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0 基督教論壇報 / 閱讀活水

如何成為暗櫃裡的同行者?與基督同蹲聖殿的牧養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編採 追蹤

◎莊信德(牧師)

2001年九月,我第一次踏進同光教會,就是擔任佈道會的外請講員。一開始的掙扎是:一個異性戀牧者究竟應當對同性戀者「正確地」傳揚基督的福音,才不致於讓他們「誤以為」我支持同性戀,甚至是支持同性婚姻?

還是,覺得對這群「罪人」根本沒有什麼好講的,就是叫他們一一悔改,離開同性性行為的罪行,不再陷入同性戀的綑綁!「這群罪人」所需要的福音,就是我按照《聖經》的真理「直接責備」他們的過犯,呼召也不需要什麼「願意信耶穌的請舉手」,而是「決定離開同性戀捆綁的請舉手」才對!

就在我陷入服事以來從未有過的抗拒感時,聖靈上帝逐漸引導我思考:平常在所謂異性戀者的講台上宣講信息時,我是如何看待我的弟兄姊妹的?難道他們都是一群義人、一群聖人、一群生命健康的選民?難道只有同光教會的同性戀者才是罪人,而每週聽我在講台上宣講信息的全都是一群不需要離開綑綁的義人?
儘管答案是明顯的,但我依然覺得不平安,因為我應當要嚴嚴地責備他們,就像是約拿對著尼尼微城的百姓所宣講悔改的宣告一般。然而,就在這個掙扎矛盾的糾結中,聖靈上帝光照我看到那個躲藏在桑樹上的「撒該」,以及那個在蓖麻樹下的「約拿」。

我知道,我就是那個罪人(拿單對大衛的責備),那個接受基督無條件接納,而常常遲遲做不出改變,卻得以在恩典中蒙召服事的罪人。於是,帶著「我是罪人」的自我覺察,我開始了接觸/牧養同性戀者的旅程。

到底要怎樣預備自己或是教會來牧養同性戀者?筆者認為最好的操練與指標,不是我們熟知了哪些可以責備同性戀的《聖經》經文,或是可以引用哪些成功改變者的生命見證,而是分享「我們自身」深陷無助時刻的憂傷、困頓、害怕與恐懼,而這些負面的生命經驗,又是如何在基督裡被赦免、釋放、醫治又重新出發。

close-up shot of stacked holy bibles with new testament book on

進入「位格」的救贖
我們都曾經走過讀書的歲月,不同的階段會隸屬於不同的年級、班級,也有一組學號跟著我們一起經歷那些旅程。然而,我們並無法將哪個年級、班級或學號完全描述出來,因為我們是誰,遠比我們的導師是誰、考試結果如何、考上哪個科系更為立體。這意味著,我們固然可以從一個人行為的結果來認識對方,卻也同時了解一個人的本質,絕對遠比表面職業、身分、地位、收入所看到的更多。我們若是想要真正認識他,就需要建立與對方真實互動的關係,並且在關係中累積對這個人的觀察與認識。可惜的是,我們人性中的罪性,總是邀請我們去放大別人的軟弱,並且以最短、最少、最有效率的方式去總結出一個人的輪廓。那一天,耶穌就遇到了這樣的一個場景(參約翰福音八章1-11節):

那一天,當耶穌在聖殿對眾人講道的時候,一位在道德上犯了姦淫罪的現行犯被帶到祂的面前,約翰清楚知道這起事件是高度被設計過的局,目的就是文士與法利賽人「要得著告他的把柄」。當耶穌面對著這群「挾罪人以令耶穌」的困局時,祂既沒有陷入違反羅馬法中不可動用私刑處死人的法律,也沒有破壞猶太人對摩西律法的尊重,耶穌乃是重新為「處理罪人」做出救恩論的定義。

首先,對這群設局陷害耶穌的文士與法利賽人來說,「罪」是一種對付人的「武器」,行淫的婦人對他們而言只是一種「武器」、一個「工具」,目的是讓耶穌在進退維谷中做出錯誤決定的把柄,沒想到耶穌卻將這個被視為「工具」的罪人,一下子從單數變成了複數。耶穌引導他們將罪從「他人」轉向「自身」。當我們牧養任何一個弟兄姊妹時,牧養他們的我們,與被我們牧養的他們,在上帝的眼中都是「罪人」。不論我們犯了哪一種罪,我們首先需要關注的,不是別人的罪性與罪行,而是自我的罪性與罪行。

其次,耶穌將罪惡的處理,從「公共領域」中對人的道德關注,轉向「私人領域」中對神人關係的關注。耶穌並沒有一一指陳眼前拿著石頭的每一個人犯了哪些罪,而是引導他們回去面對上帝眼中的自己。這個對自我罪性的罪咎意識,正是上述保羅在〈羅馬書〉中敏銳的自我覺察。基督教並非不能在公共領域中處理有關罪的「議題」,但那僅僅只是一種「議題」的層次。然而,基督信仰真正需要關注的並不是「議題」本身,而是有名有姓,有剛強與軟弱的「罪人」。
耶穌拒絕讓「罪行」的事實,壓垮了這個婦人所能夠擁有的未來,祂真正關心的是「被罪所捆綁的生命」。不論是這群憤怒的文士、法利賽人,還是那位被利用的婦人。每一個在聖殿前「認罪」的人,都得以自由且安全地重返自己的私人領域。耶穌並未想要用罪疚感捆綁來到祂眼前的人,乃是興起一個友善的環境讓人自由地「認罪」。只要在上帝的面前認了自己的罪,便得以從聖殿前的現行犯,立刻轉變為法庭中當庭釋放的自由人。4240_如何成為暗櫃裡的同行者_3

罪人牧養罪人的旅程
耶穌用來引導人「認罪」的策略,就是祂道成肉身以來持續不斷使用的形式:「接納」。在整段劍拔弩張的經文敘事中,耶穌以淡定的姿勢蹲在地上寫字,究竟祂在地上寫些什麼,《聖經》學者們有著各種不同的詮釋,從書寫「十誡」到反覆書寫「不可姦淫」不一而足,然而,不論耶穌究竟寫了哪些文字,我們永遠都不可考,也是約翰刻意沒有記錄的細節。但,約翰卻巧妙地以經文的敘述放大了耶穌蹲在地上的姿態,讓所有的讀者印象深刻無法忘懷。耶穌的姿態除了可能是緩減眾人高昂的情緒之外,更寶貴的意義,或許是「為了行淫的婦人」而預備。因為當眾人都指著婦人咒罵,並質詢耶穌的關鍵時刻,犯錯的婦人肯定是低著頭望向地面。這時她所能看見的,除了眾人的腳之外,就是耶穌完整的身影。

耶穌屈就「這個罪人」的眼光,也配合了「所有罪人」的眼光,讓祂的身影完整地出現在大家的面前。這是一種「位格式的接納」,耶穌以完整的自我向這個婦人表明,即便她犯了罪,即便在眾人的眼前抬不起頭,耶穌都願意為了她蹲在地上,以她看得到的身影表達出無條件的接納,這個蹲下的姿態是為所有的罪人所預備的,也是為了向我們顯明祂自始至終都以「接納」的身影出現在我們這些罪人面前。

既然如此,我們在牧養同志的過程,就需要全程懷抱著「我是蒙恩的罪人」的自覺意識,是一種罪人牧養罪人的旅程,也是罪人接納罪人的故事。一旦我們重返與覺察彼此都是「罪人」的真實身分時,牧養就成了引導彼此看見耶穌為我們而蹲下的旅程。只要我們的眼睛望向耶穌,我們便知道該如何牧養與我們同樣軟弱的另一個罪人。

今天在面對同性戀者的牧養上,關鍵的缺乏並不是對同性戀的「釋經」或「立場」,而是與他們之間的「關係」。沒有真實生命為前提的討論,都只會讓基督教倫理淪落為道德行為主義的層次。耶穌在出來宣揚真理之前,足足有三十年的時間以肉身的形式陪伴著罪人一起生活、一同工作,是三十年漫長的同行與同理,才開展出震撼生命的救贖大工。可惜的是,今天當我們要牧養同志的時候,多數牧者所關注的焦點並不是「他們是誰」,而是他們「何時改變」! 4240_如何成為暗櫃裡的同行者_4

聖靈上帝終末論視域下的更新盼望
面對與《聖經》真理相左的倫理困境,總是令相信《聖經》有絕對真理、絕對標準、絕對啟示的我們感到沮喪與挫折。為何真理如此明確,軟弱卻依然故我?我們無法忍受錯誤沒有被更正,無法忍受與不想認罪、不願認罪的罪人一起聚會,更遑論與他們同領聖餐、同心服事了。因為異性戀的我們一旦與同性戀的罪人一起聚會、一同聖餐、一齊服事,這將是一幅何等令人跌倒的畫面呢?

果真如此,猶大應該被耶穌逐出最後的晚餐,彼得也應當不配接受耶穌的洗腳;果真如此,我們每一個主日可能都等不到講員,也無人配得進入聖殿敬拜那位聖潔的上帝了。

究竟我們應當如何在覺察罪惡的真實,並活出悔改果子的同時,牧養與我們同為罪人的同性戀者呢?筆者認為,應當包含著以下三個基礎的過程:

1.接納的過程
當耶穌在進入聖城耶路撒冷面對受難週之前,他到了當時一個商業重鎮耶利哥,並且精心預備一場令人無法忍受的會遇,那就是與稅吏長撒該的生命對話(參路加福音十九章1-10節)。

耶穌在上十字架救贖全人類之前,用耶利哥的生命會遇再一次清楚地向我們顯明祂來到世上唯一的目的是:「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就在祂尚未以十字架的死亡來顯明那終極的得勝之前,祂已經用與撒該同桌共席的「接納」行動,啟示我們一個關於生命更新的鑰匙:「接納」,並且是「無條件的接納」。這對於充滿條件、律法、道德、規範的法利賽倫理而言,簡直是一種褻瀆與冒犯。一個潔身自愛的宗教領袖,是絕對不可以破格,甚至是失格地與眾人皆已定罪的「猶太漢奸」同桌共席。

接納,在所有牧職的旅程中,始終是見證生命更新的第一步。沒有接納的勸告,就僅僅只是責備與論斷。但是,面對接納的真理實踐,我們總是有一個必然的焦慮,那就是不能責備。沒有責備的「接納」與「妥協」有何差別?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再一次回到耶利哥的桑樹下,跟著耶穌的腳蹤,聆聽祂所說的每一句話。沒有一句喝斥、沒有一句厭惡、沒有一句條件。耶穌從來不是說「撒該,你先去悔改,然後我就來接納!」耶穌也不是說「撒該,你先去還債,然後我再去你家!」耶穌並不是要「撒該先行動」來確保「祂接納的結果」。

基本上,耶穌的接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風險」的,因為祂無法保證與撒該吃飯之後,撒該是否會真的悔改,甚至是吐出多年來訛詐的寶貴收入!然而,這就是接納最令人動容之處。當時,耶穌在聖殿前接納了行淫的婦人,也是冒著一個極大的風險,就是當祂說「去吧,不要再犯了!」之後,這個行淫的婦人會不會因為輕輕鬆鬆得到接納,就隨隨便便地看待這個貴重的接納呢?

「風險」絕對是存在的,並且,耶穌深知最不保險的,莫過於「人性」與「罪性」!即便如此,救贖並不是精心計算結果的行動,而是根基於上帝創造之初,就已然決定的主權,這是愛的主權,更是在基督裡接納我們成為祂兒女的主權。這個揀選的主權絕對優先於我們的悔改決定。

2.受苦的過程
如果基督早已經知道我們儘管在祂無條件接納的前提下依然會軟弱跌倒,祂是否還會接納我們呢?祂的接納是否包含著預知接納之後依然會發生的軟弱呢?答案是絕對的肯定(參路加福音廿二章54-62節)

那一天,當主預言彼得「必然」三次不認主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彰顯祂有預知的「能力」,也不是為了顯明彼得人性中「軟弱」的必然,祂乃是用預知的能力讓彼得在事件發生的當下沒體會到「預知」就是「接納」的開始。我們的主,絕非因為對人性或罪性過於天真,才會無條件地接納我們的生命,正是因為祂有著全知與全能的前提,祂才會以預知來讓「事後慚愧」的我們想起祂「事前的接納」。可惜的是,當我們今天在走進牧養的旅程時,總是想要以真理來預防罪惡的發生,或至少是因為事前已經責備了,這罪就不再歸在我們的身上。

任何牧養的過程,都必然是「受苦」的歷程,我們的受苦並不是因為對人性的過度樂觀以致於受苦,而是因為我們對應許有盼望,才可以勇敢踏上受苦的旅程。正是如此,牧養就是決定受苦的開始。如果想要在小組的生活中進行牧養,在弟兄姊妹的生命中參與更新,我們勢必走進一趟受苦的火溪。可惜的是,今天有許多同性戀的牧養,因為對於「結果」過於熱切,以致於不願意讓自己進入受苦的旅程,而總是讓所牧養的對象陷入受苦的光景。他們的受苦乃是源自於我們的不願意受苦、源自於我們不耐於等候生命的更新與轉變,我們急切地想要看到改變的結果快速地發生,好讓我們可以在主日禮拜的時候,帶著「軟弱變剛強」的同性戀肢體,見證上帝改變的大能。

坦白說,這種嘗試省略過程的牧養態度,是在面對「從殿頂跳下」的試探。那一天,撒旦嘗試說服為了十架受苦而降世為人的基督,趕緊跳過各各他的苦路,直接去到得榮耀的結果,只要祂願意從殿頂跳下去,祂就可以立刻得到眾人的簇擁,那些應當因為祂的受苦而得到祝福的百姓,就立刻可以改變他們對待彌賽亞的態度,也可以立刻從軟弱中變成剛強!但,基督明顯沒有降服在撒但的試探下,祂選擇用接下來的三年半,以時間的脈絡來經歷為了愛而產生的受苦。基督親自為生命的牧養立下了不可繞過、沒有捷徑的典範,那就是進入「受苦」的旅程,而這個願意受苦的決定讓牧養成為可能。如果我們想要進入一段牧養,以致見證生命改變的敘事,首先要進入的便是自己願意經歷那「受苦的旅程」。

3.更新的過程
受苦是過程絕非目的,當我們經過牧養與陪伴的受苦之路,接踵而來的不是別的,乃是生命更新的美好「結果」!然而,最令我們感到挫折與無法明白的,是「結果」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出現?有時候,接納與受苦的牧養過程所見證的不是更新的改變,甚至可能是變本加厲的軟弱與墮落。這時,我們需要一個具有永恆意涵的「時間表」,那就是從上帝終末再創造的一端出發,而不是從眼前被牧養者的「生命實況」起程。這不是一個逃避現實的烏托邦態度,而是真正負責任的牧養。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無法以牧養的過程來改變對方的生命,生命的改變所牽涉到的乃是「上帝的主權」與人對恩典開放的「自由意志」。Cross

接納 受苦 更新
換言之,當我們決定參與同性戀的牧養旅程,便如同我們參與任何一個人的生命牧養旅程一樣,我們無法預測,也無法決定生命究竟何時會產生改變,一如我們看著自己內在生命中的老我,總是起起伏伏、上下跌宕一樣。然而,我們的主卻始終沒有離開生命中糾結卻渴望被救贖的桑樹。但,感謝上帝的是,糾結不是這趟牧養過程的結果,而是在永恆應許中真實的更新(參啟示錄廿一章1-7節)

沒有終末觀的牧養,對於每一個被牧養者而言,都可能是一種權力的暴力,牧養可能只是為了安頓主流倫理面對不完美的焦慮,而不是奠基於相信上帝終末更新的真理。我們若是從啟示中相信終末更新的真理,將會明白更新的發生是需要「永恆中的時間」,一如上帝在創造世界的開端,全能的祂竟然使用了「六天」才終於完成世界的創造。

如今,上帝將我們安置在祂救贖大工的時間脈絡中,不是讓我們陷入一個沒有終點的熬煉,而是邀請我們以終末的盼望來凝視眼前每一位被我們牧養的弟兄姊妹。他們需要一個按照真理而來的更新「秩序」,這個秩序不是「服事教會」而來的秩序(Church order),而是為了「服事生命」而來的秩序(Life order),這個秩序的開端是「接納」,緊接著是「受苦」,最終就會進入新天新地的「更新」。
(本文摘自《當耶穌遇見同志》一書,真哪噠出版社)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