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8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正視疾病的痛苦─思想電影《睡人》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愛,不是一種藥或者疫苗,甚至對於病痛,它不及一顆止痛藥,可是,它卻是推動一切創造,包括醫療的發明,包括醫學的進步,最終,推動人們一起面對流行疾病的終極心態。
◎徐硯美

「每個降臨世間的人都擁有雙重公民身份,其一屬於健康王國,另一則屬於疾病王國。儘管我們都只樂於使用健康王國的護照,但或遲或早,至少會有那麼一段時間,每個人都被迫承認自己也是另一王國的公民。」──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

我想,大概沒有比現在這個時候,一起思想基督信仰中的「疾病觀」更適合的了。從去年底至今,疫情不斷地延燒到世界各地,至今,歐美各國確診人數仍在持續攀升中。然而,有一個觀念是否不斷困擾著我們,就是「疫情」與「上帝的懲罰」之間的關聯性,且再由這個觀點,延伸至「末日前夕的異象──刀劍、飢荒、瘟疫、地上的野獸去殺害人。」(啟示錄六章8節)

生病並不等於犯罪
但是不禁要問,我們真的可以這樣直接簡化的解釋疫病來源嗎?而這樣的心理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缺陷」與「罪」的觀念其實從人類的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甚至至今仍有許多的部族將「女性」作為「缺陷的人類」看待,以至於許多殘忍的憾事發生在這種觀念之下。肢體的殘缺、五官的殘缺、智力與情感認知上的種種殘缺,都在社會勞動力等同於社會價值的時代被視為一種「咒詛」,原因在於它與「貧窮」甚至是「死亡」連結在一起。

從這點來看,「疾病」之所以被人們視為咒詛,其實是因為:一、將對整體社會的勞動力缺乏貢獻;二、將耗損大量的社會(家庭)資源;三、將帶來與所愛之人的離別;四、傳染性疾病會波及其他人。於是,當疾病具有這樣的性質時,許多人便將疾病與殘缺的原因,通通歸咎於「咒詛」、「罪」甚至是「惡」。最後,生了病就等於是犯了罪。

然而,我們不會將約伯的「瘡病」歸咎於他犯罪,不會將畢士大池的癱子、血漏的婦人、生來瞎眼的人,乃至被耶穌憐憫的痲瘋病人歸咎於「犯罪」。

相反的,當時他們身邊的人,包括妻子、朋友、門徒,卻會認為是「犯罪」的緣故,可是,在上帝的眼中,在耶穌的眼中,他們與任何人無異,都是「被愛的對象」。所以,或許在基督信仰中,病,不是那個要被關注的「主體」,上帝要我們真正關注的,其實是愛。

沉睡三十年 一夕甦醒
《睡人》是一部1990年上映的劇情片,它根據英國腦神經學家奧利佛‧薩克斯的作品《Awakenings》改編而成。故事敘述在1969年,一位生性木訥卻對各種實驗充滿熱忱的醫生馬康(羅賓‧威廉斯 飾)去到紐約市一家以腦科著名的醫院。

初來乍到的馬康完全不知道自己將要面對的,是群醫束手無策的一群「病人」,因為他們對一切外在的反應完全停止了,呆滯的眼神、僵硬的肢體,完全無法自理自己的生活,使用既有的藥物與療法也沒有任何起色,只知道他們的腦部因為罹患某種「腦炎」而受損。

剛開始,馬康也覺得眼前的這一群病人就跟他常常去的「植物園」裡的植物一樣,可是他對植物卻有很深的體察與興趣,於是他也將這些病人,當作「植物」來觀察。漸漸地,他發現他們並不是對外界完全沒有反應,有的人會對球的丟接、物品的掉落、特殊的音樂產生一連串的動作,馬康因此看見了在這些早就被放棄的人身上,有一線曙光。

馬康四處去打聽新藥,後來他將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左旋多巴)用在一個患病卅年的病人李奧納(勞勃‧狄尼諾 飾)身上,不料,竟然一舉喚醒了他。李奧納從卅年的沉睡中甦醒,記憶還停留在童年剛剛患病的時候,而這卅年來說,對他就像是一場夢一樣。

love concept, man flying with heart from balloons, fall in love

特效藥失效 用愛陪伴
甦醒的李奧納,開始慢慢習慣正常的生活,起居、飲食,皆能自理,並且與一直照顧他的母親相擁,一起組合模型,與正常人無異。甚至他喜歡上了一個經常來探望父親的女性,上前與對方攀談,二人成為朋友。

而自從李奧納的甦醒後,馬康繼續將同樣的藥物用在醫院其他罹患同樣疾病的病人身上,效果一樣顯著,原本像植物園的醫院,一下子變得熱鬧不已,所有的醫生以及這些病人的家屬,都對病人的康復感到驚喜。

可是好景不常,李奧納又出現了各種抽搐無法控制肢體,以及情緒暴躁的病症,並且越來越嚴重。馬康即使增加了藥的劑量,依舊無法遏止李奧納病情的惡化。然而,李奧納與馬康在這段病情惡化的過程中,所展現的情誼與信任,卻讓人動容。

電影中,有一段是他們二人下棋下到一半,李奧納整個人抽搐起來,幅度之大讓他整個人跌在椅子上。但是,他第一件事不是求救,而是要馬康去拿攝影機,然後他對著鏡頭,不斷地用打顫的嘴向馬康說:「紀錄,紀錄,觀察,觀察。」

李奧納要為這個「病」留下資料,他知道自己的狀況有可能不會好起來;但是,他要馬康看著這個病的痛苦,正視一切,從而在其中找到解方,而馬康忍著淚水,沒有迴避的,記錄下一切。

愛不是藥 卻是救贖
愛,不是一種藥,不是一種疫苗。在身體的作用上,它可能不具有立即性,甚至,對於病,對於痛,它不及一顆止痛藥,不及一針嗎啡。可是,愛卻是推動一切創造,包括醫療的發明,包括醫學的進步,最終,推動人們一起面對流行疾病的終極心態。

無論是傳染性的疾病、慢性的疾病、天生的疾病各種殘缺,它們都需要現代醫學以及各種適切的治療方式,但是,無可否認的,無論健康或是患病,人都需要愛。甚至,我們回到「罪」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帝一直要我們正視的,不是去拿一把尺,看看這個人的悔改「夠不夠」,反之,祂要基督徒問自己一個問題:「有沒有愛人如己?」

上帝沒有留下清楚的「末日時程」,也沒有直接將人的「病」與「罪」定義為因果關係,可是,全本聖經不斷在說的,是「愛」的重要性:

神就是愛(約翰壹書四章7-19節),甚至透過使徒保羅告訴基督徒,沒有任何事物,超越過愛(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13節);而耶穌在被賣以前,在最後的晚餐裡給與門徒的「新命令」就是「彼此相愛」(約翰福音十三章34節)。

在這個疫情蔓延全球的時候,我們可能都不知道甚麼時候疫苗和特效藥才會被量產,施用在人的身上。可是,早在我們被受造的時候,上帝已經用祂長闊高深的愛向我們示範,用祂的獨生子釘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示範,我們或者所愛之人可能失去健康,但,上帝對我們的愛並沒有減少一分,我們也不因此減少對人、對上帝的愛。因為,愛雖然不是藥,卻是救贖。

正視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如同李奧納要求馬康做的一樣,不要轉過頭去,因為唯有正視不迴避的時候,愛才在那個當下,從我們的內在流露出去。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