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9 基督教論壇報 / 休閒旅遊

十字架山下立陶宛的美麗與哀愁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作家 溫小平 追蹤
東歐大多數城堡蓋在山丘上、斷崖邊,立陶宛的特拉凱城堡卻是東歐唯一的水上城堡。特拉凱曾經是極富戰略價值的古都,公元前四千年就有人類居住,面積十二萬平方公里,除了森林,還有幾百座冰河時期形成的大小湖泊。

◎溫小平(作家)
立陶宛共和國是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立陶宛曾是中東歐的霸權,白俄羅斯、烏克蘭和波蘭都曾是她的領土,如今輝煌不再,卻在歷經戰火之後蛻變。

↑維爾紐斯典雅的古老街道

 

在長期戰亂中獨立蛻變

立陶宛人在西元前就在波羅的海附近定居,直到1240年才成立了立陶宛大公國。和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不同的是,立陶宛的宗教信仰以天主教為主,早期的教堂也大都是哥德式教堂。起初以武力拓展疆域,後來則改以聯姻方式強化國力,立陶宛大公約蓋拉跟波蘭公主結婚後不久,成為波蘭國王,兩國合併成為歐洲大國。

之後,因為立陶宛的國王大都誕生於波蘭的克拉克夫,於是立陶宛的皇宮建築開始轉變為巴洛克式。然而聯姻終究不是維持國力的方式,長期戰爭加上國內動亂不止,以及鄰國虎視眈眈,立陶宛在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的三次瓜分後滅亡。經歷異國統治很長一段時間後,立陶宛才終於在1990年三月11日獨立,之後順利加入歐盟。

立陶宛面積不大,只有6.5萬平方公里,是台灣的1.8倍,人口卻不到三百萬,比台北多一點,卻曾被全球最權威的旅遊雜誌《孤獨星球》票選為世界第三名最值得一遊的國家。他們的友善熱情,被譽為「波羅的海的西班牙」;除了欣賞古老建築,還有美麗特殊的風景。此外,立陶宛很懂得行銷自己,吸引無數人到此朝聖。

立陶宛聞名於世的體育活動是籃球,曾在2017世大運擊敗美國得到金牌,在奧運的男籃比賽也獲得三次銅牌,三次獲得歐洲錦標賽冠軍。美國NBA的球員就有好幾位立陶宛人。走在街頭,就可看到男高挺女美麗的立陶宛人。

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被形容為歐洲最大的古城,她的名字就取自立陶宛語的「狼」。據傳,立陶宛大公蓋迪米納斯在附近打獵時,夜晚在睡夢中看到一頭巨大的狼對著他咆嘯,似乎告訴他要在該地建立一座偉大的城市,這就是維爾紐斯的來源。市中心的教堂廣場就豎立了大公與狼的雕像。

 

↑蓋迪米納斯大公和狼的雕像

 

首都宛如建築博物館
舊城區充滿中世紀的風格,擁有一百多座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漫步在巷道之間,彷彿欣賞一座大型建築博物館。尤其是維爾紐斯大教堂和鐘塔所在的廣場,更是新娘新郎婚紗拍攝的熱門地點。

立陶宛是天主教國家,單單在維爾紐斯就有高達65座的大小教堂,包括哥德式、巴洛克式和俄羅斯東正教的洋蔥頭造型,各異其趣,內部設計更富特色。由於古城的古蹟保留完整,1994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立陶宛的物品物美價廉,很討旅行者喜愛,觀光客大都集中在首都維爾紐斯、十字架山和水上城堡。

大多數城堡蓋在山丘上、斷崖邊,立陶宛的特拉凱城堡卻是一座東歐唯一的水上城堡。特拉凱曾經是極富戰略價值的古都,公元前四千年就有人類居住,面積十二萬平方公里,除了森林,還有幾百座冰河時期形成的大小湖泊。

水上城堡的迷離幻境

14世紀中葉時,立陶宛第一任大公凱斯杜提斯為了討妻子歡心,選擇最大且最美的卡爾夫湖的中央,興建特拉凱水中城堡,於是美麗的愛情跟著城堡一起流傳下來。

 

↑立陶宛的特拉凱城堡是東歐唯一的水上城堡。

 

木造城堡在1377年遭戰火摧毀。大公的兒子維陶塔斯繼位後,提高城堡的堅固性,改為石造的哥德式建築,同時加蓋了主樓。最特別的是牆壁外的木質樓梯和走廊,可以不進入室內而互相連通。15世紀時,又增加了塔樓、城垛和護城河,也加厚了城牆,使得防禦功能大增。

 

↑堡內的室外木梯頗有巧思


直到16世紀,立陶宛併入波蘭王國,特拉凱的地位被現在的首都維爾紐斯取代,城堡遂變為王公貴族的度假居所。之後,再度遭到戰火摧毀,直到20世紀才逐步修建完成,並且保留了15世紀的原貌。

1991年,立陶宛政府將城堡及周邊的森林和湖泊規劃為「特拉凱歷史國家公園」。拜訪此處,千萬不要錯過特拉凱的傳統美食:烤大水餃。肉餡以前是羊肉、洋蔥、包心菜為主,現在為了適應觀光客的胃口,改為牛、雞或豬肉餡。

象徵希望與祝福的十字架山

十字架山位於立陶宛北方小城西奧利艾,也最能吸引觀光客的目光。穿過寬廣的草地,就可望見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十字架群,層層堆疊,算不清有多少萬支了。年代久遠的十字架雖然殘破滄桑,卻掩蓋不住感人的故事。

 

↑十字架山有著無數感人的故事


這兒原是軍事碉堡的廢墟,由於位置高而醒目,遂成為豎立十字架的地點。1831年,波蘭和立陶宛聯合起義反對俄國,死傷無數,倖存的人遍尋不著親人的遺體,遂在此豎立第一個十字架,紀念戰爭中死去的親人。之後,接二連三有人到此,藉著十字架思念故人。直到1863年再度反俄起義,十字架又成為哀悼親人的記號,逐漸堆疊出小十字架山的樣貌。

二次大戰時,立陶宛死亡人數將近廿萬人,這兒的十字架更多了。倖存者的淚滴與哀傷,在插上十字架後,得到緩解,當他們離開後,鼓起勇氣繼續活下去。

1960年代,蘇聯政府統治立陶宛,不願意見到立陶宛人在十字架山聚集,三次剷平十字架山;立陶宛人卻毫不退縮,利用夜晚悄悄插上十字架,一個又一個。蘇聯可以佔據他們的國家,卻無法佔領他們的心。十字架至此成為一個懷抱希望的精神象徵。

直到1990年,蘇聯解體,立陶宛獨立,這兒終於可以自由自在地插上十字架。透過媒體,更多人聽說了十字架山的故事,帶著十字架,尋找適合的角落,用心插下,希冀得到祝福,也給予祝福。

波蘭籍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93年造訪此地,深受感動,留下一段經典的話,意謂這兒是和平、愛與犧牲的地方。當我們仰望十字架山,不免想起耶穌為了洗淨世人的罪,捨身釘在十字架上的愛與犧牲。

 

↑立陶宛傳統服飾(照片皆作者攝影)

 

相關新聞:
「十字架之國」立陶宛 20萬十架矗立山頭 象徵數百年受宗教迫害人民信仰宣言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