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2 基督教論壇報 / 藝文影視

【史詩新戲《斯卡羅》定名 盼族群共生共融】導演曹瑞原談重現福爾摩沙歷史:信仰帶領我跨越難關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曹瑞原導演(左一)與眾人合影(梁敬彥/攝影)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及多元族群,因著彼此理解、尊重、包容與接納,可以共生、共融的美麗島嶼,我以身為福爾摩沙的一份子為榮!」金獎導演曹瑞原六月11日在最新執導的公共電視戲劇作品《斯卡羅》(排灣族語:Seqalu,卑南族與排灣族通婚後的一個原住民族名)定名記者會中如是說。

導演曹瑞原

導演曹瑞原



發生於1867年羅妹號史實為本
已經殺青,目前緊鑼密鼓進行剪輯後製,預計2021年第一季在公視播映的《斯卡羅》,改編自陳耀昌醫師的小說《傀儡花》,描述的是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在恆春半島發生船難,船員因誤闖排灣族領地遭到馘(音同國)首,引發美國出兵攻打台灣,清廷也派出軍出征,各種外來勢力對在地的原住民部落。平埔聚落及移墾的閩南、客家庄帶來衝突與震盪。

後來在美國駐廈門領事與斯卡羅大股頭卓杞篤(Tou-keptok)簽訂「南岬之盟」書面協議後才告落幕。而這份「南岬之盟」協議至今仍收藏在美國國家歷史圖書館。

原著作者陳耀昌醫師在記者會中表示,1895年台灣進入日治時期前,對於清廷來說「台灣是治理不及的化外之地」,台灣最早的住民──原住民與後來陸續移居來台的閩、客等漢人是和睦同居的。

從多元族群及文化的史觀,原漢關係和諧很重要。陳耀昌醫師強調,台灣從400年前的閩客移居,到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台灣已經是一個多元族群及文化的融爐,而他當年用原住民史觀,而非漢人史觀的角度寫下《傀儡花》,心中最深的盼望就是不分原住民、客家、福佬以及外省等族群,都能在福爾摩沙的島嶼上,共生、共融。

戲劇與原著劇本的定名不同的原因?是因為排灣族部落的族人對於「傀儡」兩個字感到不舒服,且深覺被冒犯,經陳耀昌醫師同意,並由公視、部落代表協商加上全民投票,選出《斯卡羅》為新劇片名,而「斯卡羅」具有跨族群及跨文化的意涵,也符合陳耀昌醫師的原著所希望傳達台灣各族群間「和解、共生」、「多元文化」及「多元史觀」的精神。

民進黨立委伍麗華

民進黨立委伍麗華



原住民的歷史傷痛要被正視
在《斯卡羅》於恆春半島拍攝期間,擔任屏東縣原民處長,對於《斯卡羅》拍攝給予大力協助的現任民進黨立委的伍麗華出席記者會時表示,當時新戲暫定劇名為《傀儡花》時,她身為屏東在地的原住民是感到不舒服的,傀儡、番仔甚至是山地人這樣的稱謂,其實都是歷史殖民帶給台灣原住民的痛,謝謝公視和陳醫師和劇組願意正視這歷史的傷害,尊重及接納屏東在地部落原住民的心聲,這也是共融、共生的實踐。

本身是排灣族人、演出主角卓杞篤的查馬克‧法拉屋樂,是一位老師,還是教育部師鐸獎的得主。

談到接拍這部戲的初衷,查馬克‧法拉屋樂說,曹瑞原導演找了他很多次,起初他都不為所動,有一天,曹導對他說:「我們一起努力讓更多人看到這土地的美好,好嗎?」他很動容,曹導已經是業界知名的導演,但曹導對於這塊土地的愛,以及族群融合以守護文化的心,卻是那麼的堅定,態度卻又那麼的謙卑,他身為在地的原住民,沒有再拒絕的理由。

「剛接到公視要拍攝《斯卡羅》的邀約時,我的心裏是既期待又惶恐的,期待的是,我能夠為我所愛的福爾摩沙的歷史說故事及影視產業效力,惶恐的是,1895年之前的台灣,文字及影像的史料是非常稀少的,連搭拍攝的場景都是困難重重。但我還是接受這個看似又大又難的任務了!」曹瑞原公開對眾人見證說:「從籌拍到殺青,有很多就我的經驗來看,是幾乎不可能突破的,但是我的信仰帶領我關關難過,關關過;當然也要謝謝劇組及演員的團隊合作,才能完成這在人看來又大又難的任務!」

該劇演員

該劇演員



曹瑞原:在人不能 靠信仰勝過
「從《孽子》、《一把青》到這次的《斯卡羅》,拍攝的難度一次比一次高,但信仰總是成為我最大的支持。」曹瑞原說,靠著信仰及劇組的團隊合作,他從1895年之前非常少數的文史及影像資料中去探索、推敲尋找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也尋訪了很多的專家和學者。為的不僅是為福爾摩沙說故事,更希望大家從《斯卡羅》這部戲中,可以重新認識這段屬於台灣的關鍵歷史,以及多元文化、多元族群的福爾摩沙。

他也期望大家能對部落以及這段歷史多一些理解,對不同文化多一點包容和尊重,不單是更多去尊重原住民文化,也能在台灣實踐「原漢同行」及「族群融合」。他說:「這不是我個人的力量可以做到的,是靠著我的信仰,才能繼續堅持下去的!」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