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0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見證

【家庭築禱告祭壇】親職作家:信仰即生活體現 父母有使命帶領孩子親近神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劉淑慧(梁敬彥/攝影)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每個孩子都值得給他/她機會,父母對孩子的堅持陪伴,就是最好的影響力。」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小白醫師」王聖儒,和現為親職教育作家的「牽手」劉淑慧說:「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要練習把自己放回生命中每個適當的位置,每個人都是上帝獨特的創造,都有神的呼召和命定。」在信仰及生命態度傳承上,當父母渴慕在聖經真理上不斷進深、凡事禱告尋求神,且委身於教會的服事時,孩子耳濡目染就會見賢思齊,不但在家中,腳掌所踏之地都會是為主築壇獻祭的「應許之地」。

王聖儒醫師和劉淑慧的一雙兒女,一個是身心障礙、卻充滿生命力的女兒「小米」,一個是已經國小六年級、健康活潑的大男孩「小麥」。劉淑慧說,雖然小米因為先天疾病的限制,沒有辦法與人正常互動,但她和先生就是讓孩子在基督化家庭及正常的教會生活中成長。曾獲全國十大傑出愛心媽媽慈暉獎的劉淑慧,並將陪伴及教養孩子的經驗與看見,寫成《當了媽媽,更要練習做自己》跟媽媽們分享。

父母渴慕神參與服事孩子便跟隨
劉淑慧每週在教會擔任兒童主日學的老師,王聖儒醫師則是每個月會擔任一次教會音控的工作,他們的兒子小麥則是在兒主擔任大提琴的音樂服事。劉淑慧說,他們夫妻從孩子小時候就教導他們:「要把最好的獻給神」,而爸爸就先以身作則,即便醫院看診工作十分繁忙,但仍然把時間分別出來,特別去教會外學習音控,她這個做媽媽的,則是竭力把要在兒主對國小高年級到國中一年級這個年齡層所傳講的信息,「用他們聽得懂且能理解」的語彙來傳講。小麥看到爸媽身體力行,自然也就跟著爸媽一起做,努力精進琴藝,且看重基督信仰在生活上的實踐,以及在教會的服事品質。

談到在家裏築禱告祭壇,劉淑慧說,他和先生會有各自的禱告、靈修及查經的時間,也會安排聚在一起彼此代禱的時間。她和先生在初信主的時候,比較會為著「我有困難要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來禱告,現在則會更多在禱告中一起讚美神,而他們的兒子小麥看到父母凡事信靠、交託神的身教,也會主動來找爸媽說:「你/妳可以為我禱告嗎?」所以禱告、靈修以及築家庭祭壇,在他們家的夫妻及親子關係中,已經不是刻意為之,而是「信仰,本就是生活的體現」的自然流露。

很多家庭會面臨孩子漸漸長大後,不太喜歡上教會的情況,劉淑慧說,最近她正好遇到一位社區的彩虹媽媽跟她反應這個情況。劉淑慧說,帶領兒子小麥的經驗,就是「從小陪著孩子一起聚會、親近神」。

當小麥還在嬰幼兒時期時,劉淑慧就帶著小麥到靈糧山莊2樓特別為親子可以一同敬拜神的區域敬拜神,雖然當時小麥聽不懂牧師的信息,只是在旁邊玩玩具或是塗鴉,但隨著小麥年齡漸長,到教會聚會及參與服事,很自然成為小麥的「生活日常」。
全家福

全家福



父母人前人後都成為敬虔榜樣
現在他們全家到內湖住家附近的靈糧福音中心聚會,劉淑慧笑說,每到主日,小麥甚至比他們夫妻還更迫切到教會親近主,所以,他們家的經驗就是,當父母親帶頭過基督化家庭,以及穩定聚會與服事,且在人前人後都活出基督的馨香之氣,特別是不能讓孩子發現他們的父母是「人前敬虔,人後充滿批評、論斷及苦毒」的雙面人,這都會讓孩子覺得連父母都是「信假的」,而產生「我幹嘛去教會」的違和感。

劉淑慧說,雖然她的女兒小米是先天的重度身心障礙者,但卻是她們全家的「生命教育」導師。

練習不為獎賞 要成為更好自己
劉淑慧感性分享一個發生在他們家的真實小故事。她說,小麥曾有一段時間對於「不知為何要不斷地練琴,感到困惑,甚至失去熱情」。

有一次,劉淑慧在小麥上完大提琴課,陪著他走回家的路上,母子倆進行親子對話。劉淑慧問兒子:「你有沒有想過,小米姊姊相同一個拉筋的復健動作,已經持續練習十多年,沒有因此學會走路,甚至不能自己吃飯,小米姊姊為何要不斷練習再練習呢?」

小麥回答媽媽:「這是屬於姊姊的練習啊,雖然別人看起來很無聊,但這樣一直練習下去,她才能夠好好活下去!」

劉淑慧對兒子說:「世上有一種人,終其一生的練習,沒有舞台及獎牌,但他沒有放棄,因為他的練習單單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好及更有品質,不是為著別人的眼光和掌聲,小米姊姊就是如此!」

記者訪談到最後,劉淑慧心繫著仍在進行中的教會兒童暑期營會的服事,她指著身上T-Shirt上的「讓孩子到我這裏來」的字說,這是神藉著馬太福音十九章14節給教會的勸勉,更是對每個為人父母的提醒。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導師,孩子的信仰生活及生命的樣貌,都深受父母的影響;這是每個父母任重而道遠的使命,而她和先生還在持續學習當中。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