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9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見證

【穿梭兩岸三地】從信仰找到認同 在台灣尋見小而美「生活」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蔡明憲 追蹤
在台灣校園,向台灣學生解說香港發生的事情。(圖/Rattan提供)
【記者蔡明憲採訪報導】在香港出生長大,到台灣讀書、參加教會,現在在中國進修,穿梭在兩岸三地之間,雖然沒有時差,但Rattan弟兄常要在不同空間與氛圍中重新適應調整。還好因為有「基督信仰」,幫助他在不斷變化中,找著永恆不變的自我認同。

信仰,串起Rattan港、台、中連結的線。從小在香港教會學校讀書的Rattan,國小時單純的心決志信主;高中時已經是97後,面對時局許多的未知,他感受到人真的需要倚靠,而開始穩定參加教會。

原本學工程的他,因著2007年馬禮遜來華宣教200週年,台灣宇宙光在香港浸會大學舉辦馬禮遜特展,這次觀展,改變Rattan的人生道路,從工程轉向「教會史」。也因著學習教會史,讓他有機會來台讀書,現在繼續在中國學習。Rattan認為,港、台、中都在上帝歷史的手掌管中,看清此一真理,可以幫助我們面對事情能跳脫「政治」的單一視角,而是從「生命」的關懷來回應現實。

周聯華牧師與港生說粵語
一直在香港成長的Rattan,抱著「出去看看」的心來到台灣讀書,記得搭機來台的第一天,就讓他體會到台灣跟香港很不一樣。Rattan說,他第一次來台灣人生地不熟,到達桃園機場後,身上只有大鈔的他,連怎麼搭巴士都不會。那時有位老太太看到他,知道他從香港來台,竟然主動給了Rattan超過一個便當價格的零錢,幫助他搭上車開始寶島的人生之旅。

恩上加恩的是,巴士到達車站後,Rattan同樣在找怎樣去到學校的車,這時一位陌生的先生過來,得知他從香港來,也主動幫Rattan拿兩個大行李箱去叫計程車到學校。似乎是兩位上帝差派的天使相助,讓Rattan感受到「台灣真的很有人情味!」

香港人來台,從「粵語變華語」的語言轉換是第一關。有趣的是,Rattan說,在香港時曾有中國交換生同學,他與同學相約他說華話、中國同學說粵語,自己花了2年時間學會華語。來到台灣後,竟發現學校裡有老師會說粵語,教會的長輩及師母也會跟他說粵語,而他的指導老師本身曾在香港讀書,因此兩人互動都是說粵語。

值得一提是,Rattan在台灣時有機會與周聯華牧師互動,周爸很照顧香港年輕弟兄,也都跟他說粵語。反而是Rattan因為常講華語,回香港時會突然忘了粵語,「我曾在家裡不經意說了幾句華語,媽媽還嚇一跳。」

雨傘運動之後香港的遊行

雨傘運動之後香港的遊行



雨傘vs.太陽花 感受港台氛圍
2014年,對當時在台灣的Rattan來說是印象深刻的一年。那年香港社會發生雨傘革命(或稱佔中),香港教會對此議題有不同看法,Rattan的母會屬於保守立場,認為教會傳福音佈道就好,不要碰政治的事。他曾與一位傳道人去參加香港舉行的六四晚會,這位傳道人就要求在該場合不要叫他「傳道」。

面對雨傘革命,Rattan主要思索的是「基督徒在社會重大議題中,應扮演什麼角色?」基督信仰不用去關心社會許多民眾所關注的議題嗎?為此很遺憾的,他與原本的母會同工在網路上打筆戰,也因此離開母會至今。

2014年台灣發生太陽花學運,人在台灣的Rattan,因為認識一位台灣神學院的老師,有機會跟著老師一起爬圍牆進到立院走廊,想要關心學生,更為台灣守望禱告。

「當時我就坐在警察盾牌前面,但感受跟香港完全不同。」Rattan說,在香港示威抗議的人,過去會被認為是破壞者,與警方是敵對的;但在台灣立院第一現場,他意外感受到群眾跟警方間的「和諧」。當時有帶隊的警官還會貼心提醒在場學生,晚上天氣變涼要多穿點,現場有紅豆湯可以喝,讓Rattan十分驚訝。另外,現場也有長輩跟年輕人分享台灣過去經歷過野百合等民主運動,才走到現在的民主社會。本身學歷史,在「歷史」的面前,Rattan更有深刻體會。

太陽花期間坐在盾牌前,看見警官關心學生,給Rattan很不同的感受

太陽花期間坐在盾牌前,看見警官關心學生,給Rattan很不同的感受



家鄉變商業 在台發現「生活」
在一個復活節的主日,上帝引導Rattan在台灣找到屬靈的家——一間衛理公會的教會,他在這裡被接納,牧者也給他機會在教會週報上的短文空間,分享其研究的衛理公會教會史。會友們跟他說,因此而更認識自己的教會,讓Rattan發現自己所學不單是學術使用,更有機會服事教會的弟兄姊妹。

另外,台灣許多教會都保有的「愛筵」文化,Rattan也特別有感受。他提到,香港教會很少有愛筵,比較多是團契的人聚會後一起去吃東西。在台灣,他從愛筵中看見教會真的是「不分年齡的大家庭」,像他跟教會的老人家一起坐著吃飯,長輩就跟他說:「我們也很喜歡跟年輕人聊天喔!」

在台灣的生活,Rattan也多了「夜市」文化及「特色小店」的體驗。他說,在香港晚上吃完飯很少出門,但在台灣一定要逛夜市;「小店」則是給他滿有人情味的空間,例如他常去吃的小吃攤,一坐下來老闆就開始炒飯,都已知道他的習慣。

但在香港,過去習以為常的茶餐廳,因為租金不斷上漲,已漸漸被連鎖商店取代。本身住在新界北區的Rattan說,自從開放中國民眾自由行後,當地很多老店都漸漸變成賣奶粉及藥妝店。對照台灣的小店,他覺得是一種人與人互動的「生活」,但家鄉香港卻愈來愈只剩下「商業」,無怪乎很多香港人想移民到台灣「生活」。Rattan說,台灣真的是「小而美」,台灣民眾要好好珍惜。

他想為港生們補充說明的是,在台灣那幾年曾有一位太太跟他提到,認為港生會佔了台灣的健保資源;事實上,港生需要連續在台居留滿六個月,才能獲得台灣的健保資源,在此以前都是需繳費的(一次為台幣五百元)。而他那幾年,也只用健保去看牙醫而已。

關注「生命」更勝「政治」
這個月的香港反送中事件,Rattan驚訝看到很多香港教會都走出來發聲,連過去保守的教會,也透過禱告會等不同方式,一起關心香港。他說,之前對於政治議題,很多香港民眾「從願意談,到不談了」,認為「可以關注,也可以不關注」,因為關注也沒有用(背後是中共當局決定),有很深的無力感。這次反送中,很多人也是覺得出來反對也沒有用,但大家「還是要出來」!

Rattan從信仰的角度觀察,教會關注社會重大事件,是看見「生命」的價值,更勝於「政治」。即使是中國有許多維權律師,他們也是看到生命、人權的部分需要被看重,而非反政權。

Rattan邀請台灣及華人教會弟兄姊妹繼續為香港禱告,盼港府能妥善回應民眾訴求,港府與香港市民後續的關係能夠復合。

向台灣學生解說香港發生的事情

2011年香港蓋高鐵撥款通過後,被政府收去的土地。Rattan看見有基督徒投入關心該案問題。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