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6 基督教論壇報 / 華人教會

魯益師也曾懷疑上帝? 張雅惠從《卿卿如晤》談悲傷輔導四原則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李容珍 追蹤
張雅惠老師(圖/李容珍攝影)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堪稱基督教界護教大師、神學家兼文學家的魯益師(C.S. Lewis)曾經對上帝充滿懷疑和負面情緒,特別在痛失妻子後,寫下《卿卿如晤》,坦誠自己的悲哀痛苦,生活幾乎陷入停頓的狀態,...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堪稱基督教界護教大師、神學家兼文學家的魯益師(C.S. Lewis)曾經對上帝充滿懷疑和負面情緒,特別在痛失妻子後,寫下《卿卿如晤》,坦誠自己的悲哀痛苦,生活幾乎陷入停頓的狀態,並毫無保留的表達對上帝的懷疑。魯益師,他是如何走出來?

體會「痛苦是祂的醫治手段」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道碩生、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資訊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張雅惠,於九月21日舉行的第三屆基督教靈性諮商研討會中發表「以卡氏細拉悲傷模式看魯益師傷逝歷程」,探討魯益師如何從悲傷和負面情緒,到後來對神發出讚美感恩,肯定神是醫生——「痛苦是祂的醫治手段」的心歷路程。

張雅惠提到,在《卿卿如晤》中,道出許多傷逝者的心聲,妻子的離世初期對魯益師的影響,不只於功能性層面,還有關係轉化的困難。在前二章手扎中,看到魯益師除了有生理功能退化、情緒困擾、人際疏離、工作效能降低、對信仰懷疑和自我系統瓦解等現象,讓他陷入複雜性的悲傷中。

她指出,從依附關係來看,魯益師十歲喪母,與父親關係疏離,早年長期與胞兄分離,形成不安全依附成長風格。年近六十歲與喬伊恩結為夫妻後,僅三年多的婚姻生活,隨即面臨喪妻之慟,重重衝擊魯益師對上帝的信靠。在魯益師手扎三、四章,開始看到他在理性思維的盡頭,找到「生命新體驗」,並感受到上帝的安慰。魯益師的悲痛歷程安慰鼓勵許多哀痛者。

張雅惠從Joanne Cacciatore(卡氏)提出的細拉悲傷模式(Selah Grief Model)探討魯益師的悲傷歷程,發現魯益師的悲傷轉化歷程,與卡氏的三階段模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她說,細拉悲傷模式是Joanne Cacciatore依照意義建構論作為根基所發展的悲傷引導介入模式,它的認知焦點放在當事人與他人兩個個體上,並強調個體的自我查覺。卡氏以ATTEND六個英文字母,說明在過程中,助人者陪伴的要素:專注與接納(Attuenment)、信任(trust)、治療性的接觸(Therapeutic touch)、平等(Egalitarianism)、注意細微表情(Nuance)、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

張雅惠表示,從苦難中找尋意義,是件不容易的事,這是一段轉化的過程,過程中需要接納與寬恕的力量,因此宗教可以幫助個體進入轉化的階段。

張雅惠表示,從苦難中找尋意義,是件不容易的事,這是一段轉化的過程,過程中需要接納與寬恕的力量,因此宗教可以幫助個體進入轉化的階段。



從苦難中轉化需接納與寬恕

張雅惠表示,從苦難中找尋意義,是件不容易的事,這是一段轉化的過程,過程中需要接納與寬恕的力量,因此宗教可以幫助個體進入轉化的階段。

魯益師在《卿卿如晤》前兩章,真實剖開自己傷心的內在,勇敢讓內心裡的種種情緒與懷疑傾倒而出,此乃屬卡氏細拉模式的第三階段。到第三章,魯益師的心情稍微平復,漸漸反思自己的悲傷與信仰,深度察覺悲傷背後的意義,以及自己在信仰上的軟弱。到了第四章,他完全從新的角度看自己與妻子的關係,表達願意度過悲傷,並與神和好,從深度的自省到察覺意義,並發出感恩的讚美,其歷程與卡氏細拉悲傷模式的第二、三段有異曲同工之妙。

卡氏以ATTEND六個英文字母說明,提醒悲傷陪伴者應有的態度,彷彿上帝給魯益師的陪伴,使他恢復信仰堅定尋求神,也從神得到安慰。
張雅惠最後分析得到四個悲傷輔導的重要原則:

一、陪伴者應同理接納悲傷者,提供悲傷者釋放與悲傷的空間。
二、幫助悲傷者深度自我察覺,尤其是信仰反思。
三、平時的信仰教育很重要。悲傷者平時對神的認識,提供在悲傷中反思的基礎,而體驗上帝的愛是悲傷者得安慰的關鍵。
四、思考悲傷者與逝者之間的關係,並透過信仰帶出關係的轉化,亦是悲傷輔導中的重要一環。

相關報導
創傷失落與全人醫治 錢玉芬:非僅技巧、心理,還要學術、靈性

【救災前停看聽】留意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救災人員也需要關顧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