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4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宜蘭冬山教會】為新住民打造娘家 迦拿團契成為雙福平台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韓 蕓婧 追蹤
迦南團契提供新住民媽媽更多能夠確實幫助生活的課程。(受訪者提供)
【記者韓蕓婧採訪報導】我們是否曾向新住民伸出溫度的手呢?

宜蘭冬山教會鄭忠仁牧師多年來默默關懷新住民的需要,從起初單純為孩子輔導的動機,到後來看見新住民在台灣生活面臨的種種問題,他決定與太太走進社區,真實陪伴與關懷飄洋過海嫁入台灣的新住民家庭。

看見新住民家庭的需要
「其實我從沒想過會有機會服事新住民家庭。」鄭牧師坦言,在牧養冬山教會時,他原先設定的事工是偏向以年長者為主,後來因著課輔班,讓他有機會接觸了許多新住民孩子,包括來自印尼、緬甸、柬埔寨、越南等等。他發現新住民媽媽在台灣的處境仍面臨許多的問題,如言語不通、婆媳相處問題、家庭負擔高、工資低等等。大多來自弱勢家庭的新住民媽媽,為了養家餬口,根本無法有充足的時間照顧孩子。

「嫁來台灣的新住民媽媽,因路途遙遠、經費不足,很少有機會能再回到自己的故鄉探望家人。」鄭牧師分享,有一位新住民媽媽,在丈夫去世後,廿年來不斷辛苦努力將孩子養大,也好不容易籌足了回故鄉的交通費。但當孩子聽到母親的家鄉是一個「很熱、沒有冷氣、車程遙遠」的地方時,就一口拒絕跟隨母親回家鄉。不放心孩子一個人在台灣的媽媽,最終只好將「回家一趟」的夢想放在心裡,可能一生都沒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家鄉探望父母。

對孩子而言,與從未見過的外公外婆與是無情感的,甚至會認為是外公外婆將母親賣到台灣,使他成為了被標籤化的「新住民孩子」。有些孩子瞧不起自己的母親,在課業上遇到問題時,看不懂中文的母親無法從旁協助,孩子就會拒絕母親過問學業的事,就連聯絡簿也不肯讓母親簽名。

鄭忠仁牧師長時間陪伴及教導新住民孩子。(受訪者提供)

鄭忠仁牧師長時間陪伴及教導新住民孩子。(受訪者提供)



助孩返鄉體會母親的辛苦
鄭牧師說,其實新住民孩子最需要的是重建自信心,他們對自我身分會感到自卑及低落,自然對母親在家中的身分地位,也會表示不尊重。所以,鄭牧師經常用鼓勵及肯定孩子的話語,幫助孩子重拾信心及認同感。不僅如此,為了讓孩子了解母親原來的國家背景,鄭牧師也多次帶領新住民孩子前往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挪去過去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國家的文化,放眼看見世界更多不同的樣貌。

「當孩子有了回到母親家鄉的生活體驗,自然對母親的成長背景也會有更深的領受及了解。當他們明白母親也是在艱困環境中長大,後來還孤單一人離鄉背井來到台灣,所有的生活文化及習慣都要重新適應,孩子就會理解及感恩母親為這個家付出的一切。」鄭牧師說。

鄭牧師強調,教會要成為新住民媽媽們的後盾,為她們在台灣打造「新住民娘家」的溫暖。鄭牧師因此成立了迦拿團契。每當遇到任何難處時,新住民媽媽們都可以前來傾訴及分享,教會肢體是她們隨時的陪伴及聆聽者。

他說,新住民媽媽大多都來自中低收入家庭,很多媽媽週六日都需要工作,為了提供媽媽們在經濟生活上有實際的幫助,迦拿團契活動也不斷進行改良,甚至連結更多的相關職場,提供媽媽們更多的工作機會及提升生活品質。迦拿團契為媽媽們打造「雙福」(福利、福音)的平台,讓關心及陪伴成為她們遇見上帝的美好契機。

教會成為新住民最佳後盾
鄭牧師也強調,一路走來接受課輔的新住民孩子,都是在教會長大的孩子,有的孩子如今已經是大學生了,但鄭牧師從不強迫孩子受洗,因為他知道受洗會讓孩子面臨極大的家庭壓力。但鄭牧師也經常告訴孩子說,「如果有一天,你們(新住民孩子)決定要受洗,即便為你們受洗的牧師不是我,我也一定會替你感到開心。」對於新住民孩子的負擔,鄭牧師最盼望的是孩子的品格能夠被造就,生命能夠因「福音」得到改變。

「如今許多教會不斷談論宣教卻極少提及社會責任。」鄭牧師說,宣教固然重要,但社會責任也是教會需要關懷的地方。他以亞伯拉罕為例,上帝不曾對亞伯拉罕說:「你出去,讓人認識我是上帝」;而是說:「萬民要因你而得福」,當我們進入社會每一處「需要」的角落成為幫助者,相信上帝也會在其中撒下福音種子,讓宣教的工作在其中不斷擴充。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