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0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見證

【農業宣教3】臺灣百大青農馬聿安 推國產雜糧復耕計畫友善生態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何毓芬 追蹤
台灣青農馬聿安。(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提供)
【記者何毓芬屏東報導】人類在自然與農業當中被賦予什麼樣的責任?如何透過管理大自然過程中,讓自己及他人得著溫飽?

連結各地農友建立契作機制
曾獲選第一屆百大青農、保證責任台中市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馬聿安,日前在青年農業宣教種子營中,以「參與式契作、成就高品質」為題分享。今年34歲的他,已擁有十年以上第一線農業生產經驗。近年來,他透過參與式契作,整合各地農友,把每一股小力量結合成群體力量,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優勢,也將土地、農產品、通路市場與消費者之間做連結,希望為臺灣農業找到一條出路。

從小喜歡農業的馬聿安,本身是牧師的兒子,卻對農業懷抱熱忱,大三那年就決定要從農,一路念到了中興農機博士。十年前,馬聿安與哥哥一起返鄉務農,從祖父手中留下的9厘地開始做起,以友善農法耕作,陸續創立稻米品牌「九釐米」與小麥品牌「十八麥」。2016年,馬聿安與一群志同道合、具備農學背景的夥伴們,成立「保證責任台中市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簡稱中都農合),服務中部海線地區農友,範圍北至苗栗、南至北港,全力推動「國產雜糧復耕計畫」,以友善土地的方式耕種,契作種植大豆、小麥、大麥、燕麥、黃豆等。如今,契作農戶已達300人,面積達到100多公頃,在中部地區成功建立一套「契作機制」,促使生產者、消費者、自然環境之間彼此互利達到平衡。此外,馬聿安也運用農經、科學與行銷思維,讓國產雜糧逐漸走入市場、躍上國際。
馬聿安

馬聿安



推廣永續發展友善生態耕作
馬聿安表示,農業未來將面臨兩大挑戰:包括「全球氣候變遷」和「全球化農產貿易」,不可能靠「單一個」農民自己解決。他也觀察到,高齡農友、人多地少、田地分散,一直是臺灣農業面臨的困境。為此,馬聿安提倡「參與式契作」,以合作取代輔導,與農友之間建立互信互利的關係,提供一些農夫願意合作的誘因,藉著更換種植不同作物,改變農友耕種方式與習慣,推廣永續發展、友善生態的耕作方式,取代結構性的慣性農法,著手研發生物防制,以降低化學肥料及農業的使用,協助農友們種植生產出更高品質、更健康天然的作物。
馬聿安

馬聿安



飲食文化被傳承 生命價值被傳遞
馬聿安提到,這些年來,中都農合持守「經濟正義」的原則,成為農友之間溝通的橋樑。農友們不僅共用收成美好與幸福感,也願意共同承擔風險,為提升臺灣農業永續價值一起努力。此外,目前中都農合也與臺灣超市通路、糕餅業及餐飲業者合作,推廣國產雜糧及相關農產品,讓民眾可以吃得到在地的臺灣味。

馬聿安也指出,當農產品透過育種者的用心和努力、細心的耕作、初級的加工、品牌與市場的佈局、品味的訓練、品格的建立,那就不再僅是商品,而是一種深刻的飲食文化,更是一種強大的國民素養。「飲食文化可以被傳承,不僅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也使人們在吃吃喝喝過程中,傳遞重要的生命價值!」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