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5 基督教論壇報 / 華人教會

《我在後山—追尋巴克禮牧師的腳蹤》 見證早年宣教師「徒步走二個月」台東宣教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編採 追蹤
潘稀祺牧師(左)介紹巴克禮牧師當年徒步台東宣教的路徑。(圖/台東馬偕提供)
【本報訊】繼2017年編輯印刷第一位來台東的國外宣教士李庥牧師傳記,台東馬偕醫院潘稀祺牧師近年著手第二位來後山的國外宣教師巴克禮博士的研究。為紀念巴博士170週年誕辰及慶祝台東馬偕三十二週年慶,八月12日特別出版《我在後山—追尋巴克禮牧師的腳蹤》,會中並展示當年巴夫人跟隨巴克禮來台東宣教時,由於山路崎嶇難行,當年阿美族青年抬著巴夫人的「螃蟹轎」,現場彷彿帶入一百三十幾年前的時光隧道。

潘牧師細數巴克禮宣教師對台灣的貢獻,包括第一位引進印刷機並創立台灣第一份報紙(教會公報)、將新舊約聖經翻譯成羅馬字、開創台灣第一間大學台南神學院、並於中日戰爭時在台南二層行與日軍斡旋免除戰事等等。跟東部較有關係的是,巴克禮曾經來台東四次,對台東地區建立教會及基督教福音的傳播影響深遠。

潘牧師談到,巴夫人也是護理人員,因腦瘤在愛爾蘭開刀,為了愛台灣,不顧眾人規勸執意要來台灣,不幸途中從西伯利亞到上海時復發過世。潘牧師為了延續巴夫人的愛,決定將新書義賣所得捐出,挹注台東馬偕癌症醫療大樓的興建,嘉惠更多癌症病友。

巴克禮宣教師

巴克禮宣教師



螃蟹轎

螃蟹轎



《我在後山—追尋巴克禮牧師》

《我在後山—追尋巴克禮牧師》



1881年四月首次到後山訪視教會

潘牧師曾於2003年出版《為愛航向福爾摩沙—巴克禮博士傳》,該書的缺憾是巴克禮牧師在後山的宣教事工,只有文字記述,並沒有做深度的踏查。繼李庥牧師(1875)之後,巴博士於1881年四月首次到後山訪視教會,一共來了四次,每次都以徒步方式走了二個月時間。

為了讓巴博士傳記的內容能更臻完整,潘牧師按圖索驥,全家駕車奔馳在海岸與山脈之間,數十次的來回穿梭、仔細探查。也曾花費十多小時,親自走訪「浸水營古道」,這條當年從屏東通往台東有四十多公里長的山路;以及花蓮與台東往來的山路「安通古道」之前段與後段,來體會巴博士當時走山路的景況,歷經多時終於完成這本對東部宣教有其特殊意義的專書。在這踏查的過程中,潘牧師深深感佩巴博士的精神,因為在大環境不佳、交通不便的年代裡,他靠著堅強的毅力,不怕累的雙腳,一步一腳印的走訪、關懷教會及信徒的靈性生活。這其中的勞苦、危險不是用三言兩語就可訴說殆盡的。

除了重現巴博士在台東的宣教足跡編輯成書外,潘牧師為了讓大家深刻體會早年宣教士的辛苦,還特別訂製一台當年巴博士太太跟隨來台東宣教時,由於山路崎嶇難行當年阿美族青年抬著巴夫人的「螃蟹轎」。巴夫人是一位護理人員,當時隨身攜帶藥品沿路治療當地民眾,對當地的健康幫助很大。潘牧師表示,此次傳記的發行同時也要舉行義賣,因巴夫人愛台灣最後不幸罹患腦瘤葬身在上海,新書義賣將捐助本院癌症醫療大樓的興建,期待大家一起來響應,欲購書者可洽(089)310150轉213。

開場原住民舞蹈

開場原住民舞蹈



筏力岸

獻詩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