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5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見證

【走出流淚谷】從器捐家屬成為安慰者 吳英萊:將心比心同理陪伴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吳英萊致力器捐家屬關懷(梁敬彥/攝影)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對於驟然面臨喪親之慟的家屬來說,他們內心深處的哀傷、不捨、甚至是憤怒,都是需要陪伴者全然同理及接納的!」由於哥哥在不到40歲的壯年發生意外不幸腦死,家人決定捐出器官遺愛人間,吳英萊從捐贈者家屬,後來擔任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秘書長,並在卸任後持續藉由「絕處逢生—器官捐贈家屬聯誼會」關懷捐贈家屬們。吳英萊說:「陪伴失親家屬,關鍵就是與哀哭的人同哭,以及充分同理他們的慟!」

思念已逝親人沒有時間表
很多器捐者家屬常問吳英萊:「妳花多少時走出驟失親哥哥的傷痛?妳媽媽又花多少時間走出喪子之慟?妳覺得我要花多久走出喪親之慟?」吳英萊總是對家屬說:「思念逝去的親人是沒有時間表的,她和媽媽到現在還是經常想起哥哥及兒子時會掉淚,但她們流的不是絕望的眼淚,因為她們相信,因著她們跟哥哥都同信一主,將來會有天家再相見的那日!」

吳英萊所陪伴及關懷的器捐者家屬涵蓋不同省籍、國籍(外配)、語言及宗教信仰,而且經常在夜深人靜的半夜,以及天尚未拂曉的時刻,收到家屬「發洩情緒」的電話。吳英萊要謝謝貴格會合一堂牧師董宇正,從她信主的時候,就鼓勵她去參加教會的小組長訓練,而她也在踏足器官捐贈家屬關懷之前,跟著先生在台大一起帶職場團契以及到醫院安寧病房擔任關懷志工,更多操練「同理心陪伴」以及「與哀哭的人同哭」。所以當她出任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秘書長時,神就給她看見與感動,要以「器捐家屬聯誼會」的方式,陪伴驟失親人的器捐家屬們「走這段不好走的路!」

「因為親人器捐而喪親的家屬,其實一開始都是帶著極大的憤怒以及不承認的複雜情緒!」吳英萊說,她所陪伴及關懷的個案中,起初多半是器官捐贈登錄中心、醫院的社工師及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轉介而來,甚至有家屬直接透過FB私訊找上她。因為曾經同樣走過這段難熬的失親苦痛與掙扎,讓吳英萊多了一份「將心比心」。

吳英萊說,很多器捐者家屬在情緒上來時,對她惡言相向,因著自己當年也曾經在哥哥器捐後,對於身邊的人(醫護、社工)有類似的負面情緒。所以吳英萊願意扮演求助器捐家屬的「出氣筒」,陪她們一起哭,擦乾眼淚之後,再為他們祝福禱告。

用同理心陪伴喪親者
談到關心喪親者,什麼是陪伴者要注意的?吳英萊說,就是「比較」。舉例來說,早期器捐家屬聯誼會在聚會時,有人用「你只是死了姊姊,就別再難過了,我可是死了先生及兒子呢?」試圖安慰初來乍到的喪親者,反而適得其反,讓對方怒而針鋒相對。當下她就出來打圓場,跟大家分享「人生於世,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對於喪親者來說,與逝去的家人之間的感情,外人不可以用親疏遠近去做論斷,而是要同理對方的哀傷!」

吳英萊回想,當年他哥哥因為腦死要動器官移植手術的前一晚,那時初信主的她,因為不捨和情感層面的軟弱,一直哭得不能自已。吳英萊的先生就在哥哥的床邊,讀《天路歷程》及聖經四福音書的內容,雖然是讀給哥哥聽,但也深深安慰了吳英萊,讓當時還沒有信主的吳媽媽非常感動。後來吳媽媽信耶穌之後,回憶這段喪子之慟時,持續在神的話語中得著幫助及安慰。

吳英萊說,有一個她長期關懷的器捐者家屬,多年來總是在「不被預期」的時間裏,就會打電話給她抒發情緒、吐苦水。多年來,這位器捐者家屬總是記得吳英萊的生日及結婚紀念日,也會適時地送上小禮物。因為吳英萊的結婚紀念日,跟那位家屬得先生發生意外「倒下來」的那天是同一天,而結婚紀念日則是「先生捐出器官」的那一天。雖然兩人的宗教信仰是南轅北轍,但吳英萊仍用「陪傷心人走一里路」的行動,一直陪伴著對方,兩人還因此成為莫逆之交。

淚水不是軟弱而是愛
還有一位器捐者家屬透過臉書找上吳英萊。吳英萊說,雖然那位家屬已經是信主的基督徒,但對於妹妹因為腦死離世,仍然會有眼淚和不捨。那位姊妹會問她:「每次想起妹妹就忍不住哭,會不會沒有見證啊?」吳英萊說,基督徒想到已逝的親人會流眼淚是情感流露,神從沒有禁止基督徒為思念親人而流淚,淚水不是軟弱而是愛,就像她哥哥離世那麼久了,還是會為哥哥而哭,但她心中沒有絕望,而是充滿盼望,因為她相信,將來有一天會跟哥哥及爸爸再相聚,在那個沒有眼淚和痛苦的天家。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吳英萊很常用這處約翰福音十二章24節的經文來勉勵器捐者家屬。吳英萊說,死亡,是每個人必經的歷程,肉體的朽壞也是必然發生的結果,但「每滴眼淚神都看顧」,感謝神願意使用她這個不配的器皿,因著自己靠神走過喪親之慟的經歷,從受助者成為陪伴者,感謝上帝帶領願意這樣使用她。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