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0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見證

【華神半世紀迎接挑戰】戴繼宗:以信心之眼 從華人走向世界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李容珍 追蹤
戴繼宗院長(圖/李容珍攝影)
【記者李容珍桃園八德專訪】中華福音神學院十月5日將舉辦五十週年校慶感恩禮拜。過去半世紀,華神秉持著上帝的異象和使命,為普世華人教會裝備與訓練許多神國工人。戴繼宗院長接受專訪時表示,從他父親戴紹曾院長第一任院長開始,經過歷任院長的傳承,50年後交棒在他的手中,這些歷任院長留下寶貴的資產,也為現在的華神奠立很重要的基礎。然而,面對社會多元文化的挑戰,也衝擊神學院,他期待未來能連結華人眾教會,一起來回應時代議題。面對普世宣教的需要,未來華神期望能以華人為基礎,進而能走出華人世界的框架,與普世的神學教育連結,裝備更多人委身在普世宣教的託付上。

第一任院長戴紹曾主持汀州路華神大樓破土典禮(圖/中華福音神學院提供)

第一任院長戴紹曾主持汀州路華神大樓破土典禮(圖/中華福音神學院提供)



60學年度開學典禮合影,也是華神開辦第二年。

60學年度開學典禮合影,也是華神開辦第二年。



華神歷任院長留下寶貴資產
他說,從他父親戴紹曾擔任第一任院長開始,中間經過歷任院長的傳承,他是第八任院長,這些歷任院長留下寶貴的資產有三方面:
一、華神是由夥伴關係建立起來的,直到如今,華神仍是一個跨宗派連結的神學院,這是一個很寶貴的傳承。

他說,50年前華神的建立,由台灣教會及差會多位代表,包括吳勇長老等多位牧者和戴紹曾等多位宣教士,因著共同的看見,而一起建立起來。當時他們不單是看見台灣國民教育水準提升,連帶影響到教會,而從神學教育的角度思考,傳道人的培育,應該回應時代來做改變。華神也成為當時第一所專收大學畢業生的華人神學院。

由於過去台灣的神學院招收的學生,多半是高中畢業生,所以,當華神要招收大學畢業生時,確實也面對很大的衝擊,因為很多父母辛苦培養孩子念到大學畢業,希望他們出國留學或是有好的工作,沒想到他們畢業後卻去做傳道人。但也因看到在時代的改變中,神學教育也必須做出改變。

華神在士林借承恩堂校址

華神在士林借承恩堂校址



華神搬遷到八德後的新校園

華神搬遷到八德後的新校園



面對多元文化衝擊挑戰
二、「中華福音神學院」的名稱,英文「China Evangelical Seminary」。「Evangelical」中文被翻成「福音派」,他並不喜歡「派」這個字,「Evangelical」其實要表達的是不偏離聖經、堅守聖經真理的原則。不論時代如何變動,堅守聖經真理的使命更加重要,這也是過去七任院長非常看重的事。

三、靈命學術和學識的平衡。他說,過去歷任院長,就非常看重傳道人靈命的培育,帶領他們與主建立親密的關係;在塑造生命的過程中,使他們即使離開神學院之後,不論去到哪裏,都能成為更加被神所使用的器皿。

談到現在華神面對的挑戰,戴院長認為,如同其他的神學院所面對的:一、多元社會的衝擊。因為我們生活在多元的時代,有很多時代議題衝擊教會和弟兄姊妹,也衝擊神學院,如何從教會歷史和聖經的角度,協助、陪伴,與教會一起回應時代議題;另一方面也讓神國工人也有足夠的裝備,讓他們未來進到教會或機構,甚至在宣教工場,有足夠的訓練來回應時代的挑戰。

二、期望與台灣眾教會,也與海外的教會有更密切的連結。他說,有些大型教會有自己訓練工人的做法,可能認為已經足夠了,在尊重各堂會培訓工人之外,華神是否也可以提供某些的教育幫助。畢竟神學院必須與教會連結,訓練出來的工人就是要回到教會服事,神學院若是與教會脫節就不好了。譬如他會定期參加桃園基督教聯盟每月的聚會,也希望藉此認識大桃園地區教會傳道人,並思考神把華神放在桃園八德,也能與教會有更多連結。

跨文化宣教 從台灣走向世界
三、神學生的靈命塑造。他說,現在招生進來的神學生,背後帶著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影響,從學院角度如何讓他們在救主耶穌的知識和恩典中長進,同時也經歷聖靈在他們生命當中的塑造工作。

四、回應普世宣教需要。從神學院和宣教角度,我們如何回應普世宣教的需要?他相信董事會會請他,一個過去30年在宣教工場,也非常看重宣教的人進入華神擔任院長,他要如何帶領華神參與在普世宣教上的行列,甚至陪伴普世的華人教會,在宣教士的裝備和議題上走上宣教,也是一個挑戰。

過去多年他都在宣教工場服事,要轉變到投入神學教育,看起來是不同的「專業」領域,可能過去熟悉的想法或做事方式,在新的環境又不同。他坦言,剛開始某些方面需要調整,因為整個氛圍很不一樣,包括神學院會用的專有名詞,他不一定熟悉;而他進到一個完全新的機構,要適應對董事會,對一級主管、老師們的互動,都在一個完全新的架構,他都要去熟悉適應。

但他個人認為,當我們思想「跨文化宣教」,常認為是從台灣到非洲或中東,必須有文化和語言的跨越,但他常覺得,單在台灣,我們要面對周遭的佛、道教或其他民間宗教的親友或不認識的人;從某個角度,我們雖然都講同一個語言、都是漢族,但是對他們也是跨文化,因為他們的世界觀和我們不同。

戴院長認為,從神學院角度,要幫助未來出去服事的人,服事的對象除了面對教會弟兄姊妹,但是教會的任務和使命,不單是教會內也是教會外,我們如何在社會作鹽作光,過程中有很多宣教的作法,傳道人必須「入境隨俗」、「道成肉身」。如何在「入境隨俗」中對真理也不妥協,這不單是宣教士,也是傳道人和教會也會面對的問題。所以「實踐」就變的很重要。神學院除了知識裝備,也把實踐帶進來,把神學院學到的東西落實在服事中。

戴繼宗牧師接任院長後,與師母接受牧者們的按立祝福

戴繼宗牧師接任院長後,與師母接受牧者們的按立祝福



戴繼宗牧師從蔡麗貞院長手中接任院長

戴繼宗牧師從蔡麗貞院長手中接任院長



感恩與論壇報平台合作
談到父親曾是華神第一任院長,他雖然是第八任院長,是否也會有壓力?戴院長說,他不是「父傳子」,但是「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一定會有某個程度的影響力,但那是「burden」(包袱)或是「blessing」(祝福)?就看個人是從正面積極的角度或負面消極的角度來看。

他也提到,無論是他父親,甚至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對他的影響,上帝讓他在多年前就看到,這不是「burden」而是「blessing」,而是感謝神。

戴繼宗也尋思如何的傳承,在這個時代「忠心」,如同他的父親在那個時代,在華神「忠心」的耕耘;還有之後的林道亮、黃子嘉、陳濟民、賴建國、周功和、蔡麗貞等歷任院長的耕耘;因著他們建立非常好的基礎,使後人成為蒙福的一代。

戴繼宗表示,面對時代不斷快速改變,華神的學制朝向更多元化,來回應時代不同挑戰。另外面對疫情帶來上課的衝擊,也將善用科技,推動神國工人的裝備?

神學院一方面要守住神學教育對靈命、品格的塑造,但是進到遠距教學,比起大家實體生活在一起互動,彼此磨練學習相對較弱。因此在遠距教學上,除了提升教學的品質,如何也能達到實體教學的效果,也是未來期待的。

談到華神在論壇報的副刊開闢從神學進入社會單元,包含戴院長等四位教授輪流寫作,其目的是傳遞神學的實用性,也是進入社會和教會的真實需要。戴院長認為,論壇報願意與華神結為夥伴關係,他們很珍惜也謝謝論壇報。透過專欄邀請不同的老師探討一些不同議題,並透過論壇報的平台與台灣教會和弟兄姊妹有更多對話、分享和傳遞異象負擔的機會,他們非常肯定。

談到華神未來展望,戴院長提出三個目標:一、持續堅守聖經真理。尤其面對後現代主義和多元社會衝擊,很多議題挑戰我們基要信仰基礎,神學院要如何堅守神所交託我們的真理,非常重要。

二、培育神國工人。如何從「know(知道)、 be(所是)、 do(所為)」三個層面,看到神工人的培育。而這培育不僅是在神學院這兩三年,甚至延伸到他們畢業後在服事的崗位上,覺得需要再進修裝備時,是一輩子的學習。

華神學生合影(圖/中華福音神學院提供)

華神學生合影(圖/中華福音神學院提供)



面對各樣衝擊 經歷上帝信實供應
三、連結福音夥伴一起培育工人推動、參與宣教。他希望未來華神能以華人為基礎,進而能走出華人世界的框架,與普世的神學教育連結,無論是西方、東南亞、韓國、拉丁美洲、非洲能夠連結,回應時代議題,委身在福音託付上。他的心願是華神能產生出更多有宣教使命的牧者,也能裝備出有宣教使命參與前線的工人;即使不去宣教工場,也是有宣教負擔,在教會推動宣教。

學期快要開始,他期望能為新學期禱告!疫情對教會、對很多人帶來很大衝擊,我們如何在這些衝擊中做出合宜的調整,來回應挑戰?他也期待華神能開拓新境界,開展新的工作,在裝備、連結和建立夥伴關係上,有一些策略性的方向代禱。

華神擴校和經常費都面對挑戰,很多教會和福音機構也面對類似的情況。但戴繼宗認為,最重要的是「我們能行在上帝的旨意中」,確保我們「是往耶和華指示我們的地方去」。

只要我們在耶和華的山上,「上帝就必供應」;過程中還是會有信心的考驗,求神讓我們有信心之眼,來信靠他,做該做的事;也不可用人為的方法,來取代那位不誤事、不誤時的上帝。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