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2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奧斯卡金獎片《小丑》 教我們的一堂處理苦毒、活出愛的功課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小丑》電影中的那位「外貌洋溢喜笑,內心卻滿是苦毒」男主角亞瑟可能就是你我的縮影,唯有靠著信仰的幫助,才能與人與自己及人和好,拔除毒根(圖/華納兄弟電影)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好萊塢男星瓦昆.菲尼克斯在《小丑》(joker)電影,鮮活地詮釋劇中「外貌洋溢喜笑,內心卻滿是苦毒」的男主角亞瑟(Arthur),入木三分的演技,讓他摘下今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桂冠。不單是西方國家,華人社會很多人也如同瓦昆.菲尼克斯所扮演的「小丑」一樣,為著成為別人所期待的樣子「表面喜笑,內心苦毒」,戴著面具過生活,但當勉強刻意壓抑的情緒和苦毒到了臨界點時,便常會情緒崩潰,一股腦地發洩出來,做出「傷己傷人」的憾事。

如何靠著信仰的幫助,讓自己避免成為表面喜笑,內心苦毒的這人?若我們覺察生活周遭有這種傾向的親人及友人時,應當怎麼幫助與陪伴他們「出黑暗,入光明」?

詹昭能:摘去人格面具活出真我

專長「人際關係暨團體心理學」以及「社會問題之心理學分析」研究及教學的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專任副教授暨系主任詹昭能老師受訪時表示,在社會心理學的領域,《小丑》電影中的男主角亞瑟,就是典型「人格面具」(persona)形像的展現。

詹昭能老師

詹昭能老師



詹老師表示,在學理上,人格面具所代表的就是:「人們在不同的處遇和環境的社交場合中,會表現出不同的形象,亦即戴上不同的「面具」。通常形於外的表現是必須「符合社會所期待的樣貌,才能得到他人的肯定與接納」。當自己真實的自我與「別人期待的樣子」不符的時候,就必須要小心地「藏」起來,就像中外都有很多知名的喜劇「笑匠」級演員,後來抑鬱而終後,觀眾才發現原來他(指演員)過去活得有多苦和壓抑。

特別是在華人社會,許多人從小被教導「你要像xxx的樣子」,導致在群體中所扮演的樣子「是要符合長輩及社會所期待的」,造成「我們想要給人看的那面,只是我們想要讓人看到的」,很多人其實在真實生活中是非常不快樂的,但因為不想成為不被他人或社會期待的樣貌,遭到排擠甚至棄絕,所以他們會更加用外在的虛假來掩蓋內心的空缺,避免真實我被人洞悉。

事實上卻是違背自己「真實我」的所求所想,而從「社會問題之心理學分析」的實務經驗發現,當前社會像小丑這樣戴著「人格面具」壓抑自己過生活(包括家庭、校園及職場)其實所在多有。但當事人往往很難對這種長期壓抑「真實我」對於內心及靈性的戕害,是沒有「病識感」的,甚至還自以為義地認為「都是別人對不起我」,一但人內心的苦毒若長期累積沒有去清掃、處理,就會像神透過希伯來書十二章15節提醒眾人的「有毒根長出來擾亂你們」,身心靈都朝不健康的方向發展

強顏歡笑心藏苦毒是人際不定時炸彈

雖然大部分的人不至於像《小丑》中的亞瑟舉槍去殺害那些他認為「對不起自己的人」;但更多的時候,一個心中充滿苦毒,卻在人前「強顏歡笑」的人,對於旁人來說,就像是不定時炸彈一樣,不知何時你/妳會(情緒)失控,用言語甚至是行動去「傷」人。

「怎樣避免自己成為外表喜笑,內心苦毒的人,以及幫助週圍有這樣傾向的人,我認為就是信仰!」詹老師說,《小丑》電影中的亞瑟,從小被媽媽「規定」要成為「為世界帶來歡樂和歡笑的人」,亞瑟也因患病的關係,常會不自覺大笑。但當亞瑟發現自己不是媽媽親生的孩子,去找媽媽「口中的爸爸」尋求慰藉,被羞辱一頓之後,媽媽依然要亞瑟「微笑以對」,忽略亞瑟的「求救訊號」,最後就衍生亞瑟手刃母親等一連串的憾事。

除去苦毒必須先饒恕自己與他人

在《小丑》的劇情中,有一句亞瑟在內心被苦毒及憤恨充滿時所說出的台詞:「人總期待你表現的像沒有患病一樣!」詹老師表示,亞瑟會在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因為生病的緣故,不由自主地大笑,但他得到的不是包容,反而是遭到拳腳相向的霸凌。這讓亞瑟懷恨在心,伺機報復,事實上,亞瑟曾經坦承跟高譚市的心理輔導員說過自己內心是充滿負面情緒和思想的,卻被心理輔導員置若罔聞,這也讓亞瑟一步步踏入犯罪的淵藪。

神藉由聖經以弗所書四章31節提醒我們:「一切的苦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關鍵就是「饒恕」。詹老師強調,饒恕是雙向的,一個內心充滿苦毒的人,自己必須先明白自己也是罪人,先認罪悔改且去饒恕那些得罪自己的人,讓自己從苦毒的捆綁中得釋放。而當我們感覺周遭的人因著長期壓抑的苦毒爆發,讓我們感到受傷時,信主的人要對他們心懷憐憫,在適當的時機去關懷他們、為他們禱告,就像劇中的心理輔導員若是能適時拉亞瑟一把,結果就會大不同。

他建議,若是對方有意願,可以陪伴他們走一里路(須盡量避免異性)。靠著信仰的幫助除去心中的毒根,慢慢釋放苦毒,成為新造的人, 人有極限,信仰有助於突破重圍,以及人生的困境。

基督教論壇基金會微電影金鷹獎最佳導演得主、春雨映像媒體工作室負責人丁正璽受訪時表示,他很喜歡〈讓我〉這首詩歌的「讓我愛人不要虛假,讓我待人由心而發」這句歌詞,固然現今的社會因著高度競爭及人際壓力,很多人因著被加諸「預期的角色以及別人期待的樣子」,就像小丑一樣,必須戴著面具示人,但他鼓勵大家:「神是照著我們最初被造的本相愛我們」;當我們的行事為人能夠努力活出「聖靈九果」的見證時,就能夠活出最好的自己。

丁正璽導演

丁正璽導演



丁正璽:苦毒是一種酵需處理

丁正璽說,他從影像處理的角度來看,影星瓦昆.菲尼克斯扮演「小丑」展現了生動的演技,讓他想到已逝的好萊塢影星希斯萊傑,在《蝙蝠俠》一劇中演出的小丑。希斯萊傑同樣將這個「孤僻且具有癲狂特質」的小丑角色演得活靈活現。《小丑》電影的時代背景是1980年代美國經濟衰退、失業率增加以及人心紛亂的時刻。而瓦昆.菲尼克斯所扮演的「小丑」那種「外表喜樂,內心苦毒」的反差,正好讓現今有同樣處遇的人們產生心有戚戚焉的心理投射。這從《小丑》上映後創下高票房以及瓦昆.菲尼克斯拿下首座奧斯卡男主角獎可見一斑。

但丁正璽也勉勵大家:「光照進來,黑暗就驅散」。每個人或多或少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因為背負過多的期待(壓力),在心中累積許多的苦毒,苦毒是一種「酵」,不去處理就會氾濫成災淹沒人心。神就是光,跟隨祂的,就不在黑暗裏走,最好釋放苦毒的解方就是基督信仰,一個真正靠著信仰做「體內環保」的基督徒,不單自己的身心靈能避免「毒」害,也能有愛人的能力。

朱建平:亞瑟可能就是你我縮影

「小丑中的男主角亞瑟,可能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縮影。」台灣婚姻與家庭輔導協會監事暨婚姻協談員朱建平老師表示,社會、家庭環境以及父母教養的方式,在缺乏溝通的情況下,都有可能造成因著苦毒變成反社會人格的亞瑟。

像劇中的亞瑟,就是因為缺乏人際支持系統的適時關輔,造成心中毒根不斷滋長,最後導致傷己傷人的悲劇發生。這也提醒教會和基督徒,當我們在社區甚至是在會堂裏發現像亞瑟這種「外表喜笑,內心苦毒」的人存在時,我們是選擇用上帝的愛來愛他,還是像劇中的衣冠楚楚的華爾街人士棄絕對方,結果就會大不同。

「一個心中有苦毒的人,需要的是和好,先與自己和好、與神和好,才能與人和好。」朱建平老師說,信仰能夠幫助我們「知罪」,去修復自己內心的破口,也在有人我界線的前提下,去愛像亞瑟那樣「不可愛」的人。而這就是《小丑》這部看似血腥暴力的好萊塢電影背後,教會及基督徒可以學習的「處理苦毒,活出愛」功課。

朱建平老師

朱建平老師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