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群雄環伺 她如何步步實踐夢想?──觀《首席指揮家》有感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劇照來源:The Conductor The Movie FB
◎胡慧馨 「你是否為天生的音樂家,絕對和性別無關。」這是女指揮家安東尼婭‧布麗可(Antonia Louisa Brico,1902-1989)的一席話,而她也用盡一生證明所言非假。 資源...

◎胡慧馨

你是否為天生的音樂家,絕對和性別無關。」這是女指揮家安東尼婭‧布麗可(Antonia Louisa Brico,1902-1989)的一席話,而她也用盡一生證明所言非假。

資源回收家庭女孩的夢想
追尋嚮往的天命,其實並不容易。特別是這股強烈的志向要向現實的陳規挑戰時,隨之而來的不單是迫在眉睫的生計壓力、難以持之以恆的後勤支援,還有既得利益者的頑固抵抗。直至現在,任何思維觀念的突破,都需當事人的以身作則及長時間的堅持不懈。

由荷蘭女導演瑪利亞彼得斯執導的《首席指揮家》,描述的正是20世紀音樂界首位獲邀紐約愛樂、柏林愛樂樂團演出的女性指揮家安東尼婭‧布麗可的真實故事。

身為資源回收家庭的養女,從小熱愛音樂的布麗可,苦澀的童年青春只能在養父撿回的舊鋼琴,找到存在的熱情。一生在貧困中掙扎的養母,只希望她能從事如打字小姐、售貨員這類的工作。在她眼中,一心想朝音樂發展的布麗可,簡直是位不切實際、不循規蹈矩的女孩。

一次擔任演奏廳帶位人員的經驗,深受指揮家驚人氣勢撼動的布麗可,不再以鋼琴家為滿足,一心想成為交響樂團的指揮。只是在當時全是男性主導的樂壇,再有才華的女性都無法進入樂團,遑論擔任指揮呢?沒有家世背景,處在群雄環伺的她,如何打破以男性為主的音樂聖殿藩籬,一步步實踐指揮家的夢想呢?

在資源全由男人掌控的時代,想在專業佔一席之地,多少要靠男人的支持與施予。為了營生,布麗可只能到變裝秀的地下酒吧擔任伴奏,靠著優渥的小費支持家計,並向名師學習。

面對音樂聖殿重重藩籬
在青一色父權思維的世代裡,女性最好的出路似乎是找個有經濟能力的男人結婚,但聰慧的布麗可,看到鎮日處在孩子爭鬧不休,家事沒完沒了的師母,那雙已被忙碌瑣碎摧殘到空洞無神的眼睛,及對生活充斥無可奈何的精疲力竭時,她決心把指揮家視為人生的首要目標。
 

4137_首席指揮家_2

劇照來源:The Conductor The Movie FB

 


在尋夢的過程中,她曾得罪師長被迫退學,後來到荷蘭、柏林尋找名師指導,她也一再因身為女性遭到拒絕,要不是憑著學得的專業和機智反應,恐怕夢想早已功虧一簣。在這過程中,布麗可經常以對巴哈情有獨鍾,擁有神學、音樂、哲學與醫學四個博士學位的史懷哲為師,不時以史懷哲著作的內容,來鼓舞支持自己的觀察和論點。

縱使她是學校有史以來唯一從指揮學系畢業的美國女性,擺在前面的還是一波又一波的橫阻。除了全為男性的樂團對女指揮家的排拒心理,整個音樂界對女性參與的抗拒,還有當時社會大眾難以接受女性指揮家的觀念。

她的崛起有部份原因是音樂界想看她出糗,社會大眾想證明她一定會失敗,及某些人出於好奇的窺探。至於與她交惡的前輩,也挾著在紐約樂壇的龐大人脈,不惜大放厥詞傷害打擊她。要不是與她同病相憐的好友鼎力相助,誰能挺住這一波三折的變化與挫折呢?

回歸實力 在專業佔一席之地
和富二代的男友相較,他們的命運、際遇剛好是天壤之別。出生紐約世家,深受女友獨特個性吸引的法蘭克,仍無法擺脫女性婚後要放棄事業的觀念。當布麗可無法即刻同意他的求婚時,法蘭克旋即與門當戶對的青梅竹馬成婚。

這段有緣無份的情緣使布麗可與婚姻失之交臂,卻令重視專業女性、鼓勵女性發展長才的美國第一夫人羅斯福女士有機會注意到布麗可的演出,還主動幫她背書,出席布麗可指揮的演奏會。因著名人的加持,在美國不被看好的布麗可,終於證明所有大師的音樂,可以在她指尖復活的實力,也使當時以男性為尊的「音樂聖殿」,逐漸對女指揮家刮目相看。

片中不免看到,在資源全由男性掌握的世界,想在專業佔一席之地,還是要男人助一臂之力。然而專業上的出類跋萃,終究要回歸實力與堅持;所以能讓人伸出援手,究竟是憑藉實力,還是檯面下的條件交換,將深深影響女性日後的自我評價。

曾經情繫布麗可的法蘭克,擺明反對女友的志向,還不時透過影響力阻攔。最後他能夠盡棄前嫌,應該是意識到當初要求女友放棄夢想,完全是滿足私心的立場,不該毫無分別的、把制式觀念套在每個女性身上。與其說他出於無私的友誼,不如說是對先前狹隘思維的懺悔,及願意開放心胸,以公平無偏的眼光接納才能實至名歸的女性。

與傳統觀念抗衡的奮鬥史
然而電影終究是電影。受限時間和商業賣座的考量,電影難免濃縮了現實冗長的奮鬥過程,凸顯片段的浪漫情節。其實,布麗可的真實人生,就是一連串與音樂界積習已久的「傳統觀念」抗衡的奮鬥史。電影強調的愛情,實際上在她人生所佔的比重極小,而且從1932年載譽歸國後,她努力了六年,才有機會擔任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的指揮,並且始終無法成為樂團的固定指揮。

當時除了男性排斥女性指揮,女性樂迷也多半喜歡男指揮家,所以紐約愛樂的經理曾私下告訴她早生了50年。直到1947年,布麗可才到科羅拉多州的丹佛,開啟固定樂團指揮長達34年的生涯,並教授鋼琴與從事音樂教育。這期間,她長期協助一位喪偶的女性團員,私下教導她六個孩子鋼琴,其中幾位在成人後陸續在音樂界效力。除了擔任指揮嚴厲的習性,布麗可樂於助人的另一面,亦在樂壇傳為美談。

片中有多段馬勒、巴哈、舒伯特、葛立格和德弗札克等令人蕩氣迴腸的音樂作品。然而在現實中,被稱為史上最偉大女性指揮家的布麗可,還是無法讓紐約第一個女子交響樂團歷久長存,直到2018年,依然沒有女性擠進世界前500位偉大指揮家的席次。但是顯而易見的是,如今美國的交響樂團,女性團員能成為常態,她的努力絕對功不可沒。

現在的女性,在專業上已可憑藉實力保有一片天地,不過受限心理與社會的桎梏,還是難以超越所謂的無形天花板。在多半由男性掌權的各行嶄露頭角,女性遇到更多阻礙;再者,整個社會對傑出女性的接受度,通常不如對男性的包容和遵從,以致女性的發展總是困難重重。但身為女性,仍要感謝像布麗可這樣專業卓越、堅毅不撓的前輩,因著她們的身先士卒,女性在專業上才有與男性平起平坐的機會,同心為社會的進步,共同努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