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1 基督教論壇報 / 閱讀活水

【華神專欄: 從神學進入社會】從聖經看金錢:價格與價值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編採 追蹤
帶著價值而非價格的眼光才能看見,時間比金錢還值錢,而且看見時間檢驗一切,包括金錢;任何投資理財(包括如何使用振興三倍券),都必須以永恆眼光來檢驗!
面對世局動盪變化,世俗價值觀的各種挑戰,神學思想不是學術殿堂的專利,更要與社會文化產生各種對話。本報與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合作開闢系列專欄—「從神學進入社會」,邀請華神教授群—戴繼宗、吳獻章、周學信、陳志宏一起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看見。

◎吳獻章

「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

天國又好像網撒在海裡,聚攏各樣水族,網既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收在器具裡,將不好的丟棄了。世界的末了也要這樣。天使要出來,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馬太福音十三章44-50節)

價格與價值最大的區別
為了刺激民生消費,以期提升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低迷,台灣政府全面發放振興三倍券。基督徒如何使用這些消費券(購買生活用品?參加藝文活動?旅遊?奉獻給教會、宣教團體或社福機構…),好發揮乘數效益的果效?這必須面對其背後隱藏的核心價值觀議題:何為價格?何為價值?

改革宗神學家斯普羅爾(R. C. Sproul,或譯史普羅)說:「價格(price)與價值(value)最大的區別,是價格用現在決定現在,但價值是用現在決定未來。」原來,價值和價格間的區別,在於是否將「時間」帶進來考慮。本文將從馬太福音十三章所記載八個天國的比喻,來梳理價值和價格的差異,好讓神兒女在混淆的價值觀中,用「時間來看金錢」的眼光,來處理生活中的經濟決策。

時間檢驗一切包括金錢
以「天國」為主題的十三章,將「撒種、麥子/稗子、芥菜種、麵酵、寶貝、珠子、收網、文士受教」等八個比喻串在一起,這八個比喻還有一共同的特徵:時間。

人們得要「過了一段時間」,才知道第一個撒種比喻中的四種土,哪一種能結實纍纍;第二個比喻敘述過了一段時間,才浮顯何為麥子、何為稗子?也是過了一段時間,才知道第三個比喻的芥菜種,會長大到連飛鳥都來投宿;而第四個比喻中的麵酵,具有叫整個麵團發起來的功效。

在第五、六、七個比喻中,也是要過了一段時間,才知道變賣一切所有的、買下寶貝和珠子的人,到世界的末了要被收網撿起來。那有眼光變賣所有去買,寓意為福音的寶貝和珠子的投資,可真是「賺大了」!

原來,從這八個比喻,正好浮顯出真理:時間檢驗一切,包括金錢。談投資理財和金錢管理時,必須禁得起永恆眼光之下的時間檢驗!單單看重金錢,卻不懂得「時間比金錢更值錢」的人,將陷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的虛空,只能在永恆裏哀哭切齒!

是你擁金錢?還是錢擁有你?
誠然,金錢是中性的,聖經從不反對金錢,創世記中的亞伯拉罕就很富有!然而正如托爾金筆下的《魔戒》,一心追逐金錢的人,往往反被金錢這魔戒所操控!難怪耶穌論述金錢比地獄還多,祂且將金錢位格化為「瑪門」,並用「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來教導信徒(馬太福音六章24節),千萬不要被金錢捆綁而去膜拜瑪門。作家楊腓力說:「在文學巨擘柴斯特頓的引導下,我漸漸把性愛、金錢、權力及感官享受,視為神賜給人的禮物;但在墮落的世界,這些禮物有如易爆物一樣必須小心處理。」

其實,貧窮人不比富有的人苦,因為窮人的問題往往可以用錢解決,富人的問題卻不是錢能解決的,而且,如何用錢比如何賺錢更需要智慧!面對金錢時,你我必須「眼光」獨具,才不會被它綁住。

早期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說得妙:「錢幣上有該撒的像,人身上有上帝的像。把錢幣給該撒,把你這人給上帝。」沒有這眼光,容易為錢所困,尤其是財主!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在監獄裡寫過比千萬解經家更一針見血的話:「耶穌要富人撇棄財富時,重點不在於濟貧,而是在救那富人的靈魂,因為那富人正被巨大的財富拖到地獄裡。」(參路加福音十八章18-25節)

當金錢如托爾金所描繪的《魔戒》在試探、捆綁人時,若不具備從上帝而來的眼光,就會如法國哲學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在他經典著作《民主在美國》(Democracy in America)一書中所觀察的,美國人(並世人)容易陷入只顧追逐個人蠅頭小利和感官快樂的膚淺中。也會如十九世紀的美國經濟學巨匠、制度經濟學鼻祖范柏倫(ThorsteinVeblen)所指出的:消費主義正潛伏在人心靈中,追求地位和特權的揮霍慾望表現──這是人的「自然本性」;最後難免陷入史懷哲所說:「若你捨不得放棄所擁有的,其實你並未真正擁有它,而是它擁有了你。」

為永恆價值捨棄地上短暫價格
耶穌的比喻所要教導的是,理財眼光和視野愈高就愈「識貨」,寧願為了「天國」永恆的價值捨棄地上短暫的「價格」,正如約翰‧麥斯威爾所說:「爬得愈高,要捨的就愈多。」聖經中,摩西就是一位識貨而放棄短暫價格的典範(參希伯來書十一章25-26節)。

羅馬皇帝叛教者尤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在企圖消滅基督教過程中,聽到一異教同道說:「這些不信偶像的加利利人(基督徒)不僅餵養了他們的窮人,也餵養了我們的窮人。」可見初代教會非常識貨、懂得理財。這可從教父奧古斯丁的論述略窺端倪:「先看看神給了你什麼,再看看你需要什麼,其餘都是鄰舍的。」

證諸歷史軌跡,這將聖經關於經濟與社會福利倫理化的理財法則(哥林多後書九章6-13節),是導致慈善事業(包括台灣)從基督教而非其他宗教發軔的原點和動力。就是這「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的法則(出埃及記十六章18節),被宗教改革所發揚光大,因此推動了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Max Weber如是觀)。石油大王洛克斐勒(Rockefeller)墓碑上就刻著:「我為自己所投資的都會過去,為上帝所投資的存到永遠。」

原來,帶著價值(而非價格)眼光才能看見,時間比金錢還值錢,而且看見時間檢驗一切,包括金錢;任何投資理財(包括如何使用振興三倍券),都必須以永恆眼光來檢驗!

「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立比書三章7-8節)

作者簡介: 吳獻章老師 現任華神舊約教授、教牧博士科主任、宣教博士科主任、教牧宣教研究中心執行長。

作者簡介:
吳獻章老師
現任華神舊約教授、教牧博士科主任、宣教博士科主任、教牧宣教研究中心執行長。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