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3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聖經怎麼看紓困?】甘心樂意奉獻非借貸 給出去就捨掉了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百業及眾多職場工作者的生計,公部門針對受到疫情影響且符合資格的民眾,發放3萬元生活補助及萬元紓困金,希望幫助他們暫度「難」關,已分別各有百萬人請領。此外,政府釋出的「10萬元勞工紓困貸款」,1百萬的申請名額也即將滿額。但就信仰角度而言,聖經怎麼看「紓困」?教會可以為有需要的會友紓困嗎?界線和尺度又該如何拿捏?

惡人借貸不還 義人恩待施捨
中華全球漢字福音協會創辦人張起明牧師受訪時,從聖經和漢字福音的角度提出對「紓困」的觀點和建言。張起明說,要尋求紓困的人,必須先認知面臨的「困」,再尋求適當的法則去「紓」。

他引用詩篇卅七篇21節──「惡人借貸而不償還;義人卻恩待人,並且施捨」提醒助人者,心態上要與人為善,從寬開條件,以聖經的智慧保護雙方的權益;且事前協商好,以免徒增糾紛。而借貸者應心存感謝,有歸還的誠意,畢竟大家過日子都不容易。

張起明說,漢字的「困」字,是木在囗(圍)之中,木原是生命樹,卻被圍(囗)了起來,成了困字,而「紓」則是「糸」加上「予」。「紓」的字義乃是「緩」;聖經哥林多後書八章14節「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清楚提醒信徒,紓困是一種有餘的幫助不足的「救急而不救貧」互助。

對於「紓困」,張起明認為是看見缺乏者的需要,「動了慈心」願意主動去幫助對方。從箴言十九章17節及申命記十五章8節的教導,「必需要有施捨給予的心」,天天想著別人欠你錢,恐怕還不了他給你的債。反倒是要舒坦地去紓困他人,因為「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

張起明提醒,提供紓困的一方要在能力範圍內給予,給出去時就當是捨掉了,這是聖經路加福音六章34-35節清楚的教導。但被紓困者也不可心存僥倖,濫用對方的善意,要有感恩的心,和誠懇歸還的意願,以免傷了彼此的和氣和友誼關係。因為願意主動「紓困」予你的人,多半都是跟受助者有交情的人,若是經濟情況好轉後,仍刻意不還錢,也非神所悅納的行為。

張起明強調,這次社會上的困境不只台灣,而是全球連動的。企業主都可能自身難保,成為需要被紓困的對象。雇主的景況不好,受聘的員工也難以置身事外。現在是非常時期,全球失業人口以億計算,經濟不景氣可能要三年才扳回來。要共體時艱,與人為善。

紓困是給出去就捨掉了
張起明說,紓困在聖經的基礎就是,摩西五經把神悲天憫人的心懷都落實在律法上了。不管你願意與否,田的四角不可收割,落地的稻穗不可撿拾,忘在田裡的禾捆不可回頭去拿,要有意無意留給社會上、社區裏困苦的人。

而紓困在信仰的體現是,神先愛了我們,我們也把這愛分給別人。所有的好處是因恩典從神白白得來,就白白的奉獻出去。我們可以奉獻錢、奉獻力量、供應食物、時間、服務、關心、聆聽。「紓困不是借貸,而是給予。」在不受騙、不受害的情況下,要成為願意給出去的人。

前英威達台灣區總裁張平康老師受訪時強調,「紓困」和「借貸」是截然不同的觀念;紓困是「出於甘心樂意的給」,就是「奉獻」的概念;但借貸是必須「白紙黑字寫合約,有借有還,若是不還,得負法律責任!」

張平康舉例,像是政府對於符合資格的國民發一萬或是三萬的補助,因為不用還,所以是紓困。但10萬元貸款,不但需要符合資格,且必須要跟銀行「對保」,訂契約後,才會放款,那就是借貸。所以很多教會都三令五申明文規範:「教會信徒之間不可有借貸的行為」,是非常合理的。

「有人願意紓困予你,要心懷感謝,就算開口要求紓困被拒絕,也不可心懷怨懟,因為紓困是勉強不來的!」張平康老師強調,紓困不單是「金」(指經濟)更是「心」,一個先把心裏的困「紓」掉的人,容易找到生命的出路。

過去在教會裏,很多人與人之間的糾紛,都跟借貸有關,往往本來是弟兄姊妹或是傳道人出於憐憫和愛心的「資」助,但受助者卻視為「理所當然」,不但前債不償,還以「愛」之名,要求對方持續支援,對方若是婉拒,甚至還會惡言相向。所以他認為,教會和信徒為有需要的肢體紓困,「要出於甘心樂意」,是本於愛和憐憫的奉獻,而非借貸。

而且在「給」出去的時候,就言明「下不為例」的原則,不要讓對方產生錯誤的期待。

張平康說,像是最近他看到台灣有一些教會在自己的官網和網路社群中推動「小店老闆我挺你」的行動,由教會來「掛保證」推薦自己教會裏受到疫情影響的商家,讓自己的會友可以「呼朋引伴」去那些教會推薦的店家消費;這其實就是非常有智慧及實際效用的「紓困」。因為,能讓教會背書推薦的商家,經營者一定是長期聚會及奉獻都穩定的教會肢體;當他們因為疫情的緣故生意受到影響,多半就會影響到對教會的奉獻金額(通常是什一奉獻)。

張平康

張平康



借貸須白紙黑字立據為憑
教會不是直接借錢給他們,也非鼓勵或默許他們不遵守什一奉獻,而是推薦會友去消費為其「紓困」。這其實就是在教會不鼓勵借貸的前提下,能夠實質「資」援;也讓會友在收入增加後,可以守什一奉獻的智慧謀略。

像是他所處的東海大學校友會,也是藉由團購的方式幫助受到疫情影響的小農及商家紓困。張平康強調,任何情況下,教會和信徒之間都應避免借貸。若是出於憐憫的金錢往來,就是「奉獻」。若是對方開口借,你也願意借,為避免打壞感情,可在牧師的見證及遮蓋下「立據為證」,一定要有借有還。

長期從事救貧及紓困慈惠事工的伊甸基金會董事尹可名受訪時表示,為了避免爭議,教會及機構必須將「急難救助」的規範明文公告,讓有需要的人知道「哪些人可以借(或發放)?」以及「借了之後,需要還嗎?」他常鼓勵那些登門求助要求紓困的人,特別是教會信徒,要相信我們所信的,是「耶和華以勒」的神。當我們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這些東西(指生活的供應)都要加給你們了!」

先紓心困 相信耶和華以勒的神
談到紓困是紓困經濟還是心靈,孰輕孰重?尹可名引用馬可福音五章25-34節「耶穌醫治患血漏病的婦人」的聖經故事為例,這位患血漏的婦人花盡積蓄求醫,病不但未得醫治,還更加重。而在當時的社會氛圍,律法規範患血漏的婦人是不潔的,被血漏患者摸著的人,同樣是不潔。但這位血漏的婦人憑信心去摸耶穌的衣裳,病得醫治後,心裏和經濟上的「困」就都紓解了。

談到給身處困境的會友及社會大眾的鼓勵,八方整合社會企業創辦人朱建平及尹可名均建議,經濟的難題固然需要紓困,但可以先給自己一個機會效法那位患血漏的婦人,先找這位萬有的創造及供應者紓心中的困,讓自己脫離「亂」局,相信耶和華以勒的神,必調度萬有豐富供應信靠祂的人脫離「困」局,重啟新生。

尹可名

尹可名



朱建平

朱建平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