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9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劉銘恩專欄】瘟疫蔓延下之全民「報復」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編採 追蹤
◎ 劉銘恩(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

大學社團好友的群組裡此起彼落的問候,讓大家赫然發現,每個家庭都在這個端午連假期間進行了「環台大遷移」。

起初是住台北的好友塞車了一晚終於到了花蓮,想去找住花蓮的朋友家串門子,結果發現住花蓮的朋友正在台北打卡。接下來類似的對話不斷出現:住台中的跑去墾丁,住台東的跑來台中,住高雄的說南投怎麼這麼多人,住南投的說,高雄買個早餐怎麼要排隊這麼久…。

最後大家發現,大家這兩天早就見過面了 -- 在高速公路,雪隧,或是蘇花改蜿蜒幾十公里的停車場上錯身而過。

網路上或是電視新聞裡,這兩天一直報導全民正在進行「報復性」旅遊,以及迫不及待展開「報復性」消費,造成全台景點「報復性」塞車:「報復性」住房讓旅宿業者如洗三溫暖,「報復性」掃貨讓攤販笑得合不攏嘴,「報復性」飲食也讓餐廳大排長龍﹔我想連假結束,有許多人在站上磅秤時會嚇得不得不進行「報復性」健身,也許,接下來我也可以在醫院加開一個收拾殘局之「報復性」門診。

看來,全台灣,不,可能是全世界經過疫情洗禮的國家,在不久的將來都會加入這個「復仇者聯盟」。

「報復性」這個字眼怎麼來的? 網路上搜尋,應該是四月初中國首先出現「報復性」旅遊這個詞兒,指的是「忍耐了多久就要多盡情去旅行」。所以這個字顛覆了我們對報復的想法: 這次報復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對已經快要按捺不住,失去耐性的自己,宣洩式的進行幾個月以來沒能做的事 !

很弔詭的是,在群組裡的環台大遷移,假期結束後終於回到了闊別才短短幾天的家,就會在身心俱疲下發現,其實最快樂的地方,還是原本覺得再待下去會讓自己窒息的家,最感到舒適的安歇之處,還是自己那個原本千方百計想逃離的被窩。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基本上,這種「報復性」的舉措,其實上是反映了我們自身,如何處理從疫情蔓延至今半年多來,面對焦慮的防衛機制。這種心理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透過我們所熟知的心理學大師──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精神分析論述,可以幫助我們明白從疫情至今,面對生活秩序被大幅翻轉,我們是如何調適以減少內心焦慮,重拾失落已久的平靜。

4237_瘟疫蔓延下之全民報復

也就是說,這種看似「報復性」的行為,可能摻雜了以下的幾種防衛機制:

(1) 潛抑作用(Repression)
這是防衛內心衝突的最原始方法。當我們正在不顧一切困難就是非得要出遊時,就是把這段日子新冠病毒對個人產生威脅的記憶或衝動,從意識知覺裡面排除掉,使我們真的不知道它的存在。當我們對全球武漢肺炎感染人數即將突破一千萬這個數字,毫無可怕或悲傷的感覺時,你的內心可能正在進行潛抑的機轉。

(2) 隔離作用(Isolation)
疫情至今,你把會令你感到相當痛苦的感覺(例如: 失業,計畫受阻,親人生病,甚至是面對死亡) 從你的意識層面中加以區隔,使人對這些才剛發生的事件失去感覺,好使你在回想或面對該事件時便不會感到痛苦。你看到許多決定「快樂」出遊的人,並不代表他們在這場疫情中毫髮無損,而是他們善用了隔離的心理運作,讓自己可以忘記煩惱幾天。

(3) 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
當疫情緊繃時,你的個人行為無法符合社會規範(例如: 不顧疫情風險,你真的繼續到處趴趴走),或是因為疫情而不能獲得個人所追求的目標(例如: 到各處品味美食拍照分享)時,為了想維護自尊,減低內心焦慮感,便給自己的行為和想法一個合理的解釋(例如: 我是年輕人,我的免疫力很好)。但其實這個解釋,並不是真正的行為原因 (例如: 你可能只是真的想炫耀!)。

如果你問周圍那些「報復性」出遊的朋友,他為什麼要從東部跑到西部,會是從台北一天開車到墾丁,隔天再塞車回來,可能有許多人告訴你的答案,都是掩飾內心真正動機的合理化答案。

(4) 幻想作用(Fantasy)
疫情讓許多哈日哈韓族,無法踏出國門而坐立難安,既然無法以現實方法來處理這些挫折感,就利用想像的方法使自己與現實世界脫離,存在於幻想之境界中,所以網路上就出現分享網頁,當你想去日本或韓國哪些景點,就可以在台灣找到類似的美景(其實有些真的差很大!),藉以得到內心之滿足與降低焦慮。

(5) 抵消作用(Undoing)
這原是指以象徵性的事情來抵消已發生的不愉快事件,以補救個人內心的不舒服。如果疫情讓你不得不在家上班,但是卻因此和家人在更長的相處時間中產生更大的衝突,你可能會期望透過一次的報復性出遊或是報復性消費,來解決你內心面對與家人衝突時的罪惡感。

我不希望你將周圍出遊的人對號入座。但我鼓勵你,在這個疫情短期內仍然看不到盡頭的時刻,花些時間檢視你自己的內心,檢視一下你這些日子以來的怒氣,壓力,焦慮,你用了什麼方法去掩飾,去轉移,去發洩,或是去蔑視。別讓它們藏在你內心發酵,更別讓它們有一天在你無法控制而如洪水般宣洩出來時,你才驚覺它們的存在。

我想到聖經裡,對這種內心充滿爆炸性氣體需要宣洩的景況,有段很溫柔的提醒:
“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以弗所書 4:26-27)
我喜歡把這三個簡單卻深刻的提醒銘記在心,在我內心充滿焦慮,壓力,而讓我感到有怒氣需要宣洩時,成為保護我自己,也避免傷害身旁的人的「三不」原則:

(a) 不犯罪 (生氣卻不要犯罪):
你我當然可以為許多事生氣,但是我們需要花幾秒鐘問自己:我們發怒的動機是不是自私(只為自己利益著想)的? 如果是,這個即將爆炸的憤怒就有可能成為殺傷別人的武器!

(b) 不拖延 (不可含怒到日落):
覺察自己內心有未爆彈時,就是要想辦法盡可能讓自己在晚上睡前,完成拆彈作業(例如: 找人分享,溝通解決爭端,或是透過運動,唱歌,彈琴宣洩壓力),免得影響自己睡眠及隔天的工作情緒!

(c) 不撤防 (不可給魔鬼留地步):
心理防衛機制其實還有許多種,但是其中有許多我們慣用的機制其實是讓自己繼續被謊言欺騙,被恨意主導,讓良知陷入掙扎的罪惡蒙蔽。我們習慣撤防,因我們無力抵抗。能夠不撤防的可能性只有一個,就是願意讓合乎慈愛與誠實法則的真理,引導我們如何面對憤怒情緒。

我想到端午節那天,我和妻兒也做了短距離的移動,去探望年邁的父母。那天我們帶了簡單的餐食在家用餐,避開報復性人潮的擁擠。我看著近九十歲的父親在用餐前,用輕柔卻堅定的聲音,帶領我們為所擁有的一切向上帝獻上感恩﹔飯後父母兩人,邊聽著家人彈奏的琴音邊打拍子,或是輕聲歌唱。我知道這段疫情仍未停止的日子,對年長者其實是個格外艱辛的考驗,但是他們為我做了最美麗心理防衛機轉的示範:

透過昇華作用(Sublimation)的方式,他們將這些日子裡的無奈與嘆息,對病毒帶來的威脅與恐懼,對未來歲月的不確定性,用平靜無比的聲音唱出:

“惟我深知,所信的是誰,並且也深信,祂必定能夠,保守我所交付祂的,都全備直到那日…。”

昇華作用是效果強大、最能解決問題的心理防衛機轉,它也需要最高的自我成熟度,而這個成熟度是需要用生命的歷程,不斷的操練而得來的。

終於我發現,所有的心理防衛機轉,都在提醒我們: 我們內心永遠有一個空洞,是創造我們也賦予我們生命氣息的上帝所預備的,也只有祂自己可以填滿那個空洞。

只有當我們那個空缺被祂的同在滿足時,我們才會遇見幸福,只有被祂深刻的同理時,我們才會挪去焦慮與憤怒﹔也只有那時候,我們才會發現,我們不再需要追逐那些報復性出遊來獲得快樂,也不會需要再去收拾,報復性消費之後的更深失落感。

希望你在疫情結束前,學會追尋,那來自永恆的滿足。

因為,我可不希望在報復性門診,看到你的憔悴。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