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宜汝/採訪報導】十月7日已故前總統李登輝移靈車隊上午8時20分自翠山莊出發,奉安禮拜於上午9時20分在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舉行;總統蔡英文率副總統賴清德等陪禮者迎靈,全國公務機關下半旗一天,以表崇敬與追思。
李登輝七月30日辭世、享耆壽98歲;於八月14日進行入殮火化禮拜、九月19日在真理大學大禮拜堂舉行追思告別禮拜,十月7日舉行奉安禮拜;奉安禮拜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主禮牧師黃春生及司禮長老闕盟昌主持,儀式中宣召、唱頌聖詩、講道與祈禱。
總統蔡英文及副總統賴清德首先抵達,李前總統移靈車隊到達後,移靈儀式開始,樂隊奏喪禮進行曲,隊伍緩步前進,總統率副總統及迎靈人員向李前總統敬禮致意,隨後,隨迎靈隊伍前往墓園。抵達墓園後,奉安儀式開始,進行安放十字架、遺像、國旗盒、褒揚令及骨灰罐,由家屬行禮獻花,由張月雲女士代表家屬向李前總統行禮,隨後總統、主禮官副總統亦分別獻花及行三鞠躬禮,家屬答禮;續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進行禮拜,現場隆重崇榮、莊嚴肅穆。
唱頌聖詩〈我心恬靜〉 表達與主同在安寧
司禮闕盟昌長老以約翰福音十四章1-7節指出,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人們在天上有著永恆的家。濟南教會聖歌隊接著唱頌聖詩〈我心恬靜〉,表達李前總統已完成使命,與主同在永安寧。聖歌結束後,闕盟昌長老帶領會眾讀聖經希伯來書第十一章13-16節,表明歷代聖徒嚮往的是天上的更美的家鄉。
接著在濟南教會聖歌隊獻詩〈救主我愛就祢〉後,由主禮牧師黃春生講道。他提到死亡是人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因著這個日子來調整和預備。
人的一生有時限 應謙卑尋求上帝
黃春生牧師提到在西班牙有一所創辦於十七世紀中葉,相當知名的「托拉畢斯特」(Trappist)修道院,院長藍塞神父(Rance)規定在院內師生彼此的請安用語要說「Memento Mori」這句拉丁語,意思是「記得你會死」。而這個觀點跟基督信仰有密切關係,當人想到自己的生命有限時,便會明白自己只是受造的人,當人認識到自己能力的有限時,就能謙卑尋求上帝的帶領。
黃牧師說,「記得你會死」雖然是個微不足道的生活用語,卻是一個相當有智慧的話語,它會養成人們輕鬆自在與豁達的態度,就像李前總統常說的「誠實自然」。
死亡是一個奧秘,耶穌基督祂超越了死亡,並從死裡復活。耶穌曾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翰福音十一章25-26節)。死亡不是一種威脅,不是終點,在基督裡是起點,是進入永恆生命的開始。
跟隨耶穌 為愛獻身
黃牧師接著說,如果我們將死亡看成是為愛獻身,那麼我們就能成為別人的祝福。因耶穌指引人追求天國的價值,為他人獻身,跟隨耶穌的人也會以耶穌為榜樣。
李前總統效法耶穌基督,他為愛台灣而獻身於這片土地,他為台灣和人民帶來祝福。李前總統曾經表示,希望他將骨灰灑在玉山,他所想要表達的是他對台灣的認同,這是李前總統的玉山精神。期待李前總統的玉山精神能感召台灣人為愛獻身於這片土地。不論是先來後到,總要融入台灣這片土地,體現玉山精神。
耶穌在上十字架前安慰門徒,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我去對你們是有益的。(約翰福音十六章7節)。我們也可以將這句話用在對死亡的態度上。因我們跟隨耶穌基督,死亡便不是一件孤單的事,而是為愛獻身的行動。
我們把對外在環境的一切,轉為獻身和愛的行動,就會像李登輝的祈禱和願望,他一輩子深願台灣民主更深化、台灣人民更團結。這是他對愛與獻身的信仰,將死亡與他人合一,傳遞上帝國的精神給他人。
路加福音指出,在死亡中我們最深層的渴望就是能被滿足,因人最深層的渴望是看見神。而死亡是能看見神的榮耀的一條路,也是唯一能讓我們能看見上帝的路。基督不是經歷了為世人獻身才能進入榮耀嗎?
希伯來書中十三章16節可以看見,歷代基督徒因著對上帝的信心回到天上的家鄉。對基督徒來說,天上的家是回歸的地方。李前總統完成了上帝的呼召和使命,回到天上永恆的家鄉,他已安息在上帝的懷中。
願台灣實現天國價值
最後黃春生牧師祈禱,李前總統已為愛獻身,他行公義好憐憫,回到上帝所應許的永恆天家。願在創造宇宙萬物的天父上帝帶領下,願台灣能實現天國的價值。
禱告結束後,進行奉安儀式,於奉安時鳴放葬槍3響,表達崇敬與追思,再由號兵司吹安息號,李登輝就此長眠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特勳區,其半世紀的政治生涯帶領台灣一步步走向民主,也將成為台灣歷史上永遠的一頁。
請尊重版權:本文版權歸基督教論壇報所有。未經基督教論壇報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報刊、網站及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或大篇幅引用本報圖文。歡迎臉書、微博、line等各社群分享,請附上連結及註明出處,各網站及書籍報刊如需轉載引用,請來信申請版權或洽商正式新聞合作。
請尊重版權:本文版權歸基督教論壇報所有。未經基督教論壇報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報刊、網站及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或大篇幅引用本報圖文。歡迎臉書、微博、line等各社群分享,請附上連結及註明出處,各網站及書籍報刊如需轉載引用,請來信申請版權或洽商正式新聞合作。