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4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效法耶穌一生看成敗】從失敗中學習成功的一堂課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魏世台老師與學生合影(受訪者提供)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日前公布的「2018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結果顯示,除了學科表現高低之外,也發現台灣學生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常言道:「失敗為成功之母」,該如何以失敗為師,跟著失敗學功課?

曾任台北醫學大學學務長暨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教授魏世台受訪時說:「喜歡成功,避免遭遇失敗,這是人之常情。」所以家長還是學校的老師,固然要幫助孩子成功,但同樣必須告訴孩子:「失敗和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遇到了,就要勇敢面對,不要逃避!」

勿把挫折無限上綱成人生失敗
在PISA的調查中,藉由「當我失敗,我擔心其他人怎麼看我」、「當我失敗,我怕自己沒天份」,以及「當我失敗,我會質疑自己的未來規劃」,來描述台灣學生對失敗的恐懼。魏老師說,據她在教育現場的第一線觀察,過去二、三十年,都有一些人因為沒辦法面對失敗,而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但她提醒大家「不要把遭遇挫折,無限上綱到自己人生的失敗。」

那麼家長和師長怎麼跟孩子一起上這堂「失敗課」呢?魏老師說,首先要陪伴孩子「坦然面對失敗,不要避談,更不能試圖掩蓋!」舉例來說,現在的小學生的成績已經不排名次,孩子的學習處在哪個位置「當事人不知道,家長也無從得知」。從教育學的觀點,這就讓孩子從小「不會面對現實」,但一群人只要擺在一起,就一定會有競爭與高下之別,重點不在「輸人家」,而是「從失敗當中調整及學習,未來可以邁向成功」。

魏老師舉例,曾有一個念國中的孩子來找她諮商輔導,那個孩子就讀的國中,為了讓「學生快樂學習」,所以不排名次,但那位「五科成績加起來考100分」的孩子心裏很清楚,同儕之間也會相互比較,這其實讓孩子壓力倍增,並擔心別人看自己的眼光。

魏老師坦言,現在台灣的教育現場有個蠻大的問題,就是為了怕學生「有失敗的感覺」,所以傾向避談「讓孩子知道自己有不如人」的部分。但事實上,一個人從求學、升學以及進入職場,都會有爭競。人不可能不失敗,重要的是從面對、經歷失敗,成為更好的人。

要看孩子的長處而非短處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潛能,大部分的學生在學科成績表現上,也不會每科都出類拔萃。舉例來說,一個國語(文)及數學成績不好的學生,可能在語言表達能力上是有出色表現的,這時候家長及老師就可以幫助孩子多練習會話,發掘天分、找到自信心及學習的價值。如此便不容易對自己的天分及未來規劃產生質疑。魏老師的觀察是,在各行各業有出色表現的人,未必都是名校畢業,或是在校成績名列前茅的,而是具備「有明確的目標,一直朝著標竿直跑」。

談到對學生要「確保成功」,盡力避免失敗,變成只挑簡單的事做,變得保守、「打安全牌」,失去挑戰的勇氣。魏老師舉開車為例,找到正確且最短時間到目的地的路固然重要,但行車安全仍是第一要務。所以無論是離開舒適圈挑戰自我極限的學生,還是「打安全牌」的孩子,從教育的角度出發,家長及學校師長要看重的都是「這個孩子的潛能要得到最大的發展」。

魏世台老師(梁敬彥/攝影)

魏世台老師(梁敬彥/攝影)



預備好孩子潛能得到最大發展
每個孩子就好比是那部開上路的車子,了解車況及路況是基本功,上路前的整備及訓練也都是必要的。她建議讓孩子清楚要去挑戰及達成的目標,是否已經預備好了?而家長則要學習「為孩子設定一個他已經經過適當程度的努力,可以達成的目標。」舉例來說,一個英文總是考不及格的孩子,家長用「你英文若考100分,我就買一部新電腦給你」,這是不太實際的。孩子要學習的是,從失敗的經驗中,找出「弱點」,而家長提供資源,協助支持並引導孩子,從修正弱點中,循序漸進去突破。

魏老師的觀察是,很多害怕及避談失敗的學生,往往是因家長或是自己先訂了一個不務實的目標,導致挫折感淹沒了成就感。她提醒家長和孩子,「成就感是從成就而來」,家長及學校老師都要幫助孩子從了解自己,找到對的方式去達成目標;而且一定要提醒孩子「很多事,不是你下定決心,就一定做得到」,不單是在學習的過程,人際關係的經營亦然。

「過去我們認為功課好的孩子容易受人歡迎,但現在一個具有願意關心別人,且待人和氣、友善等人格特質的孩子,在人際關係上遭遇挫折的情況會降低許多!」魏老師鼓勵家長,若聽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沒有朋友、甚至被同儕排斥,父母親不要先指責,而是幫助孩子找出在人際關係遭遇失敗之處,改變孩子跟同儕互動的方式。

魏老師直言,相較於二、三十年前的時代,現在的人普遍比較會覺得「自己的問題,都是別人造成的」。特別是少子化世代的年輕人,在家裏爸媽凡事都呵護著,且順著孩子的願望去得到他們想要的事物。這讓孩子產生「在學校及社會上別人也應該如此待我」的錯覺。本身是基督徒的魏老師建議,當大環境如此的時候,基督徒家長可以從「顧好我的家,從我家孩子開始做起」,帶領孩子成為勇於面對失敗,不斷學習和調整,永遠存著愛人的心,成為一個關心別人且明白人我分際的人。

耶穌看似失敗 其實是成功典範
從基督信仰怎麼看成功與失敗?魏老師說,一個人成長的歷程,早期的發展都是從得到好處、獎勵來建立好的行為、信念及信仰。對於初信主的人來說,他們接受這個信仰,多半都是因為受到激勵、幫助以及他人的關心,而非因著「想要受苦」而來。隨著更深的認識及經歷信仰,慢慢的就會明白「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主」的重要。主耶穌道成肉身降世為人,後來甚至為著贖世人的罪,被釘死在象徵羞辱的十字架上。耶穌的一生看似遭遇苦難和挫折,但耶穌卻影響了彼得及保羅等人,讓他們自動接下傳福音的棒子。直到2000年後的今天,全世界的教會仍在傳揚祂的救恩,這是歷世歷代僅見的成功典範。

耶穌在世的年日,所遭遇的苦難和挫折,讓世人能過更好的生活,耶穌的一生不但救人救苦,也幫助旁人成功,所以「當我們效法耶穌成為一個願意付出的人的時候」,其實我們就是邁向成功了。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