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7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黃金十年直播講座】當教會禮拜遇上疫情蔓延時刻怎麼辦?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與談七名騎士合影(由左至右)莊育銘牧師、陳寬義老師、莊信德牧師、林鴻信牧師、譚國才牧師、董家驊牧師及陳安安老師(梁敬彥攝影)
【記者梁敬彥新北淡水報導】21世紀20年代(亦即2020年)以流行病毒開場。在艱困的世代中,引發我們思考「教會最重要的使命為何?」

基督教研究智庫(基研智庫)今天(三月7日)下午透過現場及FB直播舉辦【黃金十年,放眼教會-2020-30 TABLE TALK——讓禮拜成為禮拜】講座提出:「讓教會成為教會」是教會最重要的使命,因為只有當教會堅守岡位的時候,教會對人類才有貢獻。如何讓教會成為教會,重要前提就在「讓禮拜成為禮拜」。

講座由基研智庫創辦人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林鴻信牧師及淡江教會莊育銘主任牧師擔任主持及引言人,台灣浸會神學院代理院長譚國才牧師、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助理教授陳寬義老師、台灣浸會神學院助理教授陳安安老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磐頂教會莊信德主任牧師及石牌信友堂董家驊牧師等基研智庫成員共同與談對「讓禮拜成為禮拜」來集思廣益。

「當教會的禮拜遇到瘟疫蔓延時如何因應?」林鴻信牧師說;「教會禮拜的原先牆被拆毀了,必須採取在網路上做沒有間隔的接觸!」他的觀察是,這些年來教會的禮拜或多或少都有受到敬拜讚美的影響,禮拜是一種神聖會遇,為的是朝見上帝。基督徒跟上帝的關係,禮拜是一種連結,禮拜不能只講喜樂、讚美,也要講安靜、悔改、祝福及反思,而禮拜很重要的,就是要恢復「敬畏主」這個元素,基督徒不單要愛上帝,更必須敬畏上帝。

對話場景

對話場景



對話場景2

對話場景2



林鴻信牧師:禮拜是與上帝的神聖會遇

林鴻信牧師強調,若教會的禮拜,只著重在愛、喜樂和平安,卻失去了敬畏和徹底悔改的心,會不會禮拜就流於表面,現在受到疫情衝擊的影響,眾教會的禮拜的形式要做這麼大的變動及改革的時刻,他有觀察到,過去有的教會用做禮拜的時間來進行小組訓練,有的則是利用禮拜的時間推廣某項活動,但他要提醒弟兄姊妹「做禮拜最主要的目的,其實就是與上帝見面的神聖會遇,必須先把這個原則守住,才來進行其他的附加活動。」

林鴻信牧師

林鴻信牧師



林鴻信牧師說,現在教會的禮拜被「灌」了很多東西,不單是有講道、教導、訓練甚至還有社交,這些東西被放在約莫一個小時的禮拜時間內,他要提醒大家去思考,這樣的禮拜的形式,在現今瘟疫蔓延的時刻,是不是真能夠幫助包括教會及社會上的人?

「若要在這個瘟疫蔓延的時刻,教會真要成為社會的安慰及幫助,基督徒要像基督徒!教會要像教會!禮拜要像禮拜!」林鴻信牧師強調,一個好的禮拜,傳道人有責任,信徒也有責任,加爾文有一個提醒,一個成功的講道,講道者跟聽道者各有一半的責任。一場禮拜,講道者和信徒都要全神貫注,上帝的話幫助我們再軟弱都會變得很強壯。

莊育銘牧師:禮拜是聖徒相通散會後實踐信仰

「焉知我們得了皇后的位分,不就是為現今的機會嗎?」莊育銘牧師指出,「禮拜是神聖會遇」:社會上各種把「疫情」權勢的「偶像化」的情況下,無法取代上帝恩典福音的「義與情」。當社會和教會因為疫情衝擊苦難與驚恐來臨之時,更是基督徒禱告上帝國的權能來臨之時。

再則,「禮拜是 聖徒相通」:.科技是為了聖徒相通,不應只是工具性地用來掌控會友的人數、奉獻及動員。因為科技來自於上帝所創造的心靈,是為了增進肢體間心靈所需的契合與相應,以致能再思彼此聚在一起、建立教會的目的與意義。當同教會的肢體能在微型聚會中進入真實的團契,才能再次共同回應建造教會的異象。

最後「禮拜是虛實整合」:基督肢體的網路社群活動,有助於激活「散會後」的信仰實踐,在5G時代、AI人工智慧的發展下,這是基督徒真實作光作鹽的機會與考驗。然而網路虛擬教會本身也不是目的:從網路社群下線之後的真實生命,才是虛擬教會聚會存在的真實意義。真正的敬拜是信仰者的日常生活實際方式,而不單只是在網路上的表態與留言。

莊信德牧師:禮拜是生命成聖重要關鍵

莊信德牧師表示,整個宗教改革有一個很核心的概念,就是「因信稱義」。禮拜跟因信稱義的關係就是,因信稱義是整個信仰團體重新調整腳步「回到以上帝為中心,並且看到人的需要」,以磐頂教會為例,他就將原先一場90-120分鐘的禮拜,改為60分鐘,講道則縮短為25分鐘。稱義其實是「有份於上帝的」,有罪的人能在上帝拯救的工作當中,經歷到沒有條件的安慰,禮拜是生命成聖很重要的關鍵。因為禮拜是上帝的行動,我們不過都只是回應的人,禮拜是幫助人經歷成聖的開始,一個自覺有限及生命污穢的人在禮拜中經歷這位聖潔的上帝,關鍵就是神的道。

莊信德牧師

莊信德牧師



莊信德牧師說,神的道幫助我們從軟弱的,變成剛強的。當神的道在我們的生命中發動的時候,就會出現我們渴望生命經歷上帝的更新及改變的結果。而這也就是禮拜要將人從「以為我可以靠自己做一些事情,認知到其實是主在我們的生命中動工做一些事情。」一周七天都看到上帝的工作。禮拜結束後,仍持續仰望上帝的工作,焦點定睛於神進到新的一周,這樣就會產生「主啊,在新的一周你要做什麼?」在我的身上及人生的好奇。

「這次的疫情或許是一個黃金機會,讓我們去思想、面對什麼是禮拜?」董家驊牧師說,禮拜是要與那位道成肉身的耶穌相遇。禮拜所傳講的「道」,是那位道成肉身的上帝。禮拜中崇拜的中心是上帝的道,那麼崇拜的核心就不單是認知上的改變,而是關係上的相遇。

董家驊牧師:實體及線上禮拜都要遇見上帝

董家驊牧師說,與上帝關係的相遇,既是在實體的關係當中,也是超越實體關係的。崇拜中有聖靈,聖靈需要有上帝的道來講解明白祂的意思,以至於聖靈就堅固培育了我們的信心。

其次,禮拜也是在培育我們,董家驊牧師提醒,禮拜不單是來參加一場聚會,一個群體的聚集,我們是被上帝所召聚,就好像我們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步調當中,每個星期的禮拜就是我們靜下來的時間。就好像將生命歸零、調整,思想我們是本於上帝、倚靠上帝且歸於上帝的。在疫情蔓延的現在,更多教會的禮拜開始有網路形式的線上崇拜,我們要回到禮拜及崇拜的焦點是上帝,我們聚集是為了要蒙祝福和差遣,而聚集是為了分散,而分散是為了聚集,焦點都是定睛於禮拜的中心,就是上帝。

董家驊牧師

董家驊牧師



董家驊牧師提醒,禮拜不單是一種儀式,而是要實踐與回應神付託我們的使命,既要愛上帝,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祂,所以上帝既在禮拜的實體聚集中,祂的靈也不被實體的聚集所限制,特別是在疫情蔓延時,實體的禮拜聚集有其重要的意義,而且上帝的靈臨到實體的聚集,但神的靈也不被實體的聚集所限制,重要的是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

過去我們可能習慣把禮拜和敬拜變成內向性的,甚至上網去選自己喜歡的禮拜及崇拜風格,看重我們是不是有被感動到,而對我們身旁的鄰舍是蒙住眼睛的,而現在當疫情蔓延我們面對實體崇拜可能要規模縮小,甚至是暫停(改線上崇拜)時,這其實更加提醒我們要愛神,也要愛鄰舍。

「不單是讓禮拜成為禮拜,更要讓上帝在禮拜中說話!」譚國才牧師說,參加禮拜就是要遇見上帝,我們的上帝是說話的上帝,當我們在禮拜中聆聽上帝說話的時候,我們就與上帝相遇。

譚院長引用希伯來書一章1-2節表示,我們所信的上帝是在末世中不斷曉諭我們的主,祂是一位一直說話的上帝。當我們來禮拜的時候,就應該期待這位對我們說話的上帝,他要提醒大家;「疫情蔓延的此刻,我們無論是參加實體或是線上的聚會,我們真的留心聽上帝對我們說什麼嗎?」還是我們仍然容讓世界的話即潮流來影響我們?疫情固然嚴峻讓人有壓力,但他要提醒大家「要非常留心上帝怎麼在禮拜中對我們說話!」

譚國才院長:將話語權交給上帝

「把話語權交給上帝,而不是讓世界上的話語來影響、攪擾我們的心」譚院長說,禮拜是我們與神相遇把話語權歸給上帝的聚集,如果我們把話語權交給上帝,那麼神的話就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我們需要留意聽,神親近我們,對我們說話。

「禮拜的本質就是讓上帝當上帝!」陳安安老師說,禮拜就是把上帝配得的尊榮、榮耀、愛戴全然的歸給祂。藉由禮拜及崇拜,我們讓上帝當上帝全然在我們的生命中掌權。正如在啟示錄那24位長老所稱「我們的主,你是配得的尊榮的」。禮拜中的崇拜是活潑有力量及動力的,是人與神之間一種神聖的交流。是全人投入及全心獻上的。

陳寬義老師則提到「救援」的觀念。當災難臨到時,我們要歸回「救援」,救援就是透過上帝的話語所賜下的應許。人對教義的理解以及所經歷的神聖的經驗,當我們在禮拜中經歷神所賜下的救援時,就能幫助我們走出自我中心,從世界的價值轉為跟基督一同工作,而這也就是加爾文所說,我們能從世界的挑戰中再次回頭的關鍵,就是禮拜,當我們在禮拜中重新得力時,就能靠主在禮拜散會後,回到生活當中,勝過一切橫逆與挑戰。

「2020放眼教會十年,聖徒相通,是生命中最值得投入的十年」林鴻信牧師說,每個教會的黃金十年,應當是由各自教會裡的弟兄姊妹,尋找共同的異象,這需要跨界及聖徒相通,需要跟別的教會有互動及來往,才能有異象的眼界,特別是在疫情蔓延的時刻,無論是參與實體或是線上禮拜,都是幫助我們活出上帝在我們生命上的心意,教會也可以活出上帝在這一群子民當中的心意,祝福眾教會及基督徒都能「疫」起為主發光。

譚國才院長

譚國才院長



陳寬義老師

陳寬義老師



陳安安老師

陳安安老師



眾人敬拜

眾人敬拜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