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3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中研院調查95%青年有孤寂感】學者:孤寂感來自缺少對話不被理解 父母教會要做傾聽陪伴者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中研院研究調查95%青年有孤寂感,他們需要對話、被同理及傾聽。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一項由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執行的「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調查」(TYP),自2000年起追蹤北部國中生15年,經篩選其中資訊完整的2748份資料,追蹤結果發現,95%的青年都有孤寂感,其中57%屬一般情感孤寂者,經常覺得缺乏陪伴;38%經常感到空虛及被人拒絕,屬「嚴重情感孤寂者」。

研究發現,早年的家庭關係是影響孤寂感的關鍵之一,若孩子在青春期階段父母未限制交友,日後感到嚴重孤寂感的風險顯著降低21%;生長在高家庭凝聚力的孩子,日後感到嚴重孤寂的風險,更顯著低20%至40%。這對為人家長者的提醒及啟示為何?

陳進隆:鼓勵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創辦人暨秘書長陳進隆受訪表示,從兒童期進入青春期階段的青少年,生理逐漸發展成熟,他們的心理也會對生命和未來產生很多的困惑和衝突。

從心理學的層面,青春期的孩子內心深處都會有「成為更好且有用的人」的欲望,孩子希望得到來自原生家庭的支持,也需要向外建立屬於自己的人際交友網絡,這是成長的必經歷程。

陳進隆建議,為人父母要「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鼓勵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及發展自己的興趣,樂於認識孩子的朋友及願意用開放式的問句(如:你怎麼看這件事?爸媽可以怎麼幫助你?)來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而非用「你(指孩子)不懂,聽我(指父母)的!」的高壓方式來限制孩子。

這不但會讓孩子有「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的孤寂感,更容易產生「缺少關係緊密的人、出問題時無人可依賴及信任」的親職疏離感。

陳進隆老師(圖片來源/受訪者fb)

陳進隆秘書長(圖片來源/受訪者fb)



詹昭能:與家人關係好 人際關係相對好

家中有兩個正值青春期孩子的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系主任暨副教授詹昭能老師指出,從學理的角度,「孤寂感」就是缺乏人際關係溫暖,心理產生空虛及寂寞,輕則影響到與家人及他人的正常互動,嚴重的會產生「社交恐懼症」,例如與他人相處時故意採取對立或是言行傲慢的方式針峰相對,目的就是要「逃避溝通」。

詹昭能說,現行《國民教育法》規定,學校教育要看重「德、智、體、群、美」並重,這個「群」就是群體生活的人際關係。

這次「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調查」所反應的,生長在高家庭凝聚力的孩子,日後感到嚴重孤寂的風險,會顯著低20%至40%,其實從「家庭,是人生第一個學習社交及人際關係的場域」的角度,是合理的。

他進一步指出,一個在原生家庭支持功能健全環境成長的孩子,因為父母會跟孩子一起參加活動、共同決策以及相互扶持,孩子的人際應對以及人格發展相對是健康的。

也就是說,孩子即便是在學校還是生活中遇到「難搞」的人,依然比較能夠用智慧跟他們互動相處。而跟父母關係好的孩子,實際上與他人的互動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因為人際關係好,「孤寂感」的頻率及感受就會大為減少。

另外,哈佛大學針對一群從兒童到老死的波士頓居民長期追蹤,結果也發現「人際關係」是決定一個人幸福感的關鍵,而非財富及名利。

詹昭能老師(本報資料照片)

詹昭能老師(本報資料照片)



謝智謀:跟孩子對話 非先給限制

長期陪伴青年人的國立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謝智謀老師則指出,年輕人的孤寂感來自和支持系統有「對話障礙」,包括家長和學校老師。

舉例來說,當家長聽到孩子要到生活水準相對落後的國家服務學習或是短宣,常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強力阻止,不准孩子去」,另一種是「完全不管,隨便孩子要怎樣」,這兩種都是不健康的。

比較理想的狀況是,行前爸媽要傾聽孩子「為什麼想去?去了想要得到什麼?」,而在返國之後,爸媽要關心孩子「實際到了當地看到什麼?有哪些學習」,這就是對話。

謝智謀提醒家長,孩子到了青春期階段,有想要建立自己交友圈的想望及行動,那是再自然也不過的是,家長的限制和阻止,甚至自以為愛孩子幫忙他們「篩選」要交的朋友,那只會把孩子更往外面推。

他的建議是,家長要鼓勵孩子把朋友帶到家裏,讓爸媽也有機會認識孩子的朋友,避免在還不認識孩子的朋友前,就先在孩子面前批評、論斷他們的朋友。

謝智謀老師(圖片來源/受訪者)

謝智謀老師(圖片來源/受訪者)



教會鼓勵年輕人把問題說出來

來到教會的青年是否比較不會受「孤寂感」所困?陳進隆觀察,若父母帶領孩子從學齡前就來到教會參加主日學,孩子從幼兒時期到高中階段,比較容易跟教會裏的同儕建立穩定的友誼,因為在學校教育的現場,國小學童每兩年要換一個班級,國中則可能跨學區就讀,未必能與同學建立長期的友誼。

而在教會裏的孩子,有問題及煩惱時,除了自己的爸媽外,青年輔導及牧者也是可信賴的傾聽及傾訴的對象。

詹昭能及謝智謀則指出,來到教會的孩子因為耳濡目染「愛與分享」的教導,遇到困難及情緒困擾時,比較不會往死胡同裏鑽。

兩位老師也鼓勵做青年事工的同工「愈會跟你反映問題的孩子,其實是愈不容易出亂子的」,孩子有情緒及人際困擾是很正常的,孩子只會對自己所信任的人說心事,當孩子跟教會反應自己的心聲時,建議先聽完再回應,而非直接下指導棋,或用聖經教訓他們,這都會加深孩子的孤寂感,甚至從此離開教會,這是他們的提醒。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