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6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如何定義成功與失敗?】發現看不見的失敗 真成功是靠神活出好品格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李容珍 追蹤
品格教育營會,帶領年輕人看重品格,而非成績好壞。(圖/陳慕天提供)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成功是一種品格嗎?可以教嗎?」對於最近PISA調查結果指出,除了學科表現,台灣學生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培基文教基金會青年暨兒童事工負責人陳慕天受訪時表示,所謂的「成功和失敗」,他從小受到最大的影響是父母親的品格教育,更重要的是帶領他們認識神,建立「與神親密關係」的方式,若是沒有與神親密,就容易失敗。

在家教育與看重成績的學校教育不同
33歲的陳慕天,是培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寶國的兒子。他說,他的父母親為了孩子的教育,很早就採用與一般華人不同的「在家教育」。雖然教會弟兄姊妹力勸他們,但他的父母親仍然堅持。他們來到台灣時,他年僅9歲,除了先前在幼稚園大班,從國小一年級後就開始在家教育,幾乎沒有進到過學校。後來他發現自己和他同年齡的學生,觀念有很大差別。

他看見台灣在校的學生,有很清楚的教育框架模式,尤其到國中三年級和高中三年級,壓力都很大,幾乎整年都在讀書,沒時間去教會。有些人可能再回到教會,但也有很多在教會長大的孩子,很快因為離家求學就流失。

讀書求學期間,每個人看重的是「成績」,「成績」來決定一個人就讀的學校,用「成績」來決定「成敗」,若是讀「名校」就代表他們的成功。這與他過去成長的教育觀念相差很多。而且很會考試的人,未來不一定會做事。

品格教育強調「不是要表揚人的成就」,而是「表揚背後的品格」。譬如,一個人考試考得很好,可能考100分或考到第一名,我們會覺得這個人很厲害。但是,每個人本身恩賜不同,有些人天生邏輯很強,記憶力很好,甚至沒有花很多時間唸書備課,成績就考得很好。品格強調的是,看到一個人勤奮用心的準備,或是讀書很專注、有毅力。所以看重的不是亮眼的「考試成績」,而是本身的恩賜潛力能發揮出來,而且不一定是在考試成績方面。

陳慕天過去常帶領暑假營會,在英文課當中,很多學生害怕講錯,很怕失敗,或別人笑他們,這讓他們學英文時會有障礙。他在帶領學生的時候,重點不是讓他們講正確,而是把他們所知道的英文,不論知道多少都可以用出來,與別人溝通,這才是「成功」。「成功難道就是學生的英文講得很好,考試也很考很高分嗎?」很多學生都為了怕講錯而不敢開口,但他們帶領的營會就希望給學生一個環境,讓他們學習表達自己,即使說錯也願意去嚐試。

陳慕天

陳慕天



有好品格才是真成功也不怕失敗
他從小受到正面成長環境影響,不會害怕失敗;培基文教基金會推出《邁向真成功──全家一起培養品格》一書,書中介紹導致人生各方面成功的四十九種品格特質,以及它們的定義、實際應用和例子,也強調一個人在生命中有好的品格才是真成功;不是把任務做到某個標準,而是在過程中,所做的每個決定的出發點是好的。

一個人有好的品格,勤奮、專注、有愛心,憐憫,自然會讓人把事情做得更好。有些人任務導向,也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但也可能因此人際關係很差。有些人人際關係很好,但可能把事情做得很混亂,不見得有效率。每個人有強項和弱點,要做到完美是很困難,關鍵的是回到與神的關係。當我們與神關係密切,對自己有更多認識,就會發現自己很多看不見的失敗,可能是沒有抓住的機會,或沒有把事情做對。

「培養好的品格,幫助我們朝正確的方向去行,發現自己做不到或做錯的時候,就會回到神面前!」陳慕天說,當我們失敗的時候,神仍然憐憫我們、給我們機會,只要我們回到神的面前。

失敗後最重要是回到神面前
他說,聖經中很多偉大人物,在信仰上失敗。彼得以為自己是最愛主,但在關鍵時刻,不敢承認自己是耶穌的門徒,當彼得回到神面前,被神大大重用;保羅自以為是很愛神的人,處處迫害門徒,直到遇見主後,才發現自己是錯的。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有失敗,可能自己都沒有看見這些失敗,重要的是,當我們發現自己失敗時,如何回轉到神面前,承認我們需要神的力量來幫助。

很多人都在意「失敗」和「成功」,到底如何定義「失敗」和「成功」?在工作上可能每個人焦點不同,可能看重個人出名、有錢、有資產或外表看見的票房、事業。這些「假成功」,最後得到後,就會發現與我們想像的不同,甚至感到空虛。要談甚麼是「真成功」,超越一般社會的看法,最重要仍要回到與神的關係,當我們與神關係更親密,求神幫助我們活出好品格,在不同環境中心意更新而變化,能榮神益人。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