中也用許多的詩詞描繪撒旦的悖逆形象,打破過去許多詩詞對撒但霸道形象的形容;也描述了基督的簡樸之美;讓人不禁在米爾頓的史詩中可見聖經中的靈性之美,也激發了對於上帝創世故事的文學想像力。

賴弘專也表示,由於米爾頓出生在英國巨大的宗教與政治改革的世代裡,《失樂園》中的描寫也少不了與當時世代的連結,有如關照人類罪性的鏡子,也同時激勵人性要在聖靈更新的工作下,內心的黑暗再次被光照,並努力追求真理及欣賞上帝之美。

眾多弟兄姊妹參與

眾多弟兄姊妹參與



神的榮耀彰顯客觀美
浙江大學教授曾劭愷從清教徒對信仰及生活的品味來看待「美」。他說,許多人對清教徒的印象是生活乏味無趣且反對奢華的戒律主義者,絕對與藝術牽扯不上任何關係。其實,從清教徒的勤儉樸素中可見,對於信仰的虔誠所形塑出來的「美」,看見上帝榮耀之美的彰顯。

「清教徒的『美』並不是特意形塑而成,是接著他們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看見創造者的奇妙可畏,所以重視且講究生活品味,在自然環境中看見上帝造物的目的及其榮美。」曾劭愷也說,清教徒的生活中,無論處在哪一個工作崗位,即便是清潔、洗碗等的工作,都相信是上帝所呼召,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討神喜悅及榮耀神,而這樣的生活品味也體現出從上帝而來的客觀「美」。

他提醒,現今的藝術世代不認為有客觀的美,所以在許多的事物上以設計、概念、創意等等的方式,希望讓事物變得「更美」,但在過度使用的情況下,往往呈現的作品已經失去了美感,只剩下概念及創意所包裝的空殼。所以,在重拾美的本質之前,必須先接受來自於上帝的客觀美,才能真實體會何謂「美」。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陳寬義以美國神學家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1703)對信仰之「美」為範本說,愛德華茲相信「美」就是上帝所創造的特質,透過「美」能真實感受三一上帝就是至美的源頭。所以,當我們用上帝至美的眼光看人事物時,就會看見世界之美,在「美」的存在裡同時也反映著上帝的至尊至美。

長期研究愛德華茲作品的陳寬義教授說,愛德華茲認為敬畏上帝是一種神聖情感,也是新的聖靈感知力,讓聖徒藉此認識上帝是至尊至美的生命源頭,從上帝而來的「美」會使人看事情的眼光被轉變,屬靈品味也隨之被提升。當時,愛德華茲也極力推動教會大復興的運動,但因當代教會正走向新架構及世俗化的世代,以致愛德華茲最終換來了被自己牧養了23年的教會逐出。但愛德華茲仍然堅信著上帝是一切美善的絕對衡量標準,而這「美」是呈現在基督身上,以致祂的子民盡心盡力歸榮耀於上帝,也是教會復興的偉大驅動力。

最後,林鴻信理事長也提醒教會,在「量」與「質」上需健康均衡,以致教會不僅在增長中的「量」有果效,也能夠透過神學美學的學習讓信徒的「質」被提升與成長!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