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0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自由的身分─思想電影《刺激1995》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銀行家安迪(左)遭判無期徒刑,在蕭山克監獄遇見了各樣的獄友,包括如監獄商人的瑞德(右)。(劇照提供:華納兄弟)
電影不斷強調監獄生活如何改變一個人,但是安迪卻向觀眾示範,受限制的生活如何被一顆自由的心影響,他深諳監獄的運作,所以他明白唯有不被同化,才有轉化。他把令人改變的「自由」一點一點帶到監獄之中。
◎徐硯美

我們常常以為,「為奴的心」只是因為有一個「壞主人」,我們受到他的逼迫,而長出來的,然而這是個不甚正確的迷思。

翻開《聖經》舊約,以色列人被奴役,並不是從摩西時期的法老才開始的,最早,是從雅各最小的兒子約瑟被賣至埃及開始。約瑟日後輾轉做了宰相,而迦南發生飢荒,因此一家去到埃及避難,最終雅各與約瑟相認,自此,以色列(雅各)一家在埃及的歌珊地住下。

然後,銜接起〈出埃及記〉的開頭,以色列人在約瑟的保護下,逐漸繁衍、茁壯,生養眾多,遍滿了埃及。直到約瑟逝世,幾代以後,不再被埃及的統治者紀念。在統治者的眼中,這些外族人的數量真的太多,恐怕形成威脅,因此就開始用「巧計」奴役他們,讓他們做苦工。漸漸地,幾代之後,奴隸便成為了以色列人的「身分」。

為奴的心源於忘記神的應許
這個「巧計」到底是甚麼呢?其實,就是慢慢地讓以色列人忘記自己的身分,忘記自己從何而來,忘記自己是寄居的,忘記自己其實還有應許之地。這個「忘記」最後被甚麼取代?不是以色列百姓做工的苦,而是他們在埃及地的種種「生活習慣」。

以至於到了摩西帶著以色列的百姓出埃及時,他們就跟著同行的一些外族人一起向上帝抱怨:「…要是我們有肉吃多好呢!在埃及的時候,我們常吃魚,不用花錢;還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等好吃的東西。現在我們沒有力氣了。每天除了嗎哪,甚麼東西都沒得吃!」(民數記十一章4-6節,現中修訂版)他們「忘記」原本在應許之地是充滿著上帝豐富的供應的,卻只「記得」在埃及地為奴的時候所吃的那些。

為奴的心,不是有一個「惡主人」,而是忘記了我們有一個良善的上帝,從而我們由苟且到甘心長出了為奴的習慣,而這些習慣對人的禁錮,遠遠超過實體鞭打與囚牢,因為它讓人再也沒有對明天改變的企盼與渴望,一切都是從「不可能」開始,到「不可能」結束。

而這樣的信念,會不會才是現代基督徒難以察覺的呢?我們對抗屬世界的價值觀,卻沒有牢牢記得屬上帝的價值觀,這會否才是想要改變世界的我們,最終被世界改變的原因呢?

劇照提供:華納兄弟

劇照提供:華納兄弟



無辜銀行家鋃鐺入獄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的影迷票選中,有兩部電影一直在爭奪第一名與第二名,其中一部是《教父》,另外一部,就是我今天想藉它來分享的,1994年上映的《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它是由導演法蘭克‧戴倫邦特執導,改編自美國暢銷作家史蒂芬‧金的小說〈麗塔海華絲與蕭山克監獄的救贖〉。

《刺激1995》的故事敘述一個年輕的銀行家安迪‧杜佛蘭(提姆‧羅賓斯 飾)因為被控謀殺自己的妻子以及妻子的情夫,最後遭判兩個無期徒刑,終身監禁於緬因州的蕭山克監獄。

事實上,安迪由始至終都沒有認過罪,即使他真的對妻子的不忠感到憤怒,甚至為此酗酒,憤恨不平的他也真的將槍填上了子彈,但是他非常記得自己在最後一刻忍住了,他甚麼都沒有做,但不知道為何二人還是慘死於槍下。

進到監獄中的他,從一開始就已經不被當作人對待,那裡的囚犯,把新來的囚犯稱作「鮮魚」,意思就是「任人宰割」,他們以香菸做賭注,賭到底第一天晚上哪一隻「鮮魚」會先崩潰。確實有人在熄燈之後崩潰,而他也在獄警隊長殘暴的虐待下,被活活打死。自此,安迪知道他過往記憶中的日子已經離他遠去,未來等著他的,是另一種日子。

劇照提供:華納兄弟

劇照提供:華納兄弟



困境奪不走的自由之心
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安迪慢慢地融入監獄的生活,他結識了另一個囚犯瑞德(摩根‧費里曼 飾)。瑞德是個監獄中的「商人」,他懂得用各種方法為囚犯從外找來一些監獄裡面沒有的「物資」,收取20%的利潤,他以此維持自己在監獄中的地位以及「安全」。然而,在安迪進到監獄的時候,瑞德已經經過將近廿多年的囚禁,每週一次的假釋約談,瑞德都坦承自己對當年的罪刑後悔,已經改過自新,可是最終他的假釋都被駁回,這也讓瑞德的心中對重獲自由的希望越漸淡薄。

安迪結識了瑞德,雖然有了朋友,但是監獄當中除了獄警,還是「危機四伏」。他被喜好侵犯男性的另外三個囚犯盯上,數年間,這三個囚犯不僅一次對安迪羞辱、施虐、毆打、性侵,讓他的臉上總帶有新傷,眾人雖然都已經成為安迪的朋友,可是對於他的遭遇,卻都閉口不談。

但是,安迪卻一步步地為自己找到在監獄中安身立命的方式,身為銀行家的他,抓住機會向獄警隊長提出可以幫其節稅,以及在官司上面取得優勢的建議,他也幫其他獄警的小孩申請獎學金。

有一段戲令人印象深刻,就是他「要求」獄警隊長請客,讓五月在屋頂作防水工程的犯人,能夠有冰涼的啤酒喝。電影透過瑞德的口白敘述說:「他們感到自由,就像在自己家的屋頂上做工一樣。」

同時,安迪也幫監獄中的圖書館向州立的政府單位寫信,申請更多書籍及升級的資金。他將蕭山克監獄的圖書館,從空無一人,到獄中人人愛去的休閒場所。而他自己也在那裡幫助許多犯人進修,取得高中文憑,以致離開監獄後能更好找工作。

劇照提供:華納兄弟

劇照提供:華納兄弟



永不忘記自己的身分
安迪所有在監獄裡面的「改革」都是回到一件事情上,他要幫自己,也幫身邊每一個囚犯,永遠不要忘記自己還是一個「人」。每一個人雖然都在社會上犯了錯才進到監獄,但是,正因為自己在犯錯時,也是忘記了自己或自己加害的對象是一個「人」,所以才犯的。如今進到監獄當中,除了「懲罰」以外,更重要的是,找回做一個人應有的品質與尊嚴。

監獄的高牆不斷告訴高牆裡面的人,「你是不配的」、「你是有罪的」甚至是「你是該死的」,但是,安迪總相信人之所以能改變,乃至真正的「悔改」,是因為他知道除非這些人脫離了自己是個「囚犯」的思維,也就是不陷入在「過去的錯」而能回到當下,努力面前,進而才能去到「正確的未來」之中。

安迪在監獄中超過廿年,他耐心等待,同時也積極作為,沒有一刻沾染監獄的習慣,反而,他把令人改變的「自由」一點一點帶到了監獄之中。

重看這部廿五年前的作品,讓我最感動的不是他的「越獄」,而是他在獄中永不忘記自己的身分,不管環境如何告訴他,現實如何苦待他,他都知道自己是個「自由的人」。

以色列人的為奴之心難除,是因為他們忘記了更大更重要的應許,而現代的基督徒之所以會在改變世界的過程中,被這個世界漸漸改變,也是因為我們慢慢認同了世界的法則與方法。

認同與認識不一樣,認識是改變的起點,但認同往往也是被改變的開始。電影當中,不斷地強調監獄生活如何改變一個人,但是安迪卻向觀眾示範,受限制的生活如何被一顆自由的心影響,他深諳監獄的運作,所以他明白唯有不被同化,才有轉化。

編按:《刺激1995》為輔12級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