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8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從不婚主義到陪伴媽媽們走一里路】沈美珍:女性為母則強 是家庭的幫助者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張泰然牧師與沈美珍師母全家福(受訪者提供)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曾經是「高舉單身萬歲」的不婚主義新時代女性,因著與神所預備的另一半「張大哥」張泰然(現為牧師)的出現,沈美珍走入婚姻,生了三個小孩,成為人妻與人母。

婚後當過12年的全職媽媽,和先生共同成立三一全人教會及催生台灣家庭第一協會後,在「媽媽」的身份之外,沈美珍也是教會師母及職業婦女,因著從事婚前及婚後的諮商輔導工作,沈美珍已參與過不少女性的生命故事,陪伴她們走過那「刻骨銘心」的一段歲月。

運用新科技的全家福照片

本報記者採訪沈美珍的這一天, 師母Show出了手機裏一家五口最新拍攝的「全家福」的照片,不同於一般人熟悉的「父母坐中間,小孩站身旁」的沙龍照,這張全家福是全家人同時在Zoom上線,為當時人在美國,4月份過生日的女兒慶生「唱生日快樂歌」沈美珍說,她因為原生家庭的緣故,一度打定主意「不婚」,但進入婚姻,神也賞賜產業(指兒女),從懷胎的那一刻起,母親的愛及對所生養的孩子的責任就開始了。

沈美珍要鼓勵已是人母者及未來要成為媽媽的姊姊妹妹們:「兒女是神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給的賞賜」(詩篇127篇3節),既然是產業,理當用心管理;是賞賜,當然要盡情享受「教養不能僅是出於愛,更要建立在真理智慧的根基上」,她的經驗是「養兒育女固然是責任,更是對為人父母者最好的醫治」,在隨著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身為父母的我們才得以更加成熟和完全,同時還能修復自身成長的缺憾。

「每個孩子,即便是同一個父母生的,其實都有神所創造的個別獨特性!」沈美珍在自己著作的《沒有經痛的人生》這樣形容自己的三個孩子的特質:「老大個性較為敦厚老實,比較吃硬,兇一下就會乖;老二心思細膩,比較吃軟,哄一下就搞定;老三則從小軟硬皆不吃,唯獨吃個『理』,如果媽媽的理勝過他,小兒子就會服」,沈美珍說,固然孩子的特質不同,但當孩子在父母的身上看見榜樣,和在家庭氛圍的生活的經歷,都會潛移默化被建構出將來孩子生命堅定不移的信念。

據兒童福利聯盟公布「台灣女性生育意願與育兒現況調查」,20-44歲的「育齡」女性,46%的比例認為「沒有一定要生孩子」,而進一步探究不願生育的前三名原因分別是「經濟狀況不允許,無法負擔育兒費用」、「不想現有的自由和較寬裕的生活被影響」以及「無法保證給孩子理想的生活」,加上台灣從2016-2019年,女性初婚的年齡突破30歲,結婚的對數及新生兒的出生數逐年下滑,讓人擔憂「台灣母親消失中」的情況正在發生!

嬰兒潮世代與網路世代大不同

對此,沈美珍提出她的觀察,1990至2000年出生的女性,跟像她這一輩的「嬰兒潮世代」相較,絕大多數更具備「高知識(學歷)」、「自我意識及獨立判斷能力高」以及「高經濟自主性」,若是找不到足堪匹配的男性,「進入婚姻已經不是必要的選項」,而現在很多的女性在職場及社會上的表現,其實已經不比同齡的男性遜色,甚至更加卓越,所以20-44歲這個年齡區間的「有偶率」(指進入婚姻)已經大幅降低,連進入婚姻都興趣缺缺,更別說是「生兒育女」了。

沈美珍說,2018年台灣的男女初婚年齡都超過30歲,很現實的情況是,同樣是30歲的年齡,條件好的男生多半已「名草有主」或是已經結婚,也就是女生即便很渴望進入婚姻,能夠找到足堪匹配的男性交往對象的難度相對是高的,而實際的情況是,一些年齡介於35-40歲之間的「大齡」女性,一旦進入婚姻,只要不是刻意不想當媽媽的,多半都會「趕進度」生養孩子。

像她最近就碰到一個45歲剛生第一胎的新手媽媽,她的看法是「女性很想結婚和很想生養下一代」有某種關聯性,大齡結婚通常會很快生育,一來是生理因素(高齡產婦),另一個就是經濟條件相對穩定,而經濟的穩定,這也是30歲左右女性因為「經濟條件不允許」,不婚不生的主要原因。

年輕人對婚姻生子務實要多傾聽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要多一點同理心去看待90後的世代因為考量生活及經濟的緣故,不像嬰兒潮世代那麼『急』於進入婚姻的難處!」沈美珍說,她接觸過很多處在適婚年齡的年輕人,他們買不起房、低薪,連自己都快養不活了,再來一個孩子,恐怕是「不可承受之重」,另一個就是現今的職場環境,對已經生育孩子的媽媽普遍是「不友善」的,通常生完孩子之後,包括工作機會的保留以及薪資的所得與升遷的管道,跟已婚的爸爸們相較,仍然是不對等的。

她要請大家千萬不要給年輕人貼上「不想吃苦,不願意負責任」的負面標籤,但她的看見是,1990-2000年出生的這個世代具有「理性、務實、不再服從威權及在乎尊重和界線」的特質,也就是說,相較於嬰兒潮世代出生的這一代,現在的年輕人對於結婚、生子及教養「想得比較周全」。

沈美珍說,最近她一篇講道的題目是「爸媽/子女冏很大」,引用的經文是以弗所書六章1-4節,這裏面提到「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以及「作父(母)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每個為人父母及子女的都知道「這是知易行難的」。

現在的父母絕大多數都是20世紀出生的,但面對的孩子卻絕大多數都是二十世紀末到21世紀初出生的,她要說的是,現在的年輕人非常「務實」,所以他們對於結婚生子會考量要有經濟基礎是非常正常的,他們也會思考「生了孩子,我們就是要花時間陪伴,我忙成這樣,顧不到孩子,怎能算是合格的父母?」這都是現在年輕人很務實的一面,這是從事社青輔導的工作者及傳道人要去傾聽和了解的。

孩子在母腹和媽媽是生命共同體

很多女性在進入婚姻之前,跟進入婚姻懷孕之後,對於「媽媽」這個角色有截然不同的認知,沈美珍以「過來人」的經驗表示,那是因為女人本來就有「母性」的天職,因為孩子是在母親的身體裏孕育的,母親跟孩子就是「生命共同體」的關係,從受精著床就開始,生命與氣息就相連「當一個女人說:孩子是我生的;那是很真實的!」

從聖經創世記的教導,神起初創造女人就是一個「幫助者」的角色,沈美珍常常願意跟很多女性說,當我們被造的時候,就有非常強的能力,因為上帝賦予我們做「幫助者」的角色,一個有能力的人,才能成為有需要者的幫助,從聖經記載及人類歷史都可以看到很多「堅韌」的女性及媽媽的角色。

舉例來說,死了丈夫的寡婦,獨力將孩子拉拔長大的例子大有人在,這是何等堅韌,為母則強指的就是,女人在懷孕生子後,能被激發很大的潛力,就像是婚前堅持要睡滿8個小時的女人,在成為媽媽後,半夜就會很自然起床照顧稚齡的孩子。

在育兒和職涯發展要有取捨

談到給已是人母及未來要成為媽媽的女性的鼓勵和建議?沈美珍說,現今的媽媽多半都是職業婦女,她的建議是「面對現實,做出選擇」,也就是說,若是選擇當職業婦女,在育兒的階段,就一定會有「假手於他人」(家中長輩、保母、幼托機構),這時候千萬不要被罪咎感控告,因為勢必陪伴孩子的時間會比全職媽媽少,若是一直有「沒時間陪孩子」的罪咎感,那會把自己陷入一個兩難的境地,這時就要提升陪伴孩子的「質」而非著重量。

若是選擇當全職媽媽,也不要心懷不平,控訴自己及配偶「因為照顧孩子阻卻了職涯發展」沈美珍說,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投資陪伴孩子和經營與先生的親密關係,都是非常值得的投資,祝天下的媽媽們「母親節快樂」。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