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5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中高齡就業促進法立院初審 教會銀髮福音新契機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十月14日初審「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草案,首度打破〈勞動基準法〉65歲「退休年齡」的規範,在草案第28條明訂「65歲以上勞工,雇主得以定期勞動契約僱用」,此外在第32條及34條則明訂,為強化退休人力再應用,中央主管機關應建置「退休人才資料庫」,地方政府可自辦或委由民間團體辦理「銀髮人才服務據點」,辦理就業促進活動及訓練研習課程,並藉由給予團體進用退休銀髮族傳承經驗和技術,達成世代共融、青銀共創,草案預計在立法院本會期就會三讀。

吳玉琴立委:健康長者佔8成促經驗傳承

長期關心及推動「高齡及中高齡就業」的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委員、也是基督徒的民進黨立委吳玉琴受訪表示,台灣預計到了2026年,65歲(含)以上的人口就佔20%,但受到少子化的衝擊,15-64歲的工作人口從民國105年後便逐年降低,由於國人平均餘命增加,但55歲以上人口的勞動參與率低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等國家,因此推動「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從健康、參與及安全三大面向,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促進「活力老化」鼓勵台灣超過80%的健康長者,不單是為了經濟需求而留在職場,更是為了健康促進、經驗傳承以及避免孤獨而持續進行社會參與這就是聖經教導的「利他」的實現,而雇主給予合理的勞務報酬,則是「做工的得工價」。

「台灣眾教會的銀髮關懷據點以及從事銀髮族關懷的協會與機構,其實都是未來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三讀後,最好的銀髮人才服務據點」吳玉琴說,台灣的教會人口組成,很大一部分都是中產階級或是退休的軍公教,他們多半都有一技之長在身,過去他們多半都是以擔任志工的方式來擔任教會銀髮關懷據點的講師,而在「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通過後,這些「退而不休」的長者,就能成為退休人才資料庫的「種子老師」,同一個行政區(鄉鎮)的教會銀髮關顧據點就能以社區為單位,連結成為銀髮人才服務據點,不但可以訓練、裝備有心在人生下半場創造「職業第二春」的銀髮族圓夢。

長者需靈性關懷 教會是強項

教會也能在尊重學員自主意願的前提下,提供銀髮福音朋友身心靈的全人關懷,特別是靈性關懷,是多數銀髮族所需要的,也是教會的強項;而當銀髮族來到銀髮人才服務據點,重新找到人生下半場的意義、價值感及自我實現的意義時,不僅自己可以「樂活」,還可以助人,而這就是信仰帶來的「利他」動力。

吳玉琴說,台灣過去有「早退(休)」的情況,有一部分是軍公教依法退休,而且按照相關退撫法令的規範,他們即便想要重回職場,也因為「退休俸」會被追回而卻步,這方面她會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推動「再就業薪水照付,退休俸亦可照領」的概念入法,因為依照台灣的現況,「退休人才資料庫」若要建置,軍公教的退休人員是主力族群,需要被納入。

曾於104人力銀行及雲朗觀光集團擔任人力資源主管、現為八方整合有限公司負責人的朱建平受訪表示,相較於其他國家人口老化的主動積極因應,台灣算是慢了許多;但總算跨出了這重要的第一步。

人力資源專家朱建平:解決企業供需落差

朱建平觀察,「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重點放在鼓勵多於強制或懲罰,所以許多的條款採取給予補助與提供資源的方式,希望能吸引企業更多的留用與雇用中高齡及高齡;但是就像獎勵雇用身障及獎勵生育一樣,若是根本的問題未解決,以及成本與風險遠大於獎勵補助的話,效果可能會非常有限。

他的建議是,根本的問題是在人力的供需間,政府如何能協助中高齡及高齡人力資源供給,成為企業在增補人力時的主要來源之一,解決這個供需間的落差,將會是最重要的關鍵;

舉例來說,AI及大數據的相關人才,是目前多數企業最大的人力增補需求,要如何讓在職與待業的中高齡以上人力,能轉型為此第二專業,是需要政府與民間培訓機構大力合作才有可能達到的!另外一個主要的人力需求應該會是服務業的人力,這也是政府可以事先規畫的。

而對於教會及從事銀髮權益促進的福音機構參與「銀髮人才服務據點」的建置,朱建平認為,可以增加教會對社區福音朋友及未信主銀髮專業人士的接觸面。舉例來說,要邀長輩來教會聚會,通常需要花一些工夫,但若是藉由邀請社區裏或城市中學有專長的長輩來教會教課,相對會比較容易。此外,銀髮人才服務據點的講師是需要付工資的,這也提供一些有經濟需求的長輩前來提供勞務的誘因,這對教會擴大屬靈的接觸面,是非常正面的契機。

鄭信真牧師:青年及中高齡就業都重要

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理事長鄭信真牧師受訪指出,如同身心障礙者要在職場自力更生需要「職務再設計」,中高齡及高齡者要再重回職場,同樣也是如此,特別是年齡介於45-50歲仍有養兒育女及養家活口需求,但職能已經不符現今職場要求的中高齡工作者而言,如何透過政策務實協助還在職者穩定就業以及促進失業者就業,他認為是「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能否「活」化高齡及中高齡工作者重回職場的成功關鍵。

鄭牧師也特別指出,最近密集發生的「外送平台」從業人員發生意外的事件,其實是喚醒政府除了關懷中高齡者及高齡者的就業問題外,青年就業也需要給予關懷及了解,政府必須要審慎面對的是,是怎樣的就業環境,讓青年人甘願在沒有勞、健保及意外保險的情況下,騎著摩托車穿梭大街小巷拚「命」賺錢,特別是台灣工作人口逐年減少的情況下,青年就業是需要和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一併考量的。

施以諾教授:高齡就業需先突破華人文化

曾任輔大醫學院老人照顧資源中心主任的輔仁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暨系主任施以諾受訪時則明白指出,高齡就業其中一個最大的挑戰,是「華人孝道文化的傳統觀念」。

施以諾說,65歲以上的長者其實仍有很強的工作戰力,對社會可以是很大的祝福。但在華人的世界常會對65以上仍工作的長者說:「好可憐哦,怎麼這麼老還要工作?」以及「這人的子女在幹嘛?是不是能力不好,所以才害他老了還要繼續工作?」之類的話。

施以諾強調,在健康老化的觀念中很強調「獨立」性,但華人常易把「獨立」跟「孤獨」給混淆,以至不敢祝福自己家中的老人去二度就業,深怕被議論是家中子女不孝或無能。以上的文化是很大的隱形問題,需要從「心」翻轉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