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6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防疫新生活】從解封己心開始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從解封己心開始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隨著台灣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政府已宣布從六月7日起,國內大規模解「封」。如何從過往疫情緊繃的憂悶困頓情緒中解封,「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展開接下來的防疫新生活?

想太多易導致免疫功能失調
台北市醫學人文學會理事長、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系主任施以諾老師受訪時指出,在三月初到四月新冠疫情嚴峻的這段期間,社會大眾的焦慮及壓力源來自「我及家人會不會得病?」現在疫情趨緩後,很多人的壓力源會轉向到「我的工作(包括薪資)會不會受影響?」以及「我能回到過去的生活嗎?」

從過往的醫學研究報告則顯示:「經常想太多的人,受到焦慮不安及害怕的情緒牽動,會影響免疫功能」,所以他建議大家,解封後的防疫新生活,就從「轉移注意力」開始。不必再像前一陣子盯著疫情的發展,隨著確診人數的增減心中七上八下,可以回到教會實體聚會、運動、聽音樂或是到郊外出遊、踏青,逐步恢復正常的生活步調。

施以諾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十七章22節),防疫新生活就從每個人「先解封自己的心,不要想太多」開始做起。一個人先能把自己的心情穩定住,才能增強免疫力。

施以諾也提醒,固然解封後仍要保持與人「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的社交距離,但不要讓新冠肺炎擴大了我們和他人「心和心的距離」;甚至是讓疫情奪走了我們良善的人際關係。

舉例來說,若是基督徒知道我們的生活週遭,有哪些人是曾經居家隔離或是自主健康管理者,甚至對方或是其家人曾是新冠肺炎採檢「陽性」反應者;只要是心中靠主有平安,就可以跟他們見面聊天、吃飯或是透過任何方式讓他們知道「有人在關心你們,及為你們禱告」。

隨著疫情的趨緩,原本因為防疫的緣故改採線上聚會,或是縮減聚會規模(如兩堂變一堂)的教會陸續恢復原先的實體聚會;但很多教會原先聚會的人數似乎還沒有完全「回流」,對此施以諾提出他的觀察。

他說,上帝所造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對於疫病在意及害怕的程度,也是大不同的。雖然政府及教會宣布疫情趨緩,可以解封了,但有的人就是「還不想到人多的地方去」,包括回到教會參與實體聚會。

施以諾(本報資料照片)

施以諾(本報資料照片)



莫茲婷(本報資料照片)

莫茲婷(本報資料照片)



神造人有獨特性 多關懷少指責
施以諾提醒,若教會的傳道人發現自己的會友有這種情形時,他建議不要用「這樣是對主耶穌沒信心」,甚至是指責會友不敬虔;這很容易產生反效果。

還有他提醒,不是每個人都會跟著公眾(大家)的步調去過解封後的防疫新生活。遇到還是對疫情感到擔心、害怕的會友及其家人,和未信主的鄰舍,教會可以去探訪他們,同理他們的感受,慢慢陪伴他們走出憂谷。

「從疫情的憂悶困頓中解封,每個人的時間不同,但神的話語都是最好的解憂劑。」施以諾說,神固然透過腓立比書四章4節鼓勵祂的百姓:「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但神也同樣允許祂的百姓在飽受苦難及羞辱的情況下,寫下耶利米哀歌來彰顯心志。

重要的是,神自己就是最大的醫治者。正如耶利米哀歌中,作者仍然對神的愛和權能有絕對的信賴,及對前途充滿希望。施以諾說,惟有心意更新了,封才會解,定睛看神而非看環境,才能真正開啟「防疫新生活」。

在團契群體互動中相互支持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莫茲婷姊妹受訪表示,人心之所以會產生憂鬱和恐慌,主要是因為「感到對人事物的不可掌控性」。有信仰的人,知道凡事有神掌權,禱告交託後,心理層面會相對來得安定許多。但仍有很多人會把恐慌及不安,災難式地擴大成為負面情緒,若是沒有適時地舒緩,往往就會出現身心的症狀。

莫茲婷說,現在網路及社交媒群非常發達,資訊的流動非常的快速,但其中有很多是失真不實的,她提醒大家「收到資訊後,要先確認其正確及真實性,勿以訛傳訛陷入恐慌。」在後疫情時代,她建議大家可以暫時把注意力從疫情的相關話題中轉移;若還是覺得非常的焦慮,可以尋求信仰及專業諮商人士的協助。

莫茲婷說,在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後,防疫新生活的第一步,是先將自己的心解封。若已經是基督徒的,可以在團契裏或是三、五好友相約談心、彼此禱告。在安全的環境裏(指談話的內容確保不會外洩),眾人可以非常敞開地談自己身心及生活中所面臨的焦急與恐慌。

人們往往以為自己是唯一的受苦難脫「困」者,但在這樣團體式的互動及敞開分享後,才發現「其實我並不孤單,原來不單是我,別人也同樣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當彼此之間建立起「原來我們都一樣」的連結關係後,這時藉由禱告及專業人士的諮商(包括諮商師及受過專業訓練的傳道人)與輔導,便很容易讓大家原本緊繃的身心靈解封,用不同的眼光和心態去看待原本困住自己的人事物,展開新生活。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