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1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愛的資格─思想電影《他不笨,他是我爸爸》╳《奇蹟男孩》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徐硯美 2018年,我的女兒出生,我頓時多了一個身分,一個社會角色,叫做「父親」。從太太羊水破的那一刻開始直到今天,一年多的時間,我都會在想一個問題:「愛一個孩子,需要具備甚麼樣的資格?」 ...

◎徐硯美

2018年,我的女兒出生,我頓時多了一個身分,一個社會角色,叫做「父親」。從太太羊水破的那一刻開始直到今天,一年多的時間,我都會在想一個問題:「愛一個孩子,需要具備甚麼樣的資格?

當我們回到聖經來看,有一件事是我們最深層的「不完美」,就是「世人都犯了罪」。先不論在神學與哲學之間如何辨證「犯罪」的概念,有一件事,我們不可否認,就是每一個人都有「犯罪」的因子。於是,我們很難很難「完美」,甚至可以說,沒有一個完全人這件事,是一個事實。

不完美的人,如何能給予完美的愛?或者更進一步問,不完美的人,如何去公允地評斷另一個人的愛是否完美?或者,要求自己要得到完美的愛呢?這些,是不是在我們談到「資格」、「條件」與「憑甚麼」之前,更應該想到的呢?

我想要透過兩部電影,更深刻地去辯證一件事,就是關於「愛的資格」,很多的時候不僅是在「行為」上,它更在乎一個人的心之所向。

愛需要智慧 不需要聰明
2001年,由潔西尼爾森執導的《他不笨,他是我爸爸》(I am Sam),故事敘述山姆(西恩潘 飾)是一個智能障礙者,卅歲出頭的他,僅有七歲小孩的智商;在電影的開始,就告訴觀眾一個衝擊的事件,就是他與女遊民發生了性關係,並且對方在醫院生下女兒露西(達珂塔芬妮 飾)後便逃離了,僅剩下山姆一個人照護露西。

山姆的能力極其有限,所以他請了患有創傷症候群、幾乎只在家中教授鋼琴的鄰人協助;另一方面,山姆也有一群同樣有智能障礙的友人,他們經常來探視山姆與露西。山姆白天就在咖啡店打工維持生計,露西就託付鄰人照顧。露西漸漸長大,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她與山姆的關係非常的親密,她甚至發展出了世故、懂事的一面,然而,好景不常。

在一次意外之後,政府的社會福利單位發現露西的處境並不適合她成長,以依照法令強制將露西帶離了山姆的身邊,安排她住進另一個寄養家庭。父女的分離,讓二人痛苦不已,山姆透過法律扶助管道找到一位律師麗塔(蜜雪兒菲佛 飾),要求麗塔為他打監護權官司。

縫補現實與理想裂縫的可能
身為單親媽媽的麗塔,跟自己的兒子也是充滿著矛盾,她因為疏忽陪伴,十歲左右的兒子透過各種叛逆行為來引起麗塔的注意,讓麗塔在工作與照顧兒子之間疲於奔命。

最初,山姆的出現讓麗塔感到厭煩,因為要「免費」為其打這場麻煩官司(因為各項證據都對山姆不利)。可是,她慢慢在山姆身上找到自己遺忘已久、對孩子的關愛與真摯的情感,於是開始全力投入這個案子。同時,也開始修復自己與兒子之間的情感。

一場場庭訊,觀眾會不斷陷入「辯證」,就是我在開頭所問的問題,到底甚麼是愛的資格?是給予更好的生活?是給予成熟的教育?是給予一個榜樣?還是甚麼呢?當這些山姆都無法提供,乃至於身心受創的鄰人、智能障礙的友人,都無法給予以上的一切的時候,生活條件、教育環境與愛之間就出現了現實與理想的割裂。

這場官司延續了許久,到最後打動我的場景卻不是出現在「法庭」,而是出現在山姆家的門口──寄養家庭的媽媽對著山姆說:「我本來想告訴法官,只有我可以給露西不曾有過的愛,但是我開不了口,因為我不能撒謊。」而山姆聽了卻回答她說:「你說你該說的,因為我知道我自己一個人無法做到。」此時,我們突然找到了現實與理想裂縫的縫補可能,就是制度會去分別照顧的責任,但愛的關懷卻能夠一起擁抱這個孩子。

Crying

愛深入人心 不只在表面
2017年,由史蒂芬‧切波斯基執導的《奇蹟男孩》(Wonder),改編自同名小說,故事講述一個名叫奧吉的男孩,因為罕見疾病造成面部天生的不完整,從出生就經歷了許多次手術,直到可以有相對正常的身體機能,可是他的臉依舊有駭人的疤痕。

十歲以前,奧吉與媽媽(茱莉亞羅勃茲 飾)在家中自學。電影的開始,他即將結束自學的生活,進入到學校當中,他得要面對同儕的眼光。

十歲的青少年,已經在團體當中自成一個小社會。所以,透過電影不同視角的轉換,我們可以知道奧吉的同學們對奧吉的臉是帶有很多恐懼的,而因為這樣的恐懼,他們既想要排擠,又嘗試不露痕跡,於是他們商量出「假裝跟奧吉做朋友」的策略。

奧吉與同學們相處起來時有摩擦,這讓奧吉經常陷入沮喪,同學們甚至在背地裡給奧吉取了一個綽號叫:「鬼臉殺手」。但是,他的媽媽以及爸爸(歐文威爾森 飾)成為奧吉最大的支持。當奧吉向媽媽抱怨自己的長相時,媽媽告訴他:「你並不醜,奧吉。」可是奧吉進一步的對媽媽說:「妳是我媽媽才這麼說!」可是媽媽最終告訴奧吉:「我是你媽媽,我說的話才算數,因為我最瞭解你,相信我。」

電影中一段一段地陳述一個「特別」的孩子,如何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融入一個被稱作「正常」的社會之中。奧吉的老師,對班上的孩子諄諄教誨,要他們看重「仁慈」與「良善」多過於看重「正常」與「正確」,從而讓他們學習接受差異。

觀眾能夠在劇情的推進下明白另一件事,每一個霸凌的背後,都帶有恐懼以及對自己也是「不完美」的抗拒,從而透過對他者不完美的惡意,來解消自己內在的焦慮。於是,他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惡意與處罰,反而需要更多情緒的梳理與同理。

我很喜歡電影最後,校長對學生說的一句話:「奧吉無法改變他的臉,但我們可以改變看待他人的方式。」奧吉最終也在校長的鼓勵下,獲得學生們的接納,彼此之間有了更好的關係。

愛就是趨向完全
「我們不因為有資格才能愛,也不應該是有資格才能被愛。」對我來說,愛的本質就是應對著各種不完美而存在的,然而,我們的愛是不完整的,可是,愛卻不斷地激勵我們「趨向完整」。

《聖經‧羅馬書》十三章8節:「…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愛,讓一切不會終止在「行為」,而會讓我們看到往「更好」而前進的可能性。就像山姆,他承認自己無法一個人做得到給露西最好的成長環境,可是,這並不能否定他的愛給與露西的成長貴重無比的價值;奧吉的臉帶給周圍的人恐懼,恐懼又帶來種種不適當的作為,可是,愛卻能夠轉化環境,帶來更大的接納。

所以,在愛當中我們可以知道「完美」只是「尚未發生」卻不代表「不會發生」。因此,我們的動力將不同以往,不是因為條件充足、夠資格了才愛,而是因為愛了,才有了資格。從而,我才明白,我是先被上帝愛,我才能成為一個有愛的父親。愛,先於社會角色,也先於身分。

編按:《他不笨,他是我爸爸》與《奇蹟男孩》皆為普遍級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