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1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社論】國教新課綱強調素養 深化信仰也要靠這兩字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編採 追蹤
【本報主筆】正值暑假期間,許多學生都沉浸在假期的喜悅中;然而這個暑假一過,一個影響台灣教育甚鉅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108課綱)就要實施。這個108學年度上路的新課綱,不只是每十年一次的課綱修訂,更是關乎教育理念以及執行的大改變,其改變甚至大於20年前的教改。

核心理念為培育素養
或許多數人對於108課綱都不太了解,甚至許多家長也摸不著頭緒。108課綱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不再只是強調「能力」,而是「素養」,甚至可以說:108課綱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培養學生在各個領域的「素養」。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改變,就是過去教育太注重對於每一學科知識的掌握。例如:對於數學的理解,就看你學了多少數學知識跟解題能力,至於如何確認你學會了?就是透過考試;但對於學生對數學的喜愛與真正的理解並不關心。語文、自然、歷史、地理等科別也是如此。

最後,學生背誦很多學科知識,也能應付考試;但對於該學科卻未必產生興趣。譬如:學了歷史、地理跟鄉土教學;但對於所生活的台灣沒有概念。甚至還產生學到後來害怕此學科的現象。

如此,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教育是要人死背知識,搞到最後討厭、害怕這些學科?還是對這些知識領域具有某程度的素養?

如何讓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
當然,許多家長看到過去教改的一些負面評論,深怕孩子面對新課綱,不只沒有學著該有的素養,甚至連該有的學科能力都變弱。有篇文章就提出解釋:「新課綱提出『素養』的概念,並非推翻與否定9年一貫強調的『能力』,而是豐富並落實能力的內涵,透過課程教學設計,促成自發、互動、共好的學習,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

所以,如何讓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透過學習喜愛這些知識,而非藉由考試、評量來推動與認定學生的學習,這是非常不同的教育理念。當然這些美好的理念,是否可以透過108課綱真正推動?還有許多人有疑慮。特別是考試制度如果沒有改變,會否因開放式的教學,反而讓學生要學習以及背誦的知識更多?所謂差異性的教學反而成為空談?這些確實都是108課綱所要面對的問題。

暫且不論屆時執行情況,108課綱強調的「素養」理念確實是教育中重要的概念。過去台灣教育受到學歷、文憑主義的影響,所以考試領導教育,教育宛如服務考試,導致許多學生上大學出社會之後,不用考試就學習停滯。如今,108課綱嘗試著要把教育轉回到「培養」一個人的「素養」。當代哲學家高達美在談「教化」時曾說:「陶冶不僅是技術方法,更是以『目的』為導向:陶冶沒有自身之外的目的,因為在陶冶中,某人在此並通過此而得到陶冶,完全成為他自己的東西。」

其實教育就是如此,要讓一個人喜愛一門學問,絕對不是以背誦或考試來勉強他學習。或許讀書無法避免背誦跟重複學習;但如何讓學習者具有此學問的素養,需要透過認知、討論、反思、實作。否則,不要說學科的養成,就算是「服務學習」這樣的課程,都變成為了未來申請學校加分的優勢,如此教育真能讓學生養成服務的素養嗎?

信仰培育以生命形塑為核心
另一個更值得注意的就是「典範」。素養的養成既然不是單純知識的灌輸,更需要的是典範的學習;而老師就是學生在學校最容易學習的對象。如果老師本身無法具備該學門的素養,那如何培育學生具有該學門的素養呢?

108課綱教育理念其實與信仰的養成有非常相近之處─就像信仰始終不是停留在知識,而是一種生命與態度,而這樣的生命與態度其實就是素養。所以,信仰的養成不是單靠信仰的知識,雖然聖經知識的學習會幫助理解信仰;但生命的陶冶、信仰的經歷,才是讓深化信仰的路徑。可惜的是:我們發現現代教會習慣於目的性或速成式的信仰養成,如此既無法深化信仰,甚至讓信仰簡化成一種工具。

當教育學習朝向成為素養的陶冶,我們就不再把知識當成工具,以致讓讀書僅是為了賺錢找工作。同樣,信仰的培育若以生命形塑為核心,那麼我們才能使信仰成為一個生活、一種涵養,使聖經理解不再只是一種知識,而是生命與上帝言說的對話;使禱告不再只是儀式,而是與上帝的互動;使服事不再只是服務,而是生命的行動。

不管是教育或信仰,或許當我們願意放慢腳步,體驗所學習的,那時我們就會發現學習帶來一種自發的喜悅,是種生命的旅程;而能力不需透過考試來認定,乃是透過素養而散發。如此的教育與學習才有可能是一種生命性、內化性的養成,也才有可能真正使知識學習成為素養。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