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1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見證

走讀臺灣:余饒理的興學宣教故事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陳中陵(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 臺灣早期的交通由水路、旱道交織而成。要是馬匹不能走,車輛不能通,能靠的就只有兩條腿,「一雙跤凸歸臺灣」(雙腳走遍全台),路就這麼被走出來,聚落也就逐漸形成。倒是十...
陳中陵(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

臺灣早期的交通由水路、旱道交織而成。要是馬匹不能走,車輛不能通,能靠的就只有兩條腿,「一雙跤凸歸臺灣」(雙腳走遍全台),路就這麼被走出來,聚落也就逐漸形成。倒是十九世紀下半葉,來臺宣教師是如何走讀臺灣,遇到哪些人事物,的確令人好奇。

投身教會中學興學育才
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余饒理(George Ede,1854-1904),1883年和夫人受派抵臺,初期多待在臺灣府(臺南府城)籌備教育事務,投身臺南長老教中學(今長榮中學前身)興學育才;1884至1885年間遇上清法戰爭,臺灣社會局勢動盪,余饒理和其他宣教師避難廈門。

余饒理 (來源:維基)

余饒理 (來源:維基)



直到1886年,余饒理才有機會遠行外出,探視府城以北的教區事務。他把這一個月的旅行見聞〈福爾摩沙北部之旅〉,發表在英國的《使信月刊》(The Prebyterian Messenger)。先行強調的是,外籍宣教師的寫作內容,迥異於漢人官吏的文書紀錄,相較之下格外寫實生動,饒富趣味。

當時是農曆過年前,正逢長老教中學的寒假,余饒理帶領一位男僕、兩位學生和兩位挑夫,合計六個人束裝訪視。此行最重要的目的當然不是遊山玩水,而是探訪散居各地的教會信徒和畢業學生,並評估在各地教會設立小學的可行性。余饒理沿途在各個聚落村莊傳福音,並在安抵旅店後,隨即在村落廣場、廟埕,發送或販售福音單張小冊,以及就地佈道,宣揚耶穌救恩。

徒步探訪中部信徒與教會
他說:「我把漢字經文卡片送給所有可以閱讀的人,最後向大群圍繞的人宣揚上帝拯救我們的大好信息。」進入鹿港這個文風鼎盛的海港城市,余饒理賣掉約一百份基督教年曆。原本可以賣掉更多,但因存貨不足,保留一些給別處地方,還因此招來買不到的人的憤怒。

剛開始沿著西部平原北上,風沙滾滾,沙塵濃厚,有種浪跡天涯的感覺,余饒理說:「臉上已經髒到會被誤認是吟遊歌手。」換作現代,大概可以唱那首〈流浪到淡水〉。

他們一行人走到他里霧(斗南),夜宿旅店,接著寫說:「我的房間極令人討厭,牆是柳條編的,地方極為狹窄。對面有個豬圈。我隔壁的房間有幾個人,什麼也不做,就是閒聊、抽鴉片。」這一晚,人聲豬聲,聲聲入耳,煙味臭味,味味刺鼻;而且,柳條牆的隙縫,一雙雙發亮的眼睛正在偷窺。只能說本地人沒看過洋鬼子,品頭論足頻頻接耳!那個晚上,余饒理想到的只有:「什麼時候才天亮啊!」

另一個晚上更難受,地點在草鞋墩(草屯)。入夜天冷睡覺需要蓋被,余饒理特別自備,其他人則未帶,便向旅店老闆借用。余饒理驚訝的說:「那條被子連我們家鄉(英國)最不挑剔、撿破爛的人,都不敢碰。那毛織的東西爬滿紅色的蟲子,髒的無法形容,他們無法接受。旅店老闆還發了一陣脾氣,換上一條跟先前那條差不多髒的被子來,推薦說這條是老闆平常在用的,保證沒有活跳跳的紅色蟲子。」

他們還真借來蓋了一晚,只是隔天一早起床,跳上跳下,抖了抖全身。這就是百年前臺灣旅館的真實樣貌,想到頭皮都會發麻。

醫療佈道後續 仍待深耕努力
沿路雖然有駐紮部署的兵營,但最擔心遇到生番的攻擊與威脅,余饒理說:「除了雨傘以外,我們沒有任何防禦的武器。」還好從草鞋墩到烏牛欄(埔里)這段崎嶇山路,有驚無險,平安抵達。余饒理說起他的男僕:「他是那麼的害怕生番,但是現在談起此行,卻像英雄般的得意。」

這些遠在內山埔里的平埔族信徒,是怎麼信主的,令人好奇?原來是聽說臺南府城有個醫館,醫術精湛,口耳相傳,當地人於是跋山涉水去找馬雅各醫生治病。從那時候起,便把基督信仰帶回埔里,很快的建立了四個禮拜堂。

余饒理在埔里的這幾天,正好遇上農曆過年,「街上到處在賭博,跟在教會聚會形成強烈對比。」戒賭,也是當時教會信仰教導的要項,讓信徒明白當為與不當為,都是為榮耀上帝。

遊記的最後,余饒理總結:「北部許多的教會大體上都很興旺。只是對兩件事感到特別難過。第一是,會眾缺少青年人;第二是,信徒喝酒很盛行。」

這裡的北部教會,是指臺南府城以北,北至大社(臺中神岡),東至埔社(埔里),並未含括馬偕所服務的北臺灣。余饒理的確看出教會的問題,不少信徒仍將時間精力花在喝酒賭博等不良風俗,也不願對聖經要理教義多所投入。可以看出,初代信徒對信仰的認識,尚停留在病得醫治等實用因素。

《三字經新纂白話註解》 (來源:維基)

《三字經新纂白話註解》 (來源:維基)



翻譯白話字教材扎根
這趟旅遊對於余饒理來說格外有意義,他了解到各地信仰教育需要從小扎根,不能只停留在實用面向,最要緊的是讓教會信徒代代相傳,持守聖經義理。

所以回到府城後,他和夫人極力辦理教育工作,由他負責中學教育,夫人規劃兒童教育。其中一個方案是培育師資,結訓後派往各地教會進行主日學課程,讓孩童有機會認識聖經故事與義理。即便最終因經費與人力等諸多因素,無法實現余饒理的全部提案,但十九世紀末教會教育的藍圖,也就如此起草擘劃。

余饒理曾以白話字翻譯三本教材《聖道問答》、《萬國記錄》和《三字經新纂白話註解》,並以此為教材在學校講述傳道。1894年余氏在《臺灣府城教會報》撰文:「不論是學生,或是別人,若要建立好的德性,必須專心倚靠救主。」綜觀余饒理致力宣教的使命,著眼藉由文字與教育,領人投靠救主耶穌,並擴展對神話語的眼界,而非只停留在物質豐富,更在意靈裡對神的委身。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