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3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浪子回頭故事 教給現代父親的功課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黃明鎮牧師(梁敬彥/攝影)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聖經裏「浪子回頭」(記載於路加福音十五章11-32節)的故事,可以提供現代為人父者哪些幫助和借鏡?

更生團契台灣總會總幹事黃明鎮受訪時表示,就是在孩子已經真心「悔改」的前提下,接納、包容孩子因軟弱所犯的過錯,並以實際的行動歡迎孩子回「家」,而這正是主耶穌為世人親自示範的榜樣。

路加福音十五章談悔改
黃牧師表示,聖經路加福音十五章從第3節到32節所記載的,是「100隻羊走失1隻,最後找到了」、「婦人的10塊錢丟掉1塊,同樣找到了」,以及「離家的小兒子,終於回家了」的三個看似不同的故事,但主耶穌要跟文士及法利賽人傳達的,不是表面上「失而復得的喜悅」,而是對於「罪人悔改的歡喜」,哪怕只有1個。

「父親還在人世的時候,兒子就要求分家產及分家,請問每個為人父者作何感想?」黃牧師說,若以華人倫常的角度及經驗判斷,這是大逆不道的,就算分了家產,親情(包括父子及兄弟姊妹)也會出現虧損。

所以若從人性的幽微面來看,聖經浪子回頭故事中大兒子對父親善待千金散盡,不得已落魄返家的小兒子的生氣反應,是「再正常也不過的」。

父親偏心某孩子 手足恐鬩牆
藉古(指聖經故事)來喻今(當代家庭親子相處),黃牧師對每個為人父親者提出這個挑戰,就是若你是擁有兩個以上孩子的爸爸,你對待他們是否能做到「無差別待遇」(指不對任何一個孩子偏心)?事實上,這應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這個浪子回頭的故事裏,大兒子看到已經分過家產的小兒子落魄回家後,父親不但從家裏跑出去與小兒子親嘴,還要僕人拿上好的袍子、戒指以及鞋子給小兒子穿上,甚至還把家裏的肥牛犢宰了,大兒子很生氣地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指命令),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這時父親雖然對大兒子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都是你的」。

但事實上,大兒子就是會認為「父親是偏心的」。聖經裏也有很多因家長偏心(如雅各、約瑟),而導致兄弟鬩牆的悲劇。

黃牧師說,雖然這個浪子回頭的故事,沒有提到大兒子和小兒子「最後怎麼了」,但值得每個為人父的男士們省思的是,當孩子表現出對「爸爸比較愛其他手足的不滿」態度及言行時,爸爸怎麼處理?

我們為人父親的,要正視孩子的「不開心」,用智慧的言行去止息紛爭。因為人心的苦毒是一種「酵」,若不去妥適處理,後面常常會一「發」不可收拾。

而這個浪子回頭的故事,另外可供為人父親省思的就是,當我們的孩子犯錯,感覺已經孤立無援,想要回家尋求親情的慰藉時,我們(指父親)是用什麼樣的態度來接待他(指孩子)。

黃牧師說,路加福音十五章20節記載「相離還遠,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指小兒子)的頸項」,這就是「父親願意先放下權威的身段,展現對孩子回家的全然歡迎與接納」。

父親要放下身段 與孩子交心
他強調,「抱頸」及「親嘴」,象徵父親對歸家的小兒子先釋出「我已經原諒你的善意」,後續給小兒子穿袍、穿鞋、戴戒指以及宰肥牛犢,代表的是「爸爸對孩子的看重」。

這給為人父親的借鏡就是,當要跟孩子談事情或是溝通的時候,不能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而是要先藉由對孩子「愛的行動」,讓孩子體察到「父親不是來說教,而是來聽我說話的」,這樣才能放下戒心,和爸爸「輕鬆談」。

黃牧師說,從浪子回頭故事裏的小兒子,可以看到一個人會悔改,通常都是「碰到特殊事件」、「因恐懼或是害怕,而終於看到自己的問題之所在」,以及「遇到重要他人的鼓勵」三個關鍵要素。

以他多年來從事監獄教化以及更生人關懷的經驗,通常一個犯罪者會真正痛改前非,不再重蹈覆轍,認識信仰是一個關鍵;此外最重要的,就是得到父母親的接納。所以「家」對有意悔改的浪子,是最好的避風港。

訪談的最後,黃牧師談起他的父親對自己的影響,而這也成為他們家的「家訓」,他也是這樣傳承下去,勉勵自己的孩子。

黃牧師說,他的父親是漢學家,晚年時也信了耶穌,他的父親鼓勵他「猴子也會犯錯」(亦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以及「愈飽滿的稻穗,愈往下垂」(亦即凡事都要謙卑);而這也與聖經的教導是相吻合的。黃牧師提醒為人父者:「孩子就是父親的縮影」,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響孩子,任重道遠、不可不慎。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