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9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封城禁足下上演家庭暴力?】紐時稱:疫情中的親密恐怖主義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韓 蕓婧 追蹤
【記者韓蕓婧台北報導】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讓各國進入實施封城、禁足令、居家隔離防止疫情蔓延的同時;也將社會結構下最陰暗的問題顯露出來——「家庭暴力」。

據各國數據顯示,因疫情實施封城的國家紛紛傳出了家庭陷入危機邊緣的警訊,無論是離婚率或家暴案例都在頻頻上升。中國大陸疫情發生後湧現離婚潮;歐洲國家在隔離防疫措施下,接收到最多的通報是家暴案例,《紐約時報》將此稱為「疫情中的親密恐怖主義」。

國外疫情中的親密恐怖主義
綜合國外媒體報導,歐美國家在疫情下的家暴個案都與「情緒」脫離不了關係。在西班牙的阿爾馬索拉,一名婦女在兩個幼子面前,被家暴致死,施暴者事後到該鎮警局自首,正是孩子的父親。在義大利,一名27歲即將取得醫生執照,前往醫護第一線抗疫的女孩,卻因被男友懷疑可能染上新冠肺炎,而把她殺死,最終兩人的身體報告結果都是陰性。

雖然台灣目前並沒有因疫情實施封城,但從國外新聞可見,在封城或居家檢疫、放無薪假……等時期,家暴案例激增背後所隱藏的,其實一般家庭都很難倖免。到底為何在全國遏制疫情爆發下,會引爆另一波如此恐怖的家庭悲劇呢?

這段時期,各國街道上確實沒有了熱鬧聲;但換來的卻是住宅大樓裡的哭泣聲,台灣可以如何引以為鑑呢?

禁足令促使家暴升溫?
重視台灣家暴問題多年的恩典法律事務所蘇家宏律師受訪時說,禁足令避免了群聚感染的風險,但它同時也帶來了「整體環境的不確定感」。他觀察,因疫情介入造成家暴案例增加,是因人們對接下來的「生活、自由、經濟」看不見希望。當媒體將「憂」無限放大時,整個社會的焦慮氛圍也會隨著行動管制,成為了家庭的氛圍。

「面對生死問題,說不怕都是騙人的。」蘇律師說,當國家宣布封城防疫時,也意味著會有許多人面臨無薪、無工作的問題,這對一般家庭而言,自然會產生對未來生活品質下降的恐懼。

再者,行動管制就像是把人們到戶外釋放壓力的自由感都剝奪了,重疊的情緒自然就會容易引起家庭衝突。蘇律師認為,「失去充裕的留白空間」也是導致家暴所在的原因。過去夫妻各自上班,下班後的時間顯得珍貴;但因禁足關係,兩人在家長時間相處,也失去了日常職場的社交圈子,家庭就會開始出現「一山不容二虎」的狀況,即便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引發家暴事件。

每當遇到自制力不足,又缺乏情緒出口時,我們最容易將情緒發洩到身邊人。無論是身體或精神、言語上的暴力,家人之間的關係都存在「尊嚴界限不明」的情況。當情緒上來時,對待外人,我們多少還會有一定的法律認知界限;但對待家人,我們往往會無法拿捏好互相尊重的尺度,以致造成衝突。

從換位思考緩和家庭氛圍
如何預防或改善在疫情下可能會面臨的家庭衝突?蘇律師說,「沒錯,新冠肺炎疫情擴散是事實,也可能造成生死危機;但若每一天我們都把自己陷入只聽負面消息,難免內心會產生一定的焦慮。」所以,當發現家裡成員的情緒隨疫情起伏時,可以嘗試用其他事情幫助對方轉移注意力,相信會是緩和家庭氣氛的方法。

此外,不要將所有的事情過於窄化,導致自己沈澱在壓力裡面。要知道,全世界都在共同面對這場瘟疫,每個人都會緊張焦慮,但不要把眼光放在「負面消息」上。

其實每個人都可能碰到最壞或最好的情況,雖然疫情傳播力很強,但其實治癒出院的人數也很多。蘇律師鼓勵大家,其實擔心並不能解決後續事情的走向,只要做好自身該有的防疫,決定權還是交給上帝。

社交距離把關愛也拉遠?
另外,需要第三者介入,終止家暴事件的發生,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因此,因此政府、鄰舍、家人及教會,都可以成為終止家庭暴力的守護者。

而政府在實施封城的同時,需要更多呼籲社會大眾:「無論疫情發展如何,法律及警察從不休息!」不要害怕,面臨家暴問題,要隨時尋求幫助。

而身為鄰居若聽見住家附近傳來巨大的爭吵聲時,可以仔細聆聽、謹慎觀察。若是認識的人,可以嘗試按門鈴,或請住家警衛上門協助,以防止可能會上演的家暴事件。

作為家暴家庭的高危險份子,一定要先做好自我保護,躲在安全地方後趕快求救。

這段時間,教會更應該「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想盡辦法成為改變一個家庭氛圍的催化劑。

蘇律師建議,教會肢體可以免費外送食物到有需要的家庭,或是藉著線上視訊軟體進出小組,從對方的眼神或臉部表情,留意這個家庭目前的狀況,讓對方知道其實外界有人在關心他們,而不是讓弟兄 姊妹只感受到在密閉空間裡承受家庭壓力,甚至讓他們願意走出來尋求外界幫助。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