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3 基督教論壇報 / 休閒旅遊

【海底寶藏難以測度】從珊瑚礁生態 看見神造萬物各從其類成為美好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珊瑚礁生態系美不勝收,需要用心守護(受訪者提供)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台灣屏東墾丁、萬里桐到台東綠島、蘭嶼等海域的珊瑚礁聚落,佔全世界珊瑚礁面積不到千分之一,但其中卻蘊含近300種不同造礁珊瑚與近1500種魚類,佔全球的三分之一,這是上帝對台灣特別的恩待與託付!」

研究「珊瑚礁生態與環境變遷」超過30年時間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老師受訪表示,珊瑚礁雖然只佔全球海洋面積的0.2%,但卻是涵養地球海洋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的重要棲地,也因著珊瑚礁生態的豐富多變,故有「海洋熱帶雨林」之譽。陳昭倫老師笑說,即使他已經「研究」珊瑚礁生態系超過30年的時間,但珊瑚礁生態系仍像「深藏不露」的寶藏探索不盡,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海洋生物大約有10萬種,但生物多樣性學界研究者普遍相信,仍有超過800萬種生物仍未被發現或命名,讓他深深讚嘆上帝各從其類的創造,是科學及科技再發達,以人類的有限都難以測度的奇妙作為。

珊瑚礁生態系

珊瑚礁生態系



珊瑚礁正面臨暖化及人為破壞
但陳昭倫老師也提醒,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暖化)造成的海溫升高以及海水酸化,以及人類長期的干擾,包括超限漁業捕撈、經濟開發(填海造陸、建電廠)、為賺觀光財,無限制休憩遊客進入造成珊瑚礁棲地的汙染及破壞,造成過去50年全球暖化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2倍,包括台灣在內的珊瑚礁生態系的物種都面臨生存危機。以台灣為例,海溫升高及海水酸化,就造成珊瑚白化,珊瑚礁海域無限制開放潛水,遊客對珊瑚礁的踩踏以及捕撈魚類,就對珊瑚礁生態系造成干擾及破壞。像是很多小丑魚就在遊客遊憩時被抓走;而他現在就跟團隊進行「小丑魚復育計劃」。

陳昭倫提醒,全球氣候變遷加上人為的破壞,已經讓全球珊瑚生態系在21紀末面臨滅絕的重大危機;影響所及,連提供人類蛋白質來源的魚蝦貝類,也因為棲地被破壞而銳減,甚至是滅絕。影響所及至少會衝擊到全球10億人口的生計及生存。也就是說,珊瑚礁的保育,不是區域性,而是全球性的生態環保議題,攸關的不單是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存續,更是人類的永續生存。「只有健康的珊瑚礁,才有健康的海洋;有健康的海洋,才有健康的人類!」

談到投入「珊瑚礁生態與環境變遷」這個領域的故事,陳昭倫笑說,故鄉在台中梧棲的他原生家庭的成員世代都是漁民,海洋就是他的遊戲場,因為愛玩,而對海洋裏充滿未知性的豐富生態產生好奇心和興趣,因著上帝的帶領與開路,考上當時全台大學唯一的「中山大學海洋資源學系」(現改名「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且有幸在國寶級海洋專家張崑雄老師的門下受教,從參與「擬珊瑚」的分類研究,開始接觸到珊瑚礁生態。

陳昭倫說,從大一開始愛上浮潛,後來繼續在中山大學攻讀碩士學位,那時修習到「潛水課程」,在那個潛水遊憩還不是那麼普遍,以及全球暖化還不是那麼嚴重的年代,多元繽紛的珊瑚礁的多樣性生態,讓他非常感興趣。

珊瑚礁美景

珊瑚礁美景



珊瑚礁就像城市各從其類
而他也在擔任系上研究助理期間,鑽研珊瑚生殖,後來因上帝開路,在1980年初期那個世界上珊瑚礁研究還不是那麼熱門的年代,他有機會拿到澳洲大學的獎學金去攻讀博士。以澳洲大堡礁為例,就有一個長達2200公里的珊瑚礁群,雖然澳洲大堡礁每年的經濟產值達到新台幣千億,但到了冬季,大家就很有「共識」不去進行水上及水下活動,讓珊瑚礁及海洋可以休養生息。

陳昭倫說,珊瑚是會「造礁」的神奇生物。經歷地球過去3億年各個時空的變遷,以及5次的生物大滅絕,都能存留下來的珊瑚礁生態系,是個記錄了環境變遷的時空膠囊。他喜歡用「城市」來比喻珊瑚礁生態系,像是枝狀軸孔珊瑚、桌形軸孔珊瑚、山狀微孔珊瑚以及藍珊瑚等造礁珊瑚是城市裏形形色色的建築物,而各種珊瑚礁魚蝦貝類及生物,則是居民,形成生命共同體,共生共存。

在研究珊瑚礁生態系的過程中,陳昭倫深刻感受到創世記一章21節──「各從其類,成為美好」的奇妙創造。他說,像珊瑚礁生態系裏的鸚哥魚、海膽及九孔,就扮演「清運垃圾的清道夫」。紅蟳及龍蝦等腐食性動物,就扮演生態系中「資源回收」的角色。而像共生藻及浮游藻,就是扮演生產作物的農夫角色。

全球至少超過數億人口是住在珊瑚礁100公里的範圍內,一但珊瑚礁生態遭到破壞,對於社會經濟及自然資源的永續發展,都將帶來嚴重的衝擊。

陳昭倫提醒,隨著海溫的升高,現今世代的颱風生成次數日漸頻繁,強度也增強許多。颱風在海面上生成及移動的過程中,造成海洋水面下的生態擾動,加上大氣換境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隨著降雨落至海中造成海水酸化,都會造成珊瑚礁的死亡。而台灣生態旅遊觀念仍有不足,常見導遊帶遊客潛水(浮潛及深潛),就直接踩踏在珊瑚礁上,很多珊瑚礁就因此斷裂、死亡;台灣在「拚觀光」之際,政府、民間以及觀光客必須要善盡保護生態永續的社會責任。

陳昭倫特別提到桃園大潭的藻礁,更是上帝賜給台灣的天然資產與恩賜。陳昭倫說,桃園藻礁雖然分布總長「僅」有27公里,但觀新藻礁區仍在持續造礁成長,推估整片藻礁區存在於桃園海岸已有7 千年的歷史。

陳昭倫直言,相較於過去他30年研究珊瑚礁生態系的經驗,這片放眼望去「黑壓壓」一片的藻礁,跟海底下五彩繽紛的珊瑚礁生態相較,實在沒辦法相比;但當他跟著生態保育人士及學者一起走訪大潭藻礁,他把身體蹲低,放下自己的「經驗法則」,謙卑去看這個藻礁生態系時,他看到這個外表不起眼的藻礁區,竟蘊含著過去他從來不曾看過的生態系。陳昭倫知道,這是上帝在教導及提醒他:「不要用人有限的經驗,去測度這位創造及統管萬有的神。」

上帝動工留存千年大潭藻礁
陳昭倫分享,原本在觀塘天然氣第三接收站案環評通過後,眾人都認為大潭藻礁被破壞的生態浩劫,已是勢不可免的結果。但有一天,一位長期研究藻礁的學者傳來的當地生態照片中,有一張被認為是「海藻」的照片,卻讓他眼睛一亮,因為那是依照甫通過的《野生動物保育法》法定明文保障的一級保育類「柴山多貝孔珊瑚」,而那是當年他在中山大學時所發現且命名的。當時他會命名為「柴山多貝孔珊瑚」,其實是按照人的經驗法則。沒想到絕不會出現在高雄柴山以外的珊瑚,卻真真實實出現在數百公里外的大潭造礁區。就因為柴山多貝孔珊瑚的發現,觀塘天然氣第三接收站案因《野生動物保育法》,沒辦法再建下去。陳昭倫說,這就是「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

「上帝給台灣得天獨厚的珊瑚礁生態系環境,我們每個人都要扮演好管家,一起守護神的美好創造。」陳昭倫這樣期盼。

陳昭倫老師

陳昭倫老師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