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4 基督教論壇報 / 閱讀活水

《來自天國的禮物7》亞伯拉罕的懷抱:罪人悔改讓上帝歡喜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Lazarus and the Rich Man, Anonymous
◎呂一中(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經文:路加福音十六章 在路加福音十六章耶穌所說「財主與拉撒路」比喻中的財主,變成了十五章裡面那九十九隻不悔改的羊之一,因而在陰間受苦。這個結局...
◎呂一中(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經文:路加福音十六章

在路加福音十六章耶穌所說「財主與拉撒路」比喻中的財主,變成了十五章裡面那九十九隻不悔改的羊之一,因而在陰間受苦。這個結局的確會讓人納悶,似乎忽略了一些東西沒講。從敘事來說,財主和拉撒路比喻的內容非常精簡,在分別介紹財主和拉撒路之後,中間沒有其他記載,接著就跳到拉撒路和財主死亡,拉撒路回到亞伯拉罕的懷抱,財主卻在陰間受苦。

財主生前享福 死後受苦
拉撒路到底在財主家門口待了多久,財主為何不理會拉撒路?他們有沒有過節?經文都沒有交代,場景馬上就轉到財主在陰間受痛苦。這段完全沒有紀錄的時間,像是「消失了」。那麼,這段時間到底發生哪些事?

對財主來說,很可能他依然沒有憐憫心,依然天天過著奢華宴樂的日子。也就是日復一日,沒有任何改變,因此不值得記載。本來這段時間是存在的,但不管這段時間多長,就像被折疊起來,消失在敘事當中,接續呈現的卻是末日場景。

在這段消失的時間前後,有兩個相互對照的場景,「現世場景」和「末日場景」。這兩個場景乍看之下非常類似,每個場景都有一個人享受著快樂,另一個人則在痛苦之中。然而,在現世場景享樂的財主,卻在末世場景受苦;原先在現世場景中受苦的拉撒路,卻在末日場景中回到亞伯拉罕的懷抱,也就是回到列祖之中享樂。

傳統解經習慣將「財主與拉撒路」這個比喻,當作是一個可以單獨解釋的比喻。然而本文則以敘事學的角度,將耶穌所說的這幾個比喻一起閱讀以尋求意義。

在路加福音十五章,「尋找失羊」和「尋找失銀」的比喻是兩個基本失而復得的快樂。在後三個比喻當中,「尋找失羊」和「尋找失銀」之間的關係就複雜多了。究竟這後三個比喻之間有沒有關連性?

如果有關連性,從敘事結構來看,「浪子回頭」、「不義的管家」、「財主與拉撒路」這三個比喻當中,「乞丐」這個形象都出現了。從這個結構性的角色出發,確實可以找出這三個比喻之間的關連。這時「不義的管家」可以當作三個比喻的前傳,傳達出前傳「不義的管家」有不同的可能結局,只要認罪悔改、不再訛詐他人,較好的結局是被別人接到家中,較糟糕的結局是當乞丐。

接著在「浪子的比喻」中,成為乞丐的浪子,他悔悟過來,他希望成為雇工,而父親接納他,並恢復他原先兒子的地位。

浪子比喻的另一種結局
至於「財主與拉撒路」的敘事情節,我們可以看作是「浪子比喻」另一種可能的結局。這時浪子歸鄉回來,看不到父親的迎接,反而是面對根本不願接納弟弟的財主哥哥,悔改歸鄉的浪子只能繼續過著乞丐的生活;浪子在死後回到亞伯拉罕的懷抱,財主則是死後在陰間受苦。

但是這裡產生了一個問題,縱使財主的行為的確可議,難道財主沒有憐憫心,就要下到陰間嗎?這時要特別注意,這些比喻的背景,不同於饑荒時期財主負有照顧同胞的責任。因此「財主下陰間」必定有其他的因素。

耶穌講這些比喻其實有特定聽眾,包括法利賽人和稅吏,比喻中的長子和財主,就是指法利賽人和文士;浪子和拉撒路都是乞丐,就是指這些稅吏長和稅吏。在比喻中,財主不接納拉撒路,就如同大兒子不接納回頭的浪子一般。在真實情境中,法利賽人和文士當然不可能接納稅吏。

法利賽人和文士不服
耶穌在比喻中描述財主受苦,反而是乞丐回到亞伯拉罕的懷抱,法利賽人和文士聽到心中肯定是不服的。一來,法利賽人雖然貪愛錢財,然而他們的錢財是拿來作為炫耀之用,炫耀他們受到上帝特別的賜福,他們也一直自認信仰最純正,是信仰的守護者,並且總是要糾正別人的信仰。

在這個比喻中,富翁對乞丐沒有憐憫心;回到實際情境,由於法利賽人痛恨稅吏是罪人,縱使他們成了乞丐(知道內心的貧窮),他也是不會施捨這些罪人。

二來,從他們所受的經文教育,對於「討飯」的乞丐是毫不客氣地嚴厲批評。例如箴言廿章4節提到:「懶惰人因冬寒不肯耕種,到收割的時候,他必討飯而無所得。」;此外,詩篇一○九篇10節提到惡人所應遭受的報應之時,則說:「願他的兒女漂流討飯,從他們荒涼之處出來求食。」這兩段經文,按照我們當代的話來講,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更何況古有明訓,不可在爭訟的事上偏護窮人。(出埃及記廿三章3節)

無論乞丐或財主都要悔改
那麼一直要維護上帝誡命的耶穌,會漠視這些教導並偏愛乞丐嗎?不,因為乞丐同樣要悔改歸鄉,才能回到父親的懷抱。主耶穌在這些比喻中是要強調,無論是「乞丐」和「財主」,無論是稅吏、法利賽人或文士,都需要在父上帝面前悔改才能得救。至於比喻中的財主所指向的法利賽人,與其說他們沒有憐憫心,耶穌更在意他們有沒有悔改認罪。

回到耶穌講這些比喻的最初場景,法利賽人和文士批評耶穌接待罪人,耶穌是要指出他們說出的這些話,阻擋了稅吏聽耶穌的教導,不給他們悔改的機會,因此他們根本不配稱為義人,甚至還要為此下到陰間受苦。

耶穌的這五個比喻就是強調,無論是義人和罪人,都必須悔改。在比喻中,財主下到陰間,主要是他沒有悔改,也阻擋了其他人的悔改,這是可以引用主耶穌在馬太福音記載的一段話來總結:「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正當人前,把天國的門關了,自己不進去,正要進去的人,你們也不容他們進去。」(馬太福音廿三章13節)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