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4 基督教論壇報 / 休閒旅遊

防疫怎樣解孤立?疫情不能隔絕對長者的關懷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歐洲許多照護機構跟著疫情往前走。循著先前失智友善的主軸:「忘記失智、記得人們」,增加帶有幽默感的活動。例如照服員拿起購物袋,在廚房進行取物活動;又用平板電腦,秀出身著防護裝者互相打招呼、說不可親嘴的幽默衛教影片。
◎周傳久(媒體工作者)

走訪歐洲、觀察高齡者照顧體系多年,有位我長期關心的荷蘭長者漢斯先生,退休前是福音廣播傳道人,除了製作講道節目,還擅長製造管風琴,現已九旬。漢斯失智了,所以從家裡轉住教會開的安養機構,太太幾乎每天去看他,所以他與親人還保有相當程度互動,只是生活起居和基本安全由機構照顧者幫助。今年初我去看他,雖然他不認識我,但是仍然會對我微笑。

漢斯(左)和作者(右)(照片皆作者提供)

漢斯(左)和作者(右)(照片皆作者提供)



失智但未失去內住聖靈
如今因為防疫的需求,現在荷蘭和許多國家相似,縮減了照護機構的探視機會。小規模機構多屬機能型,採分隔策略,讓照顧者分區有人專責照顧,不互換支援,卻一下子讓漢斯的生活步調和人際接觸機會大為改變。

漢斯的太太告訴我,老先生無法理解發生什麼事,只能感覺到少了過去生活的安慰和支持。失智,雖然不是完全沒有理性,但越後期越依靠感覺而非認知。此時此刻,照護機構還能做什麼幫助他?

這個機構有照服員不是基督徒,但按著被照顧者的背景思考,找來《永不孤單》詩歌放給漢斯聽,房間牆壁上為他貼上「永不孤單」的布條提醒。漢斯聽到這首和其他熟悉的詩歌,還會跟著吹口哨。

另一位基督徒照服員看到漢斯房間有「環球福音廣播」退休紀念牌,就帶他在睡覺前讀詩篇給他聽,漢斯也能接著背下去。照服員再問他「要一起晚禱嗎?」漢斯的眼神突然亮起來。這位受激勵的照服員通知漢斯的太太說,「人失智,住在其中的聖靈沒有失智」。

妻子天天探望漢斯

妻子天天探望漢斯



有意義的陪伴增加安全感
我們可以從「失智照顧原理」理解漢斯的故事。許多失智的人都能對音樂有反應,尤其是他們早年熟悉的歌曲。對這位傳道人來說,他熟悉很多詩歌;用音樂、他的信仰與簡單的文字,加上有意義的互動陪伴,就能營造一個增加安全感的情境。如果嘗試後有幫助,就會繼續使用。

另外,根據英國學者Kitwood(1993)指出,影響失智外顯行為的因素,包含腦細胞壞死、疾病、人格特質、生命史以及社會參與感。所以失智不是只有記憶受損,還合併很多因素影響生活。因此,這機構的照顧者於防疫其間,從這五項生命史因素切入,掌握個別化特質來支持長者。雖然太太暫時不能來,但是照顧者不忽略此人生命史累積的豐富資產,能適度打開這些不需額外花錢的生命經驗之箱,除了為長者帶來愉悅,也不斷讓他感覺到被接納。

如何兼顧防疫與長者照護?
現在長照安養機構幾乎都禁止訪客探望。從防疫角度來說有其必要,一則病毒特性有許多未知,二則難保民眾有一致的防疫水平。

不過如此一來,失能失智者原來最賴以感受到生活品質的「人際互動機會」大為降低。實際上,有些國內機構看到許多長者孤單,發覺若有一人的親友來探視,可能對其他住民都有幫助。

長者的健康當然重要,可是來日無多,活下去最好能天天感受到意義,因此能有人際互動是「意義」的重要來源。若發現能理解自己的人不見了,也不懂為什麼,是很辛苦的。且持續處於不明狀態將引起焦慮不安,也會降低免疫力,就算不被冠狀病毒侵襲,也會為老化身心帶來強烈衝擊而有生命危險。

這時,若機構照顧者與被照顧長者的互動僅止於協助維生,則住民和被當動物就相差不遠。其實換個角度看,因著防疫,我們可以更有機會省思平時到底怎樣對待長者,到底什麼對長者是優先重要的。防疫實在不等於生活中的正面元素都要停止。

一起預備飲飲食能滿足失智照顧基本心理需要

一起預備飲飲食能滿足失智照顧基本心理需要



增強失智長者五感的樂趣
許多國家已針對目前的處境往前走。舉比利時為例,城市失智共照諮詢中心的網站https://www.dementie.be,就在專家討論後公布多種替代方案。他們打出「我的失智親友會不會因防疫更忘記我?」為標題,要鼓勵親友。循著先前失智友善的主軸:「忘記失智、記得人們」,增加帶有幽默感的活動,還鼓勵越是防疫越要增加活動;只是考慮到防疫隔離,盡可能發展感覺和增強情感的樂趣。

例如,要照顧十位早發失智者的照服員,他們現在不能去超市購物或游泳。但是照服員拿起購物袋,在廚房進行取物活動,擴大在蔬菜花園的活動,增加對鄰舍小孩的寫生繪畫。又用平板電腦,秀出身著防護裝者互相打招呼、說不可親嘴的幽默衛教影片。不過要注意,可以使用社群媒體科技通訊來協助照護,但不要一次使用很長的時間。

另外,透過網路傳照片,不如在聽覺上為長者選一些歌曲,錄製祝福語或分享生活經驗。味覺上,可以提供一些長者喜歡的口味,增加當下的愉快時光。嗅覺則是能送鮮花或長者喜歡的茶或飲品。除了增進五感,還有送禮物和寫下短語,甚至機構同住者也可以成為互動資源。

學習更精準有據的照顧長者
曾探訪的一家新店全失智機構有相似例子。兩位女性長者,一位歷史老師,一位軍人退休。歷史老師重複講「鴉片戰爭以來割地的條約有…」,退休軍人每天重複講「中國人打不過人家,沒辦法」;讓她們兩位在一起可以從早對話到晚,她們也是該機構口腔吞嚥能力最好的。這例子加上以上的概念,是否讓我們想到很多可能?

比利時的網站也提醒民眾,不要認為失智者看不懂,以為他們的心也失能,失智者只是一直在尋找他們熟悉的。雖然他們會隨病情變化而能力受限,我們仍可開發很多方式,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即使每天多些微笑、握手、幫他開窗子,或溫柔的多喊幾次他的名字,都有許多可能!

疫情究竟會剝奪多少長者的生活品質?或者我們平時的照顧,其實就還有很多進步的可能?我們需要學習更精準、有據的照顧長者們。當然,一個出發點仍是:我們願否視他們為「我的鄰舍」?如何看待失能失智者的價值?沒有任何事可以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基督徒也要讓「沒有任何疫情,可以隔絕我們對失能失智長者的關懷」!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