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8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偏鄉老師故事—松淑惠】原鄉任教24年 每個都是她的第一志願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台坂國小合唱團唱出自信與原住民的獨特恩賜(圖/松淑惠校長提供)
【記者梁敬彥採訪報導】「每當別人勸我調到市區學校任教時,我總是謹記,當年國家讓我以原住民這個身分保送師院時,我的呼召和責任,就是『埋』進原鄉的學校,陪伴孩子們找到人生方向,就像當年我的恩師一樣!」

擔任教職已經24年、全部都是在原鄉小學執教鞭的台東縣達仁鄉台坂國小校長松淑惠受訪時說,她是排灣族的孩子,因著許多人的幫助、鼓勵和照顧,她才有機會成為現在的自己,所以,選擇到多數是排灣族學生的學校任教,談不上奉獻,就是以感恩的心貢獻所學,鼓勵所接觸的學生「在認同自己的文化基礎上,發現自己的獨特恩賜,可以適性發展,朝著標竿直跑」。

松淑惠校長(右一)用行動愛學生。

松淑惠校長(右一)用行動愛學生。



成長過程要感謝的人太多
松淑惠說,她生長在隔代教養的家庭,VuVu(排灣族對外祖父母的稱謂)是她的主要照顧者,雖然從事粗重勞力工作的爸媽因為部落缺乏工作機會,為維持家庭生計,必須到外地工作,但爸媽的心是在家庭及孩子身上的,感謝台灣世界展望會資助她完成學業,也因為家族的成員很多都是教會的傳道人,松淑惠從小就在循理會的教會長大,且擔任主日學老師,還曾經在高中時,代表教會去參加循理會的年議會。松淑惠感謝主,讓她成長過程中,可以在滿滿的愛中長大,還有機會成為一位老師,「耶和華祝福滿滿」。

談到在求學過程中,對她影響很大,至今印象深刻的老師,松淑惠說,她記得國小的時候,有一次校外教學,因為家中經濟吃緊,外婆已經很盡力擠出餘錢,為她預備了幾片土司以及兩根甘蔗,帶去當午餐及點心,到了中餐的時間,老師發現松淑惠能吃的東西不多,在顧及松淑惠自尊的情況下,就跟松淑惠說:「老師有多買,就一起吃吧!」由這次的經驗,讓松淑惠學到,在看見他人的需要時,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用同理心成為那給予的人!

另一位老師,則是在松淑惠就讀國小四至六年級時,教她數學及踢足球的李老師。松淑惠回想,李老師啟蒙了她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松淑惠笑說,她的個子雖然不高,但她在踢足球的過程中找到自信。後來李老師還協助松淑惠,讓她把戶籍遷到李老師的家中,讓她有機會去念市區的國中,這也對後來松淑惠能夠考上屏東女中,進而後來保送師院,成為原住民公費生的關鍵助力。松淑惠說,後來李老師也成了校長,感謝主。

感謝求學階段老師幫助
松淑惠回想,在念國中那段時間,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通勤,就跟她現在任教的台坂國小一樣,距離部落最近的公車站都有好幾公里遠,當外公去山上工作或是在忙沒有辦法來接她的時候,松淑惠就會從公車站沿路高喊「哈利路亞」回家。由於松淑惠在國中時成績就很不錯,老師就鼓勵她將來可以去念師專(公費),後來上了屏女,松淑惠則是選擇了社會組。在松淑惠考大學那年,師專改制師院,在上帝的保守下,松淑惠順利成為師院的原住民公費生。

還有一位讓她懷念的老師是合唱團的老師。那位老師是她的國小老師,沒有結婚也沒有小孩,但在松淑惠國二那年,因為外公不慎被山豬咬傷,那位老師就接待松淑惠去她家住了一個月。松淑惠感謝老師,把她當自己女兒一樣照顧她。

松淑惠說,其實在念高中時,除了當老師之外,當新聞記者、主播、服裝設計師都是她的志向,因為她認為自己是一個喜歡接觸人群及說話的人。松淑惠還記得,她在高中那一年,代表教會去參加循理會的年議會,在場年紀最輕的,就是她;但她就是不叫人小看她年輕進行發言。松淑惠感謝教會,當年對她的信任,讓她可以參與這樣的重要場合學習及汲取經驗,這對她後來擔任國小老師及校長,都有很大的幫助。

孩子們在音樂比賽的禱告。

孩子們在音樂比賽的禱告。



看重偏鄉孩子恩賜及品格
從師院畢業後,上帝保守松淑惠進入她的第一志願,屏東縣來義鄉的南和國小任教。故鄉在獅子鄉的松淑惠說,這是一所幾乎清一色是排灣族孩子的原住民小學;當時松淑惠就是租下校門口部落族人的房子,就近接觸及融入部落的生活。當時的盧校長,非常重視文化認同,每週都會選擇原住民作家所寫的山林詩歌選鼓勵學生閱讀。松淑惠說,不是原住民的盧校長,都鼓勵孩子認同自己的文化,以自己身為排灣族的獨特性為榮,這也影響松淑惠在接下來的執教生涯。她除了鼓勵及幫助孩子們充實知識,好與外面的社會競爭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身分(原住民)、鄉土及文化,以及尊榮長輩。像松淑惠就在現在任教的台坂國小,推動「台灣母語日」以及「祖父母節」,松淑惠說,學業成績及才藝學習固然重要,但良好的品格,就像是樹的根柢一樣,非常重要。

回想當初調到台坂國小任教後,松淑惠第一時間就去拜會村長,同為排灣族主內肢體的村長,第一句話就是「感謝主,我們有排灣族的校長了!」松淑惠感謝主,台坂國小和部落(社區)及在地教會的連結非常緊密,松淑惠就任後,努力尋求公民營部門以及台北的資源,幫助部落的孩子可以在課業方面有專業的老師前來教學,而部落的教會則是幫忙孩子在心靈的關顧以及才藝的學習。松淑惠也感謝台坂國小的老師們,雖然他們大多數都具備正式教師的資格,但無論是漢人還是原住民的身分,都願意留在台坂國小長留久任,她要代表學校感謝這群老師對學生的愛和付出,因為這在台灣偏鄉學校,普遍老師流動率高的情況下,若不是看到孩子的需要,且願意愛孩子,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

在台坂國小,松淑惠校長和老師們除了幫助孩子在課業及才藝學習上,可以累積「成功的經驗」,可以樂在學習且主動求知之外,這個學期也推動「樂陶陶品德教育」,透過排灣族的陶珠意涵轉化建構學校品德教育,凝聚家長、老師及學生對品德教育的重視。每週五的閱讀時間由學生述說品德故事,每週書寫品德樂陶陶週記,紀錄每週自身實踐的品德行為,並由級任導師推派品德楷模,接受表揚。

結合排灣族陶珠文化的特色教學
松淑惠說,「樂陶陶品德教育」是融合排灣族文化中的「陶珠」,讓孩子在認識傳統文化之際,學習勤學、勇敢、謙虛、分享、感恩以及友愛等美德。以「心想事成──許願之珠」為例,就是鼓勵孩子懂得分享,可以「己所欲施於人,共享造物主所賜之美好事物」。

松淑惠感謝主,讓她有機會從20幾歲到現在20幾年的時間裏,都能夠在原鄉的學校服務,並和不同族群及文化的老師們一起同工。松淑惠說,每間服務過的原鄉學校都是她的第一志願,謝謝國家及長官對她的栽培,一切的頌讚榮耀都歸給主耶穌。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